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田:中国的市场换技术忽悠了谁

谢田(美国南卡罗莱纳大学艾肯商学院教授University of South Carolina Aiken )

人气 44
标签:

【大纪元2011年05月10日讯】中国“市场换技术” 的战略,尤其是它在汽车业的成败,引发官员、专家、和媒体之间激烈的争论。杯子半空者认为,中国汽车业20年来把轿车市场拱手让给跨国公司,还失去了自己的技术,已沦为西方公司的附庸;杯子半满者认为,市场换技术、引进合资缩短了与世界汽车业的差距,为中国自主创新在人才、技术、零部件供应体系上打下了基础。

中国汽车业的两难

中国汽车业似乎在世界经济萧条中一花独放、“产销两旺”,但实际情况并不乐观,所以才出现如上的指责、争论。目前多国部队遍地开花、多头并进,中国自己的品牌、研发逐渐衰落。中国公司往往购买一套生产线,生产一批汽车;然后再购买一套生产线,再生产另一批汽车。业界人士说,中国汽车市场目前90%已被跨国公司占领。国际汽车行业的十大跨国公司品牌,从美国、德国、日本、法国、韩国到意大利的汽车大厂,都在中国安营扎寨,进入市场。于此相关,500家合资或独资汽车零部件企业也在中国建立。

中国引进了技术,但没能引进核心的技术,更没有带进技术创新的能力。所以,中国科技部的高官都直言,“市场换技术”是自欺欺人,这个路子根本就走不通。科技界人士的看法是,有限的市场让出去了,就不容易夺回来,即使让了市场也不见得会得到技术。更有甚者,出让市场可能废掉了自己的技术武功,而让出市场后没有核心的技术,必然受制于人。

市场换技术的肇始

西方对中国市场的“觊觎”,最早应该说是从两百年前那个著名英国商人的“鞋子理论” 开始的。传奇中的那个说法是,“如果卖给每个中国人一双鞋子,英国的鞋厂就可以保持开工三百年!”当然,传说归传说,三百年不到,今天的现实,是中国人做鞋子卖给英国人,英国人则卖给中国人汽车、卡车、和飞机部件。

西方企业的这个念想,两百年了还长盛不衰。原因在哪呢?为什么现在还有人有这样的想法?究其原因,一是中国人口从清朝的三、四亿增长到今天的十三、四亿,市场大了四、五倍。再一个就是中国的市场今天依然没有完全打开,仍有许多封闭。中共建政时,说要废除所有的不平等条约,不承认满清、民国政府的对外合约,但他们显然部分的继承了闭关锁国的传统,市场到今天依然没有完全放开。中国领导人显然抓住了西方人的这个心理,知道他们对中国市场几百年来的渴望。所以,从八十年代起,中国提出并实施了“以市场换技术” 的国策。

以“市场换技术”的策略,从表面上看的确不错。我们有市场,你们有技术,你们需要我们的市场,我们需要你们的技术,互相交换、互通有无,正好合乎贸易的原始条件。这也合乎一般中国百姓的心理,那就是如果你有什么拿手的绝活,比方说可以揽到瓷器活的金钢钻,不妨让我偷师学艺一点。尤其是国人历来认为,西方社会船坚炮利、压倒东方,都是因为技术的原因。学习他们的技术,并且超过他们,是理所当然的。

市场换技术的偏颇

刻下关于“市场换技术”策略在汽车业的得失与成败的讨论中,该策略是否有合法性的基础,从中什么人的利益被忽悠、劫持,鲜少有人提及。如果人们仔细想一想就不难发现,这个策略至少在三个方面是有缺陷的,它或许根本就不应该被实施。

首先,这个“市场” 的本身,就事论事,它是可以被政府拿去“交换”的酬码吗?政府有什么权力把“市场”拿去做任何交换呢?“市场”的本质是什么呢?市场是国民物质需求的集合,民众有权力去购买、享用自己喜欢的产品和服务。

如果市场的需求被政府剥夺,而用于对外的“交换”,当民众失去了“市场”时,他们的利益就已经被政府给劫持了。

再者,“技术” 能被这样“交换”吗?讲授《国际行销》课时会这样告诫学生,实际上,全美所有商学院的市场学教授都会这样告诉学生,那就是在市场进入(Market Entry)战略中,公司高管必须充分认识到,以技术作敲门砖,你的风险是失去核心竞争力(core competency),你可能会在不知不觉之中,在培育你的竞争对手。必须在保持核心竞争力的同时,维持市场优势,才能保持永续的经营。

真正的技术,正如争论之中的国人现在开始意识到的,实际上是不太可能被换来的。能换来的,都不是最新、最好、最机密的技术,而大都是上一代的技术,过时的技术,和被淘汰的技术。当然,工业间谍偷来的技术不在此之列。

其三,以市场换技术时,究竟换来是的什么呢?正常国家不要求以“市场换技术” ,而总是那些专制、落后、封闭的国家会提出这些要求。这里涉及的,是技术为谁服务,统治集团要技术来做什么用途的问题。市场换技术也肯定不能走得太远。

在中国,从汽车工业的现状看,很难再走下去。军火工业中的俄国技术,造船工业中的日韩技术,高铁建设中的日德技术,航空和计算机工业中的美国技术,都有同样的问题。

市场换技术对百姓的伤害已然造成。中国通胀失控,部分的可归咎于这个蹩脚的策略,因为政府在用市场做要胁、控制不让外国优质民生产品进入中国时,自然抬高了这些产品的价格,所以人们才惊讶于如此天价的LV包包、Levi’s牛仔裤,和进口水果与咖啡。明白了这一点,市场换技术忽悠了谁、坑害了谁,就一目了然了。◇

本文转自222期【新纪元周刊】“商管智慧”栏目
http://mag.epochtimes.com/gb/224/9339.htm

新纪元杂志PDF版订阅(52期10美元)

相关新闻
伍凡:GDP数字挽救不了中国经济
改革30年的困惑:“到底是进步还是退步?”
何清涟:知识产权保护-中国产业结构转型的瓶颈
何清涟:“中国龙”与“拥抱熊猫派”的争端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或资料给大纪元,请进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