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人權

北京古建再度告急:鐘鼓樓地區四合院將被拆遷

【大紀元2012年12月17日訊】(自由亞洲電台記者石山報導)北京市決定推動擱置多年的鐘鼓樓環境整治工程,將拆遷鐘鼓樓附近的六十六個舊式四合院。官方表示,環境整治工程的目的是保護重點文物,恢復歷史原貌。但該項工程也引起了很多居民和專家的擔憂。

北京鐘鼓樓是老北京中軸線上少有的平民聚居區,也是北京城僅剩的一塊胡同和四合院連片的區域。法新社發自北京的報導說,北京市東城區鐘鼓樓環境整治拆遷辦公室已經開始辦公,並計劃在明年二月底之前,完成鐘鼓樓周邊的拆遷工程。

《北京晚報》報導說,這次鐘鼓樓環境整治工程,將拆遷六十六個鐘鼓樓周邊的四合院,涉及一百三十六戶居民,拆遷之後的四千多平方米地塊,將用於修建一個一萬平方米的鐘鼓樓廣場。北京東城區官員強調,鐘鼓樓附近民居擁擠,年久失修,影響國家重點文物鐘鼓樓的安全。

英國裡丁大學建築管理和工程教授邵力認為,北京鐘鼓樓這樣的歷史文物建築的修繕和管理應該非常謹慎。

邵教授表示,通常而言,周邊環境和建築文物本身是一個整體,構成文物的歷史文化環境,沒有周圍四合院與小胡同的鐘鼓樓,很可能變成了一個缺少歷史人文特徵的現代擺設。

北京鐘鼓樓是外地遊客最喜愛的地點之一。美國《時代》雜誌2005年向計劃訪問中國的遊客推薦北京鐘鼓樓,強調「這個具有傳統平民特色的區域很可能會很快消失」。北京居民王女士從小在鼓樓附近的四合院裡長大,她也擔心,整治之後的鐘鼓樓不再有以前的傳統。

事實上,很多老北京人和學者,都對政府主導的拆遷心有疑慮。有專家認為,政府熱衷拆除知名古建築,或者以保護的名義對古建築進行「維修」,背後最重要的就是 經濟因素,因為古建築多位於城市中心區域,經濟價值巨大,同時容積率又低,因此不少商人瞄上了這些經濟利益巨大的黃金地段。

北京的建築評論人士方振寧在他的博客中表示,對歷史文化古蹟的最好保護,是堅持「三原」原則:原物、原址、原狀。但現實中,以「開發保護」之名,擅自改建、整飭、位移、拆遷文物建築等的現象卻大行其道,甚至搬出了「維修性拆除」的荒唐名目。

方振寧認為,把鐘樓、鼓樓周邊的古巷,四合院都拆除了,留兩個光禿禿的樓,也就失去了其歷史和文化意義。

英國的邵力教授也來自北京,老家距離鐘鼓樓並不太遠,他認為,中國應該學習歐洲各國對待古建築的態度。

北京鐘鼓樓周邊的拆遷早在十年前就已經由北京東城區政府提出,在原來的計劃中,當局將沿著鐘樓和鼓樓,拆除兩邊的胡同和四合院,拓寬馬路,修建隔離帶。該計劃受到普遍質疑,最後因為國家文物保護局的反對而被擱置。

這次東城區政府推動的拆遷,則是在「鐘鼓樓環境整治」和保護建築文物的名義下進行的。除了修建一個廣場之外,也將在鐘樓區域內修建「時間博物館」。但有網民發現,在官方的網站上,那個博物館另外有一個「會議中心」的名字。

有北京市民擔心,當局這次「環境整治」工程,可能只是原來大計劃的分段執行而已。北京的王女士表示,隨著近年城市拆遷和建設,老北京的文化和歷史氣息,實際上早已基本消失。

根據官方的報導,北京東城區對拆遷的一百三十多戶居民提出了每平方米四萬四千元人民幣的拆遷補償。報導說,一般住戶大多接受了這個補償方案,準備搬往北京郊區。但有報導說,一些早已作為商業用途的四合院戶主則認為補償過低,有人向當局提出了每米十五萬元的補償方案,有關的談判目前仍在進行當中。

(責任編輯:周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