site logo: www.epochtimes.com

傳統工藝創新 魚簍變身燈飾

人氣: 118
【字號】    
   標籤: tags:

【大紀元12月11日報導】(中央社記者劉嘉泰花蓮縣11日電)竹編魚簍是噶瑪蘭族傳統的漁具,也是原住民漁獵文化和傳統工藝技術的代表。擁有阿美族和噶瑪蘭族血統的杜瓦克.都耀,把魚簍變身為優美的燈飾,以創新延續傳統工藝文化。

原住民漁獵文化傳承先民的許多重要生活智慧,但隨著時代的進步,這些珍貴的部落傳統工藝技術逐漸失傳,以噶瑪蘭族的傳統漁具「竹編魚簍」為例,雖然擁有獨特的工藝技術和實用功能,但也逃不過時代進步的潮流而快速消失。

杜瓦克的父親來自噶瑪蘭族立德部落,母親來自花蓮阿美族太巴塱部落,承襲父母血統的杜瓦克則是居住在花蓮縣豐濱鄉噶瑪蘭新社部落。

噶瑪蘭族傳統工藝文化以香蕉絲編織最具代表性,以前新社部落的女性從小就跟著長輩學習編織技藝,但因後繼無人逐漸失傳,不過近年來在部落老阿嬤的帶領下,逐漸把這項技藝傳承給年輕的一代。

杜瓦克受到香蕉絲編織技藝傳承的啟發,也積極投入傳統工藝的傳承行列,致力於噶瑪蘭族漁獵文化代表「竹編魚簍」的創新工作。

傳統噶瑪蘭族魚簍原本只具有實用性功能,杜瓦克則是運用在地素材,結合部落的編織技術和傳統工法,融合創意創作出造型簡潔優美的魚簍燈飾,把傳統漁具變身為兼具現代生活功能和美感的燈藝作品。

「看不出來這是一整根竹子直接加工製作出來的吧!」杜瓦克指著一座高聳挺直的魚簍立燈說,這個立燈是整枝竹子一體成形,竹身切割出鏤空魚簍狀,再以編織手法編出優美的造型線條,「這正是我追求的目標」。

杜瓦克在魚簍燈飾創作過程中,慢慢感受到竹編造型線條的樸素美感。看著燈光從竹身鏤空處透出,他說,「竹子的線條因為透光而顯得單純柔和,很有原始的美感,與捕魚用的魚簍產生極大不同的反差美感」。

「魚簍變身為細緻的造型燈飾,應是延續部落傳統工藝文化的好方向」,杜瓦克說,傳統工藝品必須要創新,具備現代生活功能性的需求才有生機。

杜瓦克勇於嘗試發揮竹子線條的美感創作,也積極挑戰竹子的韌性製作更大型的魚簍燈飾。他說,未來將朝產品化的方向努力,不僅把傳統工藝技術和文化傳承下去,也期盼能帶動部落文創產業的發展。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