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BC:恐懼和孤獨在中國無所不在無人能免

人氣 8

【大紀元2012年10月18日訊】(BBC中文網報導)中國新領導人面臨的將是個甚麼樣的社會,他們又將面臨甚麼樣的挑戰呢?中國以驚人的速度發展,億萬人口擺脫了貧困。不過,曾在中國超級城市重慶的工商大學任客座教授並在當地作調研的傑拉德•勒莫斯說,談中國的時候中國孤獨的軟腹很容易受到忽視。以下為拉德•勒莫斯的講述。

一個老人在公共廣場倒懸著。他腳穿傳統的布鞋,腿搭在雙槓上,倒懸著,這是他早晨的鍛練內容。他穿著很多衣服,外面套著棉大衣抵禦春寒。

我是在2008年在北京看到上述景象的。當時我去訪問一個廣場社區。表面上看,這在中國公共場所是一種不尋常的舉動,但是人們匆匆走過對此似乎熟視無睹。按照中國社區習慣,這種公共廣場就像這個社區的客廳一樣;周圍大多數人都是鄰居或朋友。對你鄰居的不尋常舉動不大驚小怪是社區生活的一個方面。

不過隨著中國傳統社區不斷破裂,這種場景會越來越少見。

我作為一所中國大學的客座教授,政府民政部門讓我去調查人們的恐懼和夢想。這樣能夠幫助當局更好地瞭解社會動亂的風險。

在毛澤東時代遺留下的工廠單位裡,那裏有密集的煙熏成黑色的磚制廠房和煙囪,黑色的公寓樓,以及水泥鋪成的公共空間。上面講到的老人就在那裏倒懸著鍛練身體。

因為人們沒有舒適的居住環境,他們擁擠地生活在一起,所以這些公共空間就被居民用來作為鍛練場所。人們自發地在那裏打太極拳,或者下象棋。老年男子提著鳥籠出去散步。

不過在中國的城鄉這種生活正在消失。對於中國許多人來說,經濟變革帶來了新的體驗,那就是孤獨。在我工作過的重慶和北京,孤獨就像污染一樣四處蔓延。

據料中國將在11月宣佈新領導人任命,新領導人不僅要面對中國放慢的經濟,以及地區利益爭端引起的政策難題,而且還要面對中國缺乏社會保障制度,獨生子女政策帶來的後果,以及民工進城和進工廠帶來的問題。

對於許多中國人來說,孤獨隔絕是經濟變化帶來的新經歷。

從1950到1970年代,中國人被黨組織分配到工廠單位工作生活。大喇叭不停地做宣傳廣播。工人們唱革命歌曲,穿制服並且每天集體做體操。到處是黨的官員,做甚麼都需要許可,包括結婚和搬家。

但是這種生活也有好處,人們得到終身就業的承諾,免費的學校和醫療診治。這樣做的目的是讓他們一輩子在一個地方生活。當然後來發生的文化大革命帶來了混亂。儘管生活中有許多苦難,長期以來,人們就這樣在一起生活,鄰里之間逐漸組成了家庭,不同的家庭組成社區。

但是自90年代起,工廠關閉並且被荒廢。靠近城市的農民土地被徵用轉賣進行開發,建造高層住宅樓。

在重慶一名土地被徵用的農民對我說:「我的地被徵用,我的生活被改變了,但我希望能夠再擁有自己的土地,再過農民的生活。」

他的另外一個擔憂就是他現在的居住環境:「我最大的擔心就是沒有生活的地方,我希望能給農民工建造更多的居所。」另外一位從前的農民說:「我希望剛從農民變成城市居民的人能夠有工作做。」

實際上許多固定的長期居民被從他們的居所中強令搬走。作為交換,他們得到小型公寓和極少的資金補償。在這種情況下,那些新居或者沒有公共空間,或者沒有活力。對於那些農民出身的居民來說,就業前景暗淡或者根本不存在。他們除了每天待在家中,看電視或者玩股票,就無所事事。許多人認為玩股票成了全國的消遣。

在中華人民共和國1949年10月1日成立後,毛澤東希望形成一套中央計劃經濟體系,但是在50年內,中國走上了截然不同的經濟道路。

千百萬人口,大多數是年輕人去東部沿海的工廠工作,並且在那裏過一種流動和受限制的生活。他們長時間做重複性的工作。工人大多數是年輕女性,她們生活在集體宿舍中,她們與來自同一地區的人過集體生活。這是一種受到管理和監督的生活。

他們工作繁重,勤儉儲蓄,把錢寄回家鄉。如果他們失業,他們通常不能回家,因為他們不能面對失業回家,無力養家的「恥辱」。

有一些人陷入絕望,一些女青年被迫進入賣淫業,這樣她們能夠繼續往家裏匯錢。在四川大橋或立交橋下的性交易往往不到10塊錢就成交。一些工廠的自殺率很高,工廠主不得不在高樓上架起安全網,防止跳樓事件發生。

孤獨的兒童

而在農民工的家鄉,「工廠女工」的父母孤獨留守,在沒有兒女照顧當中變得衰老,因此中國尊老的儒家傳統不能延續。

在重慶一名男子對我說:「我是個孤獨的老人,我享受過社會工作者提供的良好服務。我希望這種服務能夠持續。」這位老人面對未知的命運,而這種不確定是中國最近才有的問題。但老年人問題在西方並不陌生。他說:「我希望能夠儘快建起養老院。」

在中國的許多村莊都沒有年輕人,有一些人將他們的子女送回來讓爺爺奶奶撫養。沒有家庭支持,也沒有多少資金補助的老年人不得不依賴社會工作者。

中國的獨生子女政策也使兒童變得很孤獨。他們沒有兄弟姐妹,沒有伴侶,要承擔起父母和祖父祖母的所有期望和壓力。一名11歲的兒童告訴我:「我擔心將來,我不會成為好學生,我會讓父母失望。我希望能夠進大學,為自己的家鄉作出貢獻。」

兒童由於功課負擔過重而失去了遊戲時間和童年的快樂。一個女孩子對我說:「我休息的時間很少,因為我每天必須要用功學習,要學唱歌…我希望成為一個好學生,長大後成為一個藝術家。」

在毛澤東的權威烏托邦時代形成的舊的、受到限制的、有等級的家庭,以及更老的儒家價值傳統正在消失,取而代之的是孤獨隔絕和貧窮的老人、沒有安居樂業的失去土地變成市民的農民、受盤剝的工廠工人,以及努力應付巨大學習壓力和家長過高期望的學童。

揮之不去、不可逆轉的孤獨,加上對未來不確定的焦慮可能會波及中國不同年齡段的人群。

(責任編輯:郗古韻)

相關新聞
中國養老困局 公辦養老院住不進民辦住不起
廣東失地農民海外鳴冤
浙江蒼南失地農民絕望 欲集體自殺抗議
何清漣:中國養老金危機的解決之道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