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唐人【世事關心】

2012中國公民運動展望

人氣 6
標籤:

【大紀元2012年01月18日訊】(新唐人【世事關心】節目)主持人:在剛剛過去的2011年,一些引人注目的事件發生在中國,從微博的崛起到「7-23」溫州動車事;從探望陳光誠到艾未未借債;從獨立參選人風波到小悅悅事件的道德大討論;從錢雲會案件到烏坎村的抗爭,在許多人看來,中國人公民意識的覺醒已經成為潮流,並正在一步步體現為行動。在2012年,中國的公民運動會怎樣發展,這一期的《世事關心》將探討這一話題。首先讓我們回顧一下過去的一年,中國公民運動從互聯網的發展中汲取的力能。MP4下載觀看

旁白:中國的公民運動與互聯網有著不解之緣。中國版的推特—微博2011年在中國的崛起,不僅是這一年中國互聯網最要的事件,事實證明它也使中國社會的輿論環境產生了深刻變化。由官方壟斷的話語權由於微博的迅速普及,日益受到嚴峻挑戰。

2011年的重大公共事件的背後都能看到微博的身影。郭美美事件經微博的廣泛傳播,使得中國最大的官辦慈善機構「中國紅十字會」名譽掃地;7‧23溫州動車事故後,鐵道部發言人王勇平的一句「不管你信不信,反正我信了」經過微博的傳播成為家喻戶曉的流行語,不僅鐵道部面臨了前所未有的輿論壓力,王勇平本人最終也被發配波蘭。異議作家艾未未在被傳統媒體封殺的情況,2011年11月初在新浪微博上公佈了向網民借債的信息,在約10天的時間內就收到了800多萬元的借款。持續了三個月的廣東烏坎村農民抗爭事件,早期也是通過微博作為主要的傳播途徑,村民們將圖片和信息通過微博發佈,帶來傳統媒體的跟進,外國記者繞過封鎖進入村莊,全面報導抗爭過程,使得烏坎這個小村的影響力急劇放大。

旁白:儘管中國的互聯網從誕生第一天就受到了嚴格的審查,以微博為代表的新媒體仍然讓鐵幕後的中國民眾獲得了表達個人意見的有力工具。對於互聯網與公民意識的關係,共產黨的高官也不否認。 2011年底廣東省委副書記朱明國在維穩工作會議上,針對當時正在處置中的烏坎事件,也承認:「當今網絡時代,人人前面都有麥克風,人人都是新聞發言人。人人都有話語權,人人都是新聞記者。網絡維權已經成為群眾維權最便利、最有效的手段之一。」

旁白:2011年微博用戶的人數呈爆炸性的增加:年初時註冊用戶約六千萬,半年左右的時間裏增加到1億9千500萬,增加了208%;到2011年11月底再增加到約3億兩千萬,在不到一年的時間裏,微博註冊用戶從網民總數的不到15%,一舉躍升到網民總人數的約65%。由於微博等新媒體展現出的信息傳播能力和輿論動員能力,也使得各方猜測,將管制輿論作為政權基礎的中共當局將如何面對這一挑戰。

旁白:2011年12月16日,之前許多人的猜測果然成真,北京率先啟動「微博實名制」。要求微博用戶進行真實身份信息註冊之後才能使用發言功能,實行後台實名、前台自願的原則。這項規定要求提供微博服務的網站三個月內申辦有關手續,對現有的用戶進行規範。 12月22日,廣州和深圳也實行微博實名;12月21日,上海也跟進實施。上海當局表示,目前實名制只在新增用戶中實施.

主持人:微博實名制,這是想藉助互聯網開展維權運動的中國人在2012年面臨的第一個環境上的改變。鑑於互聯網與中國的公民意識和公民運動的密切關係,中國的公民運動在2012年又會受到怎樣的影響呢?就相關問題,我採訪了《縱覽中國》的主編組陳奎德先生

主持人:我第一個問題是,您知道中國現在在實行微博實名制。那您認為從中國人當前的心理出發,微博實名制會不會使人們在轉發一些在當局看來「敏感」的信息的時候,增加很大的顧慮?

