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田:中國的市場換技術忽悠了誰

謝田(美國南卡羅萊納大學艾肯商學院教授University of South Carolina Aiken )

人氣 44
標籤:

【大紀元2011年05月10日訊】中國「市場換技術」 的戰略,尤其是它在汽車業的成敗,引發官員、專家、和媒體之間激烈的爭論。杯子半空者認為,中國汽車業20年來把轎車市場拱手讓給跨國公司,還失去了自己的技術,已淪為西方公司的附庸;杯子半滿者認為,市場換技術、引進合資縮短了與世界汽車業的差距,為中國自主創新在人才、技術、零部件供應體繫上打下了基礎。

中國汽車業的兩難

中國汽車業似乎在世界經濟蕭條中一花獨放、「產銷兩旺」,但實際情況並不樂觀,所以才出現如上的指責、爭論。目前多國部隊遍地開花、多頭並進,中國自己的品牌、研發逐漸衰落。中國公司往往購買一套生產線,生產一批汽車;然後再購買一套生產線,再生產另一批汽車。業界人士說,中國汽車市場目前90%已被跨國公司佔領。國際汽車行業的十大跨國公司品牌,從美國、德國、日本、法國、韓國到義大利的汽車大廠,都在中國安營紮寨,進入市場。於此相關,500家合資或獨資汽車零部件企業也在中國建立。

中國引進了技術,但沒能引進核心的技術,更沒有帶進技術創新的能力。所以,中國科技部的高官都直言,「市場換技術」是自欺欺人,這個路子根本就走不通。科技界人士的看法是,有限的市場讓出去了,就不容易奪回來,即使讓了市場也不見得會得到技術。更有甚者,出讓市場可能廢掉了自己的技術武功,而讓出市場後沒有核心的技術,必然受制於人。

市場換技術的肇始

西方對中國市場的「覬覦」,最早應該說是從兩百年前那個著名英國商人的「鞋子理論」 開始的。傳奇中的那個說法是,「如果賣給每個中國人一雙鞋子,英國的鞋廠就可以保持開工三百年!」當然,傳說歸傳說,三百年不到,今天的現實,是中國人做鞋子賣給英國人,英國人則賣給中國人汽車、卡車、和飛機部件。

西方企業的這個念想,兩百年了還長盛不衰。原因在哪呢?為什麼現在還有人有這樣的想法?究其原因,一是中國人口從清朝的三、四億增長到今天的十三、四億,市場大了四、五倍。再一個就是中國的市場今天依然沒有完全打開,仍有許多封閉。中共建政時,說要廢除所有的不平等條約,不承認滿清、民國政府的對外合約,但他們顯然部分的繼承了閉關鎖國的傳統,市場到今天依然沒有完全放開。中國領導人顯然抓住了西方人的這個心理,知道他們對中國市場幾百年來的渴望。所以,從八十年代起,中國提出並實施了「以市場換技術」 的國策。

以「市場換技術」的策略,從表面上看的確不錯。我們有市場,你們有技術,你們需要我們的市場,我們需要你們的技術,互相交換、互通有無,正好合乎貿易的原始條件。這也合乎一般中國百姓的心理,那就是如果你有什麼拿手的絕活,比方說可以攬到瓷器活的金鋼鑽,不妨讓我偷師學藝一點。尤其是國人歷來認為,西方社會船堅炮利、壓倒東方,都是因為技術的原因。學習他們的技術,並且超過他們,是理所當然的。

市場換技術的偏頗

刻下關於「市場換技術」策略在汽車業的得失與成敗的討論中,該策略是否有合法性的基礎,從中什麼人的利益被忽悠、劫持,鮮少有人提及。如果人們仔細想一想就不難發現,這個策略至少在三個方面是有缺陷的,它或許根本就不應該被實施。

首先,這個「市場」 的本身,就事論事,它是可以被政府拿去「交換」的酬碼嗎?政府有什麼權力把「市場」拿去做任何交換呢?「市場」的本質是什麼呢?市場是國民物質需求的集合,民眾有權力去購買、享用自己喜歡的產品和服務。

如果市場的需求被政府剝奪,而用於對外的「交換」,當民眾失去了「市場」時,他們的利益就已經被政府給劫持了。

再者,「技術」 能被這樣「交換」嗎?講授《國際行銷》課時會這樣告誡學生,實際上,全美所有商學院的市場學教授都會這樣告訴學生,那就是在市場進入(Market Entry)戰略中,公司高管必須充分認識到,以技術作敲門磚,你的風險是失去核心競爭力(core competency),你可能會在不知不覺之中,在培育你的競爭對手。必須在保持核心競爭力的同時,維持市場優勢,才能保持永續的經營。

真正的技術,正如爭論之中的國人現在開始意識到的,實際上是不太可能被換來的。能換來的,都不是最新、最好、最機密的技術,而大都是上一代的技術,過時的技術,和被淘汰的技術。當然,工業間諜偷來的技術不在此之列。

其三,以市場換技術時,究竟換來是的什麼呢?正常國家不要求以「市場換技術」 ,而總是那些專制、落後、封閉的國家會提出這些要求。這裡涉及的,是技術為誰服務,統治集團要技術來做什麼用途的問題。市場換技術也肯定不能走得太遠。

在中國,從汽車工業的現狀看,很難再走下去。軍火工業中的俄國技術,造船工業中的日韓技術,高鐵建設中的日德技術,航空和計算機工業中的美國技術,都有同樣的問題。

市場換技術對百姓的傷害已然造成。中國通脹失控,部分的可歸咎於這個蹩腳的策略,因為政府在用市場做要脅、控制不讓外國優質民生產品進入中國時,自然抬高了這些產品的價格,所以人們才驚訝於如此天價的LV包包、Levi’s牛仔褲,和進口水果與咖啡。明白了這一點,市場換技術忽悠了誰、坑害了誰,就一目瞭然了。◇

本文轉自222期【新紀元週刊】「商管智慧」欄目
http://mag.epochtimes.com/b5/224/9339.htm

新紀元雜誌PDF版訂閱(52期10美元)

相關新聞
伍凡:GDP數字挽救不了中國經濟
改革30年的困惑:「到底是進步還是退步?」
何清漣:知識產權保護-中國產業結構轉型的瓶頸
何清漣:「中國龍」與「擁抱熊貓派」的爭端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