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今日】 莫高窟「藏經洞」現世 珍藏驚人

人氣 2312

【大紀元2012年05月26日訊】(大紀元李洋綜合報導)1900年5月26日,敦煌莫高窟道士王圓篆,在第17窟(現編號)中偶然發現一個「藏經洞」,裡邊藏有上至前秦甘露元年,下迄北宋景德三年歷代文物五萬餘件,其中包括有古代佛道經典、文書(史籍、帳冊、歷本等)和美術品(絹本繪畫、刺繡等)等文物。

這些被譽為「中古時代的百科全書」(出土文物)與殷墟甲骨文、漢簡、明清檔案,被譽為近代古文獻的四大發現。不過,這五萬多件文物經卷只有很少一部份保存在中國的博物館裡,大部份被洗劫到國外,諸如英法俄日等十幾個國家的圖書館。

作為「世界八大奇觀」的莫高窟,它的聞名於世並非是因為那些佛像和壁畫,更主要的是這個20世紀初被發現的藏經洞。這些「見者驚為奇觀,聞者傳為神物」的巨大珍藏文獻展現於世,震驚了世界,使莫高窟在沉寂了數百年後,再度吸引了世人的目光。

藏經洞的發現

敦煌在中國漢唐時期是絲綢之路的重鎮。藏經洞是敦煌莫高窟第17窟俗稱,位於莫高窟第16窟甬道北側壁內,是附屬於第16窟的一個小窟。此窟原為唐宣宗大中五年(851年)時開造,為當時河西都僧統洪辯的影窟。據稱,洪辨去世後,其弟子在該窟內安置洪辯真容像。

光緒二十六年五月二十六日,居住在莫高窟道士王圓篆率人清理今編號第16窟甬道積沙時,無意間偶然發現北側壁上有裂痕,於是在五月廿六日凌晨,他剝開裂縫,發現這是磚砌的小門,便將其所砌磚搬開,發現一長寬各2.6米、高3米的方形窟室(現編號為第17窟),室內堆滿了各種用白布包裹的一包一包各種古代的寫本和印本的經卷;經史子集等各類古籍和各類官私檔案;文學及各種民族文字文獻;共約五萬卷、號。此外還有各種佛像絹畫、供養絹畫、佛幡及各種銅、木佛像等。這就是著名的”藏經洞”。

王圓菉,湖北麻城人。家貧,為衣食計,逃生四方,清光緒年間,入肅州巡防營為兵勇。奉道教,離軍後受戒為道士,道號法真。約在清光緒二十三年(1897)流寓莫高窟,居住在下寺,供奉香火,佈道募化。

王圓籙發現藏經洞後,曾向敦煌縣令汪宗瀚、安肅道道台廷棟並甘肅藩台報備,卻無引起這些官員重視,同時也由於搬遷經費無著,只是下令王圓籙就地封存。王圓籙不知道經卷的價值,最初出售部份經卷給附近居民,當作符咒用於治病(把經卷燒成灰燼和水讓人吞服)。

在京師派大員到敦煌莫高窟前,王圓籙認為這些經卷奇貨可居,便事先從藏經洞中偷搬出許多綑經卷,別藏於寺廟的轉經桶中或其他洞窟。

經卷價值連城

藏經洞中所藏遺書以佛家典籍最多,還有天文、曆法、歷史、地理、方志、圖經、醫書、民俗、名籍、帳冊、詩文、辭曲、方言、遊記、雜寫、習書,這些均成為多種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的重要依據和補充參證,其主要部份又是傳統文獻中不可得見的資料,價值尤為珍貴。被視為中國文化史上的四次大發現之一。

藏經洞內約5萬卷文獻,最早的為前秦苻堅元年(359年),最晚為南宋慶元二年(1196年),其中佛書佔了百分之九十左右,包括經、律、論、疏釋、偽經、讚文、陀羅尼、發願文、啟請文、懺悔文、經藏目錄等。藏經洞內還有大量的儒家典籍。這些古本有王粲的《晉紀》、虞世南的《帝王概論》、孔衍的《春秋後語》等等,都是第一次見到的。

許多歌辭、俗賦、白話詩、話本,全都是從未見過的,唐代詩人韋莊的長詩《秦婦吟》,不曾收錄在《全唐詩》中。在佛教文獻中,許多是《大藏經》中的佚文佚經。宋真宗時被明令禁絕的「變文」,在藏經洞內出現。所有文獻基本上全是手寫的。

敦煌遺書以漢文最多,又有吐蕃文、回鶻文、西夏文、蒙古文、粟特文、突厥文、于闐文、梵文、吐火羅文、希伯來文等十幾種古代民族文字,敦煌遺書以卷軸裝為主,又有梵篋裝、經折裝、蝴蝶裝、冊子裝和單頁等多種形式,還有一些拓本、印刷本和刺繡本,在書籍發展史及書籍裝幀史、印刷史上都是難得的實物資料。