陳奎德:會,有一些人會。有一些比較上了年齡的人會;但是大家知道使用微博的主要還是年輕人居多,我想年輕人不會受到(微博實名制)太多的干擾。也就是說他的顧慮會少一些,我認為這個事情它的作用是有限的。

主持人:您剛才說這些年輕的網民可能不會太顧慮,那您認為他們會採取甚麼樣的辦法來應對這種限制呢?

陳奎德:你知道網絡發展非常之快,用中國的話說叫魔高一尺,道高一丈。肯定年輕的網民會使用各種各樣的辦法,他會採取各種很巧妙的辦法,我們想都想不到的一些辦法來表達他的意見。這個表達的意見的潮流我想中國政府是難以阻擋的。

主持人:所以您認為他們不會退縮?

陳奎德:不會退縮。有一些人會退縮,會受到影響,肯定一部份人在實行實名制以後。我想實名制還可能起另外一種作用,慢慢大家都實名了,一部份年輕人實名,後來其他另一部份人也覺得實名也沒有甚麼,我就是要用我的真名實姓來表達我的政治意見,這個恐怕是將來中共所預料不到的。它會成為一個真實的政治力量,而不是戴著面具的一種表達方式。恐怕這將來會越來越成潮流,而且這在政治上的力量、在政治上的推動力量會更大。

主持人:就與微博實名制有關的問題,我還採訪了本台評論員文昭。我們在去年節目中,您談到當局不會全面禁止微博,但會採取溫水煮青蛙的方式應對網民情緒。那麼在醞釀了很長時以後當局推出微博實名制,並且是先從一些大城市開始,先從新用戶開始逐步推廣,看來它確實是要溫水煮蛙。那麼你能預計一下這麼做的後果是甚麼嗎?

文昭:其實「溫水煮青蛙」的方式也是它(中共當局)唯一可選擇的方式,如果它想避免刺激民眾情緒的強烈反彈就不能操之過切。但是從另一方面講,它這種逐漸加碼的控製手段,如果不能在較短時間內讓人們的顧慮增加到一定的程度,反過來還會削弱人們對現政權的恐懼。打個比方說,如果現在就發生類似於「動車事件」那樣的大型公共事件,人們對微博實名制雖然感覺有些不便、有些顧慮,但沒有大到那種程度,人們還是積極參與討論,當局就會面臨一個很尷尬的處境,就面臨法不責眾的局面。如果他拿不出很強硬手段應對,人們對政權的恐懼反而會削弱。所以這就是一個有意思的悖論,但是它(中共)也沒有太多的選擇。總的來說,我覺得只要是對社會不滿、就是在社會上處境艱難的人越來越多,突破恐懼的社會力量就會越來越強,不管是長時間找不到工作的、長時間收入很低很貧困的、還是失去土地和房產的。當局是想要築起堤防,圍堵民意的表達,但是洪水只要在一點上突破了,千里之堤都會歸於無用,我想從中國現在的社會狀況來看,不久我們會看到這種現象。

旁白:在展望2012年中國公民運動的同時,也需要回顧一下在2011年當局對各類維權運動的處置方式,從中我們可以一窺在這個風雲激盪的歷史時刻中共的微妙心態。面對2011年的各類所謂「群體性事件」和維權活動,當局的處置方式體現出了差異化的特徵。

旁白:艾未未和陳光誠,這兩位在過去一年贏得了最多關注的維權人士,境遇卻迥然不同。陳光誠自從2010年9月刑滿出獄後就一直被拘禁在山東臨沂東師古村的家中,儘管過去一年探望陳光誠的公民運動一波接著一波,但迄今為止還沒有探訪者能見到他,對待探望光誠的運動,當局實行嚴絲合縫的圍堵政策,不管是國內人士還是國際媒體,一律無例外地暴力驅趕;2011年12月15日,在中國拍片的主演蝙蝠俠的美國演員克里斯汀-貝爾與一名cnn記者和攝影師試圖突破封鎖探望陳光誠,過程中也遭到了當局便衣人員的歐打。

