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像自己身處在沒有信用卡的世界裡

蓋瑞.貝斯基、湯瑪斯.季洛維奇

人氣 3
標籤:

我們並不是要你完全放棄使用信用卡,只是建議你在消費之前先捫心自問,如果是用現金付款的話,你會願意花多少錢。

你可能會說,你會花比信用卡付帳還要更少的錢,或甚至就不買了。幾年前,當美國國稅局(Internal Revenue Service)開放民眾以信用卡繳稅時,蓋瑞就開始思考這個問題。

我們當然全力支持電子報稅,但我們覺得一般的納稅人,在可以用信用卡繳稅的狀況下,可能就不會特別去計算稅金扣除額的部分。

這樣的結果對政府當然是好的,但對於那些想要極力爭取稅金扣除額的人來說(當然是在合法的範圍裡),情況可就不太妙了。

見樹又見林

這句話的意思是說,我們希望當你在大筆消費或投資時(像是買車、買房子),可以將每個細目款項分開來檢視。

例如說,你會花3,000美元,安裝一扇天窗在家裡的書房嗎?如果不會的話,當你買新家時,就不要添加這筆額外的費用。

因為當你買一棟150,000美元的房子時,會讓3,000美元顯得微不足道,但這筆錢倘若省下來,就可以為你的支票戶頭添增一筆財富。(不只如此,少付這3,000元還可以降低你房貸的利息。)

消費停看聽

如果你會將意外之財(如退稅款、遺產或紅利獎金)看作是撿到的錢,然後隨意地花用,我們的建議是你最好能訓練自己,在每次消費之前都能停下來仔細想一想。

也就是說,你必須強迫自己等到三至六個月以後,才能隨意使用那筆錢。在等待的同時,將錢存到銀行或貨幣市場帳戶(money market account)裡面。

切記一定要這麼做,因為如此一來,假如你碰到什麼麻煩,也可以多一些錢來應急。而且,當三至六個月的期限一到,你可能已經認為這筆錢是辛苦換來的存款,因此不會輕易把它揮霍掉。

請想像:所有的收入都是血汗錢

如果你能將這個想法套用在那些意外之財上,或甚至是你賺來的錢上,那你就可以訓練自己平等看待所有的錢。

基本上,方法很簡單,你只要問問自己,扣稅後你還需要花多長的時間,才能賺取這麼多的錢。

在你考慮到邊際稅率(marginal tax rate)之前,答案就很清楚了:將所有的錢歸類到血汗錢的心理帳戶才是對的。

切割收入,有效儲蓄

對於那些不善於儲蓄的人,這個建議特別有用。這個方法是從幾年前,行銷學教授索曼(Dilip Soman)的研究中發展出來的。

他的受試者是一群中國和印度的工人,他們每隔五天領一次工資。雖然這群工人很想要存錢,但是卻很難節制自己的開銷。

因此,索曼想出了一個方法:他將原本五天的工資分裝在六個信封袋裡,每天都付給工人一個信封袋,而第六個信封袋則隨機發放。

雖然這些工人的工資不變,但他們在短短的三個月內,存款已經高於原本的四倍。

對他們來說,那第六個信封袋是額外的錢,所以他們比較樂意將錢存起來。如果你入不敷出而且存不了錢的話,試試看這個方法。

先算清楚你一年的收入是多少,再將這些錢切割成十三等分。然後按照公司付薪水的週期,將這筆錢發給自己,並試著不要算入「額外月薪」那筆錢。

很快地,你就能適應這樣領薪水的方式,而且可以快速累積儲蓄。

善用心理帳戶

提出這項建議,主要希望人們都能直接將部份薪水當作儲蓄存起來。我們在付完所有的帳單後,常會剩下一些零碎的小錢,而那些無法克制自己不去花掉這筆錢的人,通常也都存不了什麼錢。

面對這樣的情形,「將錢貼上標籤」的做法是一個不錯的選擇。只要將部分薪水直接拿去投資共同基金或存入銀行帳戶,那麼一些本來會被你當做娛樂花費的零碎小錢,在心理上(或實際上),就會被歸類為儲蓄。

如此一來,你會比較謹慎地去使用它,而且在需要的時候,這筆錢就能派上用場。直接將部份薪水當作儲蓄存起來之所以好處多多,其原因和某個重大的心理法則相關。

比起你親自把錢存入銀行,將錢直接放到你觸及不到的地方,會讓你心裡比較好過一些。原因我們將在下一章中解釋。@(本文結束)

摘編自 《行為經濟學:誰說有錢人一定會理財?》 寶鼎出版股份有限公司 提供

相關新聞
有生孕能力的才是真正的資產
美中戰略經濟對話 經濟人權再交鋒
資源管理的關鍵問題:歐洲漁場討價還價
中央財經大學研究:中國宏觀稅負高 福利低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