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會/紀實文學

血紀(69)

上集-第三章:監獄歸宿

第四節:大躍進後……(1)

此刻,1960年10月份,我結束了兩年多的「右派改造」生活和八個月的監獄生活,彷彿一直在一場漫長惡夢中跋涉。我的煉獄還剛剛開始,我將去的地方,是一所更殘酷的人間地獄。

我從囚車的窗縫中向外窺望,三個月前當我從南桐到石板坡看守所時,由於雙手傷勢嚴重,幾乎沒有留意這個城市發生的一切。

後來,我從石板坡看守所重返南桐時,囚車的窗門又是緊閉的,什麼也沒有看見。這一次,到彈子石監獄的途中,承蒙開車人照應,一路上窗門大打開,手上又不戴手銬,我可以附在車窗邊上較為自由的,對重慶市的街道容貌好好認識一下。

我想:闊別整整三年,經歷了轟轟烈烈的三面紅旗「指引」,經過持續三年的「一天等於二十年」的大躍進,再怎麼說也應當有一點新的氣派。雖然,我在獄中,從新進來犯人的口中知道,市民每月只有十八斤糧食的供應,每年只有五尺布票,街上買肥皂,火柴都要票;買不到副食品,連鹽巴也是每月二兩的供應。國營食店裡經常出現搶飯和麵條的故事。

但百聞不如一見,真想看看這城市被三面紅旗搞成了什麼樣子了。

當囚車開進南坪以後,街道便漸漸進入了我的視野:同兩年前一樣,街道依然是那麼窄,汽車行駛在開裂的路面上,因坑凹太多,顛簸不已,所以行駛速度很慢。街道兩旁依然是十年前泥牆、夾磚柱結構的老房。這種黃色和灰色的建築,高矮不一,使街道變得「衰老不堪」。

臨街的房子幾乎都是平民住房,商店就夾在矮小的平房中,偶爾一幢三層樓略加粉飾後,鶴立雞群的引人注目。配以橫置木匾上寫著「××路國營商場」的招牌,幾乎成為這條街最豪氣的代表。不過,這一天大概不是星期天,出入商店的人並不多。

囚車經過兩扇朱紅的大門,我看清楚那門邊的兩排貨架上擺著稀稀拉拉的布匹。想來這年頭,成衣太貴,貧賤的市民們都是手持布票去商店買布,再到縫紉鋪中去打或拿到家中自己裁縫。

往裡看去,便是熱水瓶、面盆、瓷盅之類的搪瓷用品,從那裡面走出來的人手裡拿著毛巾、肥皂、火柴可判斷,裡面是些消耗性日用品,那年代買這些消耗品多半是要憑票供應的。

說到這票,1960年市民每人的布票僅僅三尺,赫魯曉夫說中國人當時是三個人穿一條褲子,指的就是三個人一年的布票加起來才夠買一條褲子的意思。

這話當是市場的供應實況,沒有任何的貶義和誇張,可是後來竟變成赫光頭猖狂攻擊中國三面紅旗,引發「中蘇關係破裂」的罪證。

囚車再往前走,街的右側夾在矮小的平民居捨中,在一個平房結構,鋪面很寬的商店面前排成一個長長的隊列。那隊列是由老太婆和中年人組成,手裡各拎著一個竹籃。門上立著的招牌上書:「××街蔬菜公司」,那裡面可是人聲喧嘩,人牆嚴嚴實實擋住了裡面的貨櫃,看不清店裡的陳設。

我從那擁擠人群的籃子裡,看到了牛皮菜和蘿蔔。兩個人不知為什麼在那裡搶著一個籃子,我聽見那櫃檯裡傳出來爭「兩」論錢的吵聲。

女人的尖叫和男人粗野的罵聲,給死氣沉沉的街道增加了一點鬧意。(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