旁白:與陳光誠事件上表現出的即使惡評如潮也不為所動有所不同,北京市當局與艾未未的過招則顯得投鼠忌器。當局一直試圖羅織罪名,用法律程序來整治艾未未。但當局的極度殭化和缺少創造力,恰恰與艾未未和艾粉絲們的機智和極度賦予創造力形成鮮明對比,所以在過招中當局頻頻落於下風,成為被嘲弄的對像。 2011年11月1日,北京市稅務部門給艾未未所在公司開出高達1522萬元的稅單和罰單,重操用經濟手段整治異人士的大棒,結果艾未未立即發起網上借債運動,把當局的這記殺威棒反而變成了一次令它難堪的網民公投。隨即當局又以艾未未之前的一張裸照為名指他涉嫌傳播淫穢物品,網民隨即發起「愛裸裸」運動,將自己的裸照上網,讓當局法不責眾。 1月5日,北京稅務部門接受了艾未未關於罰款的行政復議申請。

旁白:2011年底的烏坎村事件,廣東省當局罕見地做出了妥協姿態。 8月份大連數萬市民上街,要求關停污染環境的化工廠項目,大連市政府也立即做出妥協表態。可是與這些被官方媒體稱讚的所謂「柔性處理」形成鮮明對照的是,2012年伊始,四川的攀成鋼數千工人遊行要求加薪,馬上遭到了上千警察的暴力驅散。 2011年底,四川異見人士陳衛和貴州維權人士陳西被以「顛覆國家政權罪」分別重判9年和10年徒刑。

主持人:關於中共當局在應付中國公民運動時的態度,我們再回到《縱覽中國》的主編陳奎德先生。

主持人:我們看到當局在面對公民運動和維權人士的時候,做法並不很連貫。像艾未未當局就一直想通過法律程序治他的罪。但是對於陳光誠,則完全不講法律地限制他的人身自由。您認為為甚麼會有這種看似不連貫的行為,當局是怎麼想的?

陳奎德:這個問題我的判斷是這樣,一方面中國現在某種意義上是政出多門,它沒有一個像毛時代、甚至鄧時代的這種高度統一的中央意志可以徹底地、迅速地貫徹下去的這樣一套機制了。這方面所謂的「政令不出中南海」當然說的比較極端,但是某種意義上各個地方它的處置方式不同,它底下有某種機動的權力。但是最主要的原因還是各個地方的官員、政法委上層的考量,它考量這個事情鎮壓的代價,和採取妥協、緩和(處置方式)的代價,哪一個代價比較輕。如果是像艾未未、烏坎事件,鎮壓所付出的代價,比起目前這樣緩和處理的代價,它認為和緩的解決方式更有利它的統治的時候,它就採取這樣的辦法。實際上所有統治者都是這樣,它都不願意放棄自己的權力,都不願意向民間服軟的。所以我奉勸中共當局還是要學習蔣經國先生,他在當年1987年、1986年開放黨禁的時候,實際上大家知道蔣經國先生還是特務機關最高的負責人,他是做了很多這樣那樣的鎮壓的事情的。但是為甚麼那個時候要放權呢,要開放黨禁、報禁、開放戒嚴令?他是評估了整個國際局勢、國內局勢,如果對民進黨的成立再實行嚴厲的鎮壓的話,恐怕國民黨的政權就有問題了。所以他採取了寬容態度,結果他在歷史上留名久遠。中共領導人現在看不出來有這樣的眼光,我希望他們能夠有真正的政治智力,知道自己的利害所在,做對社會、對自己、對國家都雙贏的決定。

主持人:我們再回到2012年公民運動的展望,你認為在2012年中共還會延續這種不連貫的狀況嗎?

