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te logo: www.epochtimes.com

台戰地志工 袁志君勇闖伊拉克

人氣: 113
【字號】    
   標籤: tags: ,

【大紀元5月5日報導】志工台灣系列報導(中央社記者曾依璇台北5日電)動亂伊拉克,也看得到台灣女孩的身影,袁志君穿梭滿布雷區的伊北山區,關心、救援庫德族難民,每天與死神擦肩而過,熱血投入被稱為「腦袋壞掉」的志工工作。

帶著金邊眼鏡,長髮挽起,氣質溫婉,口中談得卻是「汽車炸彈」等令人恐懼的經驗。她是袁志君,在伊拉克4年多,是當地唯一的台灣志工。

聖經裡的「好撒瑪利亞人」(the good Samaritan)故事,描述一名旅人半路遭搶,被打得半死,當祭司及利未人都視而不見,一向被猶太人輕視的撒瑪利亞人卻展現同理心,救助了他。

福音的用意很明顯:「不論你是誰、力量多麼渺小,只要以愛待人,再遙遠的人民也與你親近」。身為基督徒的袁志君,以此自勉,在遙遠的伊拉克,散播來自台灣的愛。

2011年年底回到台灣,袁志君離開那飽受戰爭洗禮的國度,回首談起在伊拉克擔任志工的經歷,語調平和,沒有太多手勢。戰爭的氣息並未沾染她堅毅的內在。

伊拉克曾經烽火連天,迄今仍難擺脫戰亂陰影。袁志君穿梭在滿布雷區的伊北山區,關心、記錄逃避戰亂的庫德族難民的移動狀況和身家損失。

台灣的電視台專程前往伊北採訪袁志君,透過鏡頭發現身材嬌小的袁志君,在這塊飽經戰火摧殘的土地上,身影顯得如此巨大,因為袁志君在異鄉展現了志工的無私大愛。

雖然不到40歲,但社會經歷豐富,從國際特赦組織、台灣終止童妓協會,到2008年加入基督和平工作團(Christian Peacemaker Teams, CPT),袁志君的工作經歷幾乎都與志工有關。

經年戰亂的伊拉克,彌漫著死亡威脅的氛圍,總是與「戰爭」、「汽車炸彈」一起出現在新聞裡,和平工作團在當地深耕10年,也面臨無人願意長駐而必須撤點的壓力。

加入和平工作團,接受為期1個月的訓練,袁志君原想選擇巴勒斯坦作為工作地點,但在伊拉克的工作隊亟需可長期駐點的全職人員。「我就去當人頭好了」,就這一股熱血,讓袁志君在伊拉克,一待就是4年,也成為唯一的台灣志工。

伊拉克戰事頻仍,所有國際組織紛紛撤離,袁志君說,只有基督和平工作團堅守在地,繼續收集當地人民的心聲並向外傳遞訊息,如果因為無人常駐而撤點,那10年的基礎和建立為人民的發聲管道,就會在一夕之間瓦解,那就太可惜了。

留下來,袁志君說得輕鬆,但卻承受生死存亡的危機。伊拉克情勢危急,和平工作團成員曾遭極端組織綁架、撕票,轟炸及汽車炸彈事件也頻頻發生,這是讓人不願留在伊拉克的原因,志工要招募新血,更是難上加難。

袁志君留在伊拉克,家人、親友擔心她的安全。她笑說,大家都說在此工作是「腦袋壞掉」,所以工作伙伴多是只待2個月的兼職人員,駐在伊拉克4年多,她是和平工作團唯一的正職人員。

大愛無私的人總是受幸運之神的眷顧。一次預定前往北部大城吉爾庫克(Kirkuk)的行程 ,因故臨時取消,袁志君幸運逃過一劫,因為這是「死亡之旅」,吉爾庫克當天發生死傷200多人的大規模爆炸案。

當傷者被送到鄰近醫院,生者急著四散逃命,袁志君卻是趕到醫院捐血,遺憾的是因為身體太瘦弱而不能捐輸。在醫院,袁志君感傷地看著一具具遺體進出醫院,看盡人生悲離,那是她距離死亡最近的一天。

收集邊境居民被鄰國軍人騷擾的故事、進入兩伊及土耳其邊境探討地雷問題,並將這些資料傳達給聯合國、國際特赦組織及當地政府,是袁志君的主要工作,此外,還是鼓勵當地青少年用自己的語言描述社會、發表文章並接待參訪團。

來自英、美、加拿大等國的農人、律師、醫生、電影工作者、修女、學生和音樂家,是與袁志君並肩作戰的工作伙伴,年齡層跨越18歲至80歲。

袁志君說,這些醫生、律師在自己的國家參與反戰活動,希望親身實踐和平理念,因此到伊拉克,藉由自己的經歷,告訴當地人民,西方國家並不都是為了石油進入伊拉克,西方人也不全是敵人。

兒童福利系畢業,袁志君曾經覺得自己沒有專長,但在基督和平工作團的經驗,訓練她從此敢於挑戰和克服任何惡劣的環境。

「我所領受到的,比我能給的更多」,袁志君說,這是擔任志工對她的人生啟發。伊拉克經驗讓她感受到,身為外來者而被接納,「工作團受當地人不少情報、生活方面的協助,其實雙方是『互利』關係,而非單純利他。」

福音裡的好撒瑪利亞人,安頓好受傷旅人後,騎上驢子,繼續旅程。袁志君結束伊拉克4年戰地志工旅程,暫時停下腳步,在台灣休息2、3年後,將踏上下一段志工旅程,袁志君說:「未來有機會,我還要去巴勒斯坦」。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