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澧:莫言能讓中國文化走向世界?

吳澧

標籤:

【大紀元2012年11月03日訊】改革開放三十年,現在讀讀外國文學的人能有多少?就是歐幾里德平面幾何,中國中學裡如今也算教過一百多年了,搞不清必要條件和充分條件的大學生仍然大把大把的。文化的流入如此困難;即使西方社會當前的政治正確是多元文化,我們對中國文化走向世界,最好還是抱著長遠觀點。

莫言榮獲今年的諾貝爾文學獎。不少人預言:這將極大地促進中國文化走向世界的步伐。但願如此。不過,文化的傳輸和滲透,在和平時期是非常緩慢的。前年2010年是利瑪竇逝世四百週年,首都博物館曾有紀念展,意大利方面還出借了拉斐爾和提香等繪畫真跡。但利瑪竇在中國,他想學習中國文化,還得答應一輩子不回國,不會將中國文字帶回西方。在他留下的《中國札記》一書中,利瑪竇批評了當時的中國人不會理性思維。為此他和明代大臣徐光啟共同翻譯歐幾里德的《幾何原本》。但正如楊振寧先生所說:「不幸的是徐光啟翻譯幾何原本的時候雖早(那時牛頓還沒有出生),可是這翻譯有將近三百多年在中國沒有發生應該有的影響。」

三百年後之所以突然發生影響,那是鐵與火的碰撞。1840年鴉片戰爭之後,即使簽了條約,廣州縉紳和市民,仍然堅決反對「英夷」住進城。因為英國夫妻在街上併肩行走,看在中國人眼裡「傷風敗俗」。隨之而來的傳教士,遭到中國鄉土社會全面的、嚴密地抵抗。看他們的自述,他們幾乎無法滲入清代社會。早上衣裝整潔出去,晚上叫花子一般回來。走過村子,被莊戶放狗出來咬,被小孩丟石頭,被女人吐口水。讀儒家聖賢書的大戶人家,更是不接待。這種狀況,要到八國聯軍打下北京、1901年簽了辛丑條約之後才突然改變。敵視西方的那口氣,突然洩掉了。人人都想知道,「洋鬼子」到底有些甚麼花樣,打仗那麼厲害?然後,傳教士們才能將防疫針、體育運動、掃盲、作物育種、西方文學、現代醫院和現代學校等介紹進來。

當然,後來又有長期閉關鎖國,直至改革開放。改革開放三十年,現在讀讀外國文學的人能有多少?曾在微博上見出版社的人說,北方一些省份的新華書店,對翻譯作品的訂購數常常是零本。就是歐幾里德平面幾何,中國中學裡如今也算教過一百多年了,搞不清必要條件和充分條件的大學生仍然大把大把的。文化的流入如此困難;即使西方社會當前的政治正確是多元文化,我們對中國文化走向世界,最好還是抱著長遠觀點。

中國文化走向世界,當然要依靠那些本民族文化修養很深的人。辯證法的另一面是,這些人也必須很瞭解西方文化。文化走出去,必然有碰撞。此其時也,最有說服力的,還是金庸筆下姑蘇慕容家的戰法:即以其人之道,還治其人之身。曾在美國遇到一位很有古典文學修養、也很成功的華裔心理醫師。筆者問:像你這樣很古典的中國人,怎麼開導那些美國人?他說不對不對,見到美國人,我就不是中國人了。他說,如果求醫者是猶太人,他就是猶太人;求醫者是天主教徒,他就是天主教徒;當然,如果求醫者是中國人,他就是地地道道中國人。這位心理醫師總是力圖成為求醫者的文化同類項,這樣更有說服力。像他這樣,療程結束後,要是順帶講解幾句孔孟箴言,估計效果不錯。

有些西方人來中國學習一段時間後,對國內道德滑坡的現狀頗有看法,覺得這和想像中的中國文化相差太遠。這時,你怎麼辦?披頭散髮,滿地打滾,捶胸狂吼「感情被傷害?」比較能夠讓對方接受的方法,還是轉到西方文化。今年是英國大文豪狄更斯兩百週年誕辰,你看他《霧都孤兒》(Oliver Twist)裡寫的倫敦,外科醫生讓學徒在診所附近路上撒橘子皮,行人滑倒後找他治摔傷;教區濟貧所在晚上將垂死的老人運到其他教區,只為省去一筆喪葬費。工業革命導致城市急速膨脹,人們原有的鄉土聯繫被切斷,新的管理模式尚未完善,無道德事件也是層出不窮。狄更斯後期作品裡描寫的倫敦空氣之骯髒,煤煙之肆虐,今日讀來也是觸目驚心。此刻中國也在這一階段,需要一些時間。然後可以說:我們也有作家很真切地反映了當今時代,建議讀一讀。

這不是拒絕外國人的批評。《霧都孤兒》寫在英國維多利亞女王執政(1831-1901)初期;而維多利亞時代的後期,已經以道德嚴謹為特色。狄更斯筆下,那些老派貴族——比如救了「霧都孤兒」奧利佛還敦促他學文化的幾位淑女紳士——都是有文化、有道德的善心人。狄更斯並不直接引用教義,但在他的文學世界裡,基督教道德仍然佔有權威地位。英國當時有一個階層、有一個標準,可以引導社會整體向上。而我們則面臨著復興民族文化和傳統道德的艱鉅任務。說到底,中國文化要走出去,更要在國內老樹重花——不但根深,還要枝繁葉茂。

相關新聞
【網海拾貝】二十大上,習羞辱胡不是一次,而是兩次
【網海拾貝】美國會CECC主席紀念4.25 籲停止迫害法輪功
【網海拾貝】布林肯會習,雞同鴨講,不會產生任何效果
中共不再提「中國製造2025」 網友:牛皮吹破了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