陳奎德:我認為還是會繼續這種不連貫性、或者說不一致性,它的(針對公民運動)所採取的方式。不過我的判斷是,實際上2011年這些事件都沒有結束,都在往下在繼續發酵,還在往前延伸。其本上這個壓力會越來越大,國際上壓力也越來越大。大家知道中國在2011年外交上是大失敗,從南海事件、北韓事件、還有國際上的事件。因為北韓這個簍子能不能撐住,這個年輕人(金正恩),也是一個重大的問題。所以說它面臨眾多的內外交困的事件以後,我的直覺的判斷是,恐怕實行像烏坎這樣處理方式的可能性反而會增加,就是軟的一手。因為它的力量已經不夠了,它控制社會的力量已經不像過去這麼大了,而且受到了國際國內各方面壓力的影響。

主持人:如果是這樣的話,我們看博奕的另一方,就是中國的維權運動這一方,他們如果看到中共有這樣一種更加妥協的趨勢,您認為他們會怎麼樣呢。

陳奎德:當然我想維權運動比較明智的辦法是,我們得到了某一個成果以後,最好是先把這個成果固定下來,然後再往前走。用文件式的、法律文件式的方式凝結下來,然後再往前推進。不要像有些人講的,畢其功於一役。我現在得到一個勝利,非常高興,馬上又往前衝,沒有一個節奏、沒有一個政治上的節奏的話,恐怕你在政治上的成果不會凝結下來。或許過去你獲得了很多成就,反而會在大鎮壓下倒退回非常原初的狀態。所以有了一定的成果,一定要把它凝結起來、合法化起來、凍結成法律,然後再往前走,我覺得這是明智的做法。

主持人:我們現在再來聽聽本台資深評論員文昭的看法。對於中共處置維權事件的差異化做法,陳奎德博士認為進入2012年之後這種差異化的做法還會延續,但是他也認為政府的態度會逐漸軟化,那您認為這種差異化的處置方式,會對接下來的公民運動產生怎樣的影響?

文昭:首先我認為差異化的處置方式,並不是有意形成的。因為中共當局也沒有固定的模式和經驗各地可以遵循。但是這對維權運動、對公民運動的影響是,一個地方維權成功的經驗也很難在別的地方複製,所以從這個角度講不是太有利。我也是覺得中共高層的想法,它是希望對於那些經濟利益訴求的維權事件能夠懷柔處理,但是在實踐中還是很難做到,因為類似於徵地、拆遷這一類事件,它涉及到地方政府的利益,因為賣地的收入已經成為地方財政的支柱了,所以你想讓地方政府往後退,它也很難退,你想讓它懷柔它也懷柔不到哪去。我想這種趨勢、這種現狀對公民運動的影響在於,越來越多參與維權的人會發現,即使他們只想提出經濟利益訴求的維權主張,但是不做政治體制上的變化,還是很難實現。

旁白:2012年元旦,中共黨刊《求是》雜誌發表了胡錦濤的文章《堅定不移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發展道路,努力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文中要求警惕西方的「文化滲透」,要「警鐘長鳴、警惕長存,採取有力措施加以防範和應對」。表明了這一屆中共領導層在剩下的任期內,在意識形態領域仍會堅持頑固和保守立場。可是面對今年即將到來的共產黨高層的換屆,人事安排又沒有哪一屆今天一樣,充斥著如此多的不確定性。

旁白:外界較為普遍的猜測是,在2012年的中共十八大後,將形成9人而非7人的中央政治局常委班子,可是除了「胡溫退、席李進」的格局相對比較明確外,剩下的常委人選和黨內的排名都是疑雲重重。在坊間和海外媒體上存在著多種版本的關於政治局常委名單的猜測。

旁白:與政治疑雲同時存在的還有經濟上的迷霧。從2011年下半年開始,中國經濟「硬著陸」的問題成為世界媒體的熱門話題。房地產泡沫的破裂、高通貨膨脹、出口萎縮和巨額地方政府債務等問題使得許多人認為,2012年中國的經濟將走入雷區。匯豐銀行等一些研究機構指出,2011年最後兩個月中國的「採購經理人指數」顯示,中國製造業正處於萎縮。 2011年財經學者郎咸平的一番關於中國經濟已破產的言論竄紅海內外,引起了很多人對2012年中國社會、經濟狀況的擔憂。

主持人:現在請文昭談一下他對2012年中國公民動的預測。在這樣一個政治和經濟都充滿風險和不確定的2012年,你認為中國的公民運動會呈現出怎樣特點呢?