敦煌遺書種類大致分為佛教卷子、偽經、偈文、佛經目錄、基督教文、志書、儒家經典、摩尼教經、狀牒公文、古典文學作品(史詩、詩歌、曲子詞、讚文、遊記)、文體曲藝(音樂資料、樂舞意象、音樂文學、俗曲、劇本等)、世俗文學(卜卦)、算命、祭文、相書、解夢書、佛道符咒、性愛風俗等)及醫藥文獻十四個大類,堪稱大百科全書。

藏經洞發現震驚了世界,也吸引外國的”探險家”、「考察家」們紛至踏來敦煌莫高窟尋寶。

藏經洞寶藏的惡運

1906年,在藏經洞被發現的6年之後,外國的專家、學者以探險尋寶之名接踵而來,他們輾轉來到荒涼的敦煌,從王圓菉手裡連哄帶騙,像買廢紙一樣將寶貴的文物盜運出中國。

最早走進藏經洞的俄國人是奧勃魯切夫,1905年他僅用了幾條肥皂和一個俄式取暖手爐就從王道士手中騙走幾千件敦煌文物寫本、經卷和一幅精美的壁畫(是從洞窟牆壁上直接挖下來的)。

探險家中的考古學家——英國學者斯坦因(A.Stein),他曾先後兩次到達敦煌。第一次是在1907年,他以「唐僧之徒」的名義騙取王道士的信任,以14塊馬蹄銀兩從王手中換取經文24箱,精美絹畫和刺繡藝術品5大箱;1914年又以500兩白銀,換去了570部完整的漢文寫本。他在《西域考古圖記》一書中記錄了他發掘敦煌石窟和藏經洞以及掠奪那裏珍貴文物的過程。

被視為西方敦煌學開拓者的法國漢學家伯希和(P.Pelliot),1908年來到了莫高窟,由於他精通漢文,在藏經洞中秉燭精選三週,用大量銀子從王道士手中換取6000餘件敦煌寫本精品,他在將大批經卷裝箱從天津乘海輪運往法國巴黎之後,又帶了一小皮箱的經捲到北京向士大夫們請教文書的內容,這才將藏經洞的發現公諸於眾,也引起晚清朝廷重視,派員至敦煌,於1910年將剩餘的經卷運往北京。啟運時清點尚有九千餘卷,三個月後到達京城時只剩下八千餘捲了,存放於京師圖書館。

在此期間,日本的橘瑞超、吉川小一郎,俄國的鄂登堡,美國的華爾納等人先後從莫高窟買走了不同數量的經卷。華爾納在1924年來莫高窟作「考察」,他乘人不備之際,用化學膠布黏走了十餘幅精美的壁畫,同時還將三二八窟窟龕的唐代供養菩薩像偷走。

在1907年至1925年間,外國探險家們在藏經洞所盜竊這些文物達3.5萬件,約佔所有文物的三分之二。這些先後被外國「探險隊」捆載而去文物至今流散世界各地,目前英國國家圖書館藏13000餘件,占三分之一強;俄羅斯科學院東方學研究所聖彼得堡分所藏10800餘件,亦占三分之一強;其他還有法國國家圖書館藏5700餘件。

藏經洞封藏之謎

封閉了近千年的藏經洞是莫高窟最大的謎。有關它的封閉時間和原因撲朔迷離。「這些寶物為甚麼封藏起來?」專家學者們在查閱浩如煙海的敦煌遺書(指敦煌所出5至11世紀的古寫本及印本)資料亦未找到解謎的文字記載,由此他們對敦煌藏經洞的封閉作了種種推測,試圖解開這個千古之謎。

法國人伯希和認為,這麼多經卷和遺書被封藏於密洞中,是莫高窟的僧人為躲避戰亂,使經卷遺書免於戰火而存放的,西夏人1035年佔領敦煌前的封閉;英國人斯坦因推測這些經卷遺書都是當時敦煌僧眾廢棄後的封存;日本關百益文認為是基於伊斯蘭教的哈剌汗國1006年東侵,佛教于闐王國被消滅的威脅而作的封閉。

如今的藏經洞(17窟)被一道加鎖的鐵柵門封閉著,內裡空蕩蕩的,由一尊洪辯大和尚的塑像鎮守著。

敦煌遺書是一把打開歷史秘室的鑰匙,單是存放了近千年及5萬多件古代文獻,就是無法估量的財富。藏經洞是莫高窟歷史的濃縮,它的發現開創了一門新學─敦煌學。中國國學大師陳寅恪1930年為陳恆所編《敦煌劫餘錄》作《序》,第一次使用”敦煌學”概念,其含義是指對敦煌藏經洞出土文書的研究。

由於藏經洞及其藏品大多流失海外,這為國外的敦煌研究者提供了具有極高價值的材料,使得這門新學從一開始就帶有國際性的特點,直到現在,也仍然是國際學壇上的一門顯學。

(責任編輯:孫芸)

相關新聞
沙漠中的璀璨明珠--敦煌莫高窟
中國傳統文化與有神論
中國丹霞申世遺花十幾個億
敦煌申遺成功後破壞加速 損害超數千年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