文昭:我想大部份公民運動仍將以目標非常具體的維權運動的形式出現,徵地和拆遷仍將是引起中國群體事件的主要原因之一。只要地方政府靠賣地收入作為財政支柱的格局不改變,這個矛盾就還會存在。而且隨著土地資源的越來越少,可賣的地越來越少, 衝突的規模會越來越大、 矛盾就會越來越尖銳。從中央政府這個層面來講,它仍然會以大規模的政府支出來保增長,保增長是第一位的。這意味著通貨膨脹不會從根本上得到抑制,社會保障和教育等基本民生問題會放在次要位置。由於經濟增速放緩,還有物價上漲,大城市的民生會繼承惡化,在大城市出現大規模的公民運動的社會情緒、土壤會更加成熟。政治上持續保守意味著利益分配格局和政治體制都不會有變化,不公和特權仍然會延續,持續時間越開,發生大規模公民運動的土壤也就越成熟。就像衝擊懸崖的海浪,大部份會拍週懸崖下方的岩石一樣,我想公民運動的初始動機大部份都是和民生有關,但是時機一旦成熟,人們就會提出關於上層建築、變更體制的要求。原因非常簡單,如果維權運動成功了,那你需要去捍衛果實,你就會提出做體制上的變革;果你維權不成功,更會把矛頭指向這個體制。

主持人:您能不能再預測一下2012年的公民運動,它的數量和爆發的激烈程度會不會比2011年更加嚴重,還有2012年如果真的發生了能很大程度上改變中國的公民運動,您能預測一下它會以甚麼面目出現嗎?

文昭:中國這些年來的維權運動規模越來越大、數量越來越多、抗爭手段越來越激烈,從這個曲線上看它是一直往上走的,所以2012年毫無疑問還會延續這一個趨勢。這個活動的規模大到一定的程度就一定有政治意義,原因很簡單,涉及到利益的人越多,就必須做出制度上的根本調整才能解決問題。至於說它具體的面目、具體的形式可以是千差萬別:可以是反對物價上漲、可以是反對官員濫權、可以是反對警察和城管打人、也可以是反對建立垃圾焚燒站。具體可能以任何一種形式出現,但是整個社會情緒的土壤已經形成了。我是比較關注這麼幾個方面:物價上漲、就是通貨膨脹,還有就是環保和大城市裡的失業。至於它所發生的地點,當然農村的拆遷徵地會是引發群體事件的溫床,但是畢竟農村在中國的政治生態中比較邊緣化,事件產生的政治影響力相對較低,所以我覺如果能夠發生改變中國的大規模的公民運動,還是會發生在大城市,特別是一線的大城市,這也是大部份國家的經驗。因為如果大規模的抗爭發生在大城市,它能在極大程度上癱瘓現政府對社會的控制能力。打個比方說,如果一個大規模的聚集發生在省會城市,它可能在很大程度上癱瘓掉當局對一個省的控制能力。

主持人:2012年是一個被預言所關注的年份,近兩年世界形勢的變化似乎也顯示了這一年注定將是不同尋常的一年。在充滿疑慮和不安的2012年,中國人能用自己的雙手、通過自己的努力把握自己的命運嗎。讓我們拭目以待。

相關新聞
【秦鵬直播】大S和汪小菲離婚 網友為何吵翻?
【熱點互動】疑雲罩三峽 大壩安全嗎?
中共出白皮書 美方反擊 到底誰「出爾反爾」
美中女主播電視辯論 誰能更勝一籌?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