照顧海地病童 慈悲忘我

人氣 1
標籤:

【大紀元5月8日報導】(中央社記者顏伶如波特蘭特稿)24小時不眠不休照護飽受霍亂折磨的海地病童,目睹了1名女童病亡、2個孩子徘徊鬼門關前,華裔慈青志工陳珞韶交班後,疲倦地盥洗時,才發現衣服沾滿血漬、兒童的糞便和嘔吐物。

她想,「難怪在醫院時大家都奇怪的盯著我看,並不是因為我長得和他們不同,而是我看起來像是有人剛生了嬰兒在我身上」。

1987年出生於台灣的陳珞韶(Lori Chen),9歲隨家人移民美國,擁有俄勒岡州立大學(Oregon State University)人類發展暨家庭科學學士、芝加哥艾瑞克森學院(Erikson Institute)兒童身心發展碩士學位。

身為慈濟大專青年聯誼會成員的她,就讀研究所期間擔任慈濟芝加哥人文學校幼幼班老師,帶領小朋友從音樂和舞蹈中學習語文與群體互動。她給人的印象是永遠帶著陽光般燦爛的笑容,非常喜歡跟小朋友在一起,時時刻刻用愛心和關懷對待每個孩子。

陳珞韶的母親楊振凰回憶說,2010年1月海地發生強烈地震,災情慘重,陳珞韶從媒體報導看到海地兒童一個個驚慌受怕的面孔,非常心痛難過,整整兩晝夜不能成眠,於是毅然決定要前往海地,親自為當地孩子們盡點心力。

除了精通中英文之外,陳珞韶還說著一口流利的法語,對於前往海地賑災與當地民眾溝通具備高度優勢,因此慈濟美國分會很快批准了她的申請。

2010年2月,陳珞韶首度抵達海地,在當地停留1個月協助賑災,任務結束後她發覺自己「捨不得離開」,因此在回到美國拿到碩士學位後,又返回海地投入當地的中、長期後續重建工作,在1年半的時間裡共計4度進出海地。

大學期間曾前往衣索比亞進行實習計畫的陳珞韶,放不下她所接觸過的海地孩子,希望能夠長期停留,貢獻自己的一份力量。

她申請通過了「耶穌兒女基金會」(Fondation Enfant Jesus)設立的長期志工專案,透過私人贊助食宿、交通等費用,在海地孤兒院服務為期1年。對於前往普通人卻步的落後地區,陳珞韶獲得這項機會卻是雀躍不已,覺得自己非常幸運。

原本各項生活條件都極差的海地,遭到地震重創之後,更顯得民不聊生。

形容自己從小就很勇敢堅強、從來不畏懼退縮的陳珞韶,從第1次到海地之後,就一直抱著慈悲心在困難環境中照顧當地兒童。

然而,在2011年10月最後1個週末,為了幾名飽受病魔摧殘的孤兒院幼童,她傷心難過得徹底心碎,而且是「碎成了千萬片,幾乎不可能修復」。

一名綽號「小寶貝」(Precious)的女童,是陳珞韶在靠近多明尼加邊境1所海地孤兒院照顧的孩子。小女孩先天發育遲緩,4歲了仍在學走路,平常陳珞韶會陪「小寶貝」玩遊戲,也會幫她按摩腿部。

協助「小寶貝」完成各項復健療程,占去陳珞韶每天工作的大部分時間。她會扶著兒童學步器,鼓勵「小寶貝」踏出一步又一步往前走,讓「小寶貝」增強腿部肌肉發展,越來越有機會可以自行走路。

2011年10月29日早晨,孤兒院人員發現「小寶貝」沒了呼吸,卻也沒有車子可以緊急送醫,當地條件極為惡劣,路況糟糕,甚至連地址都沒有,想等救護車不如自行設法到醫院。

於是眾人緊急商借到1輛卡車,陳珞韶懷裏抱著「小寶貝」,由其他兩名照顧人員陪同,在混亂且毫無交通秩序、並且嚴重堵塞的情況下,勉強踏上分秒必爭的救命路程。沿途她繼續為「小寶貝」施行心肺復甦術,但小女孩都沒有反應。

耗費1個半小時後,車子終於到達位於太子港的醫院,海地護士卻抱著好整以暇的態度,愛理不理。好不容易找到1名海地醫生,醫生卻連孩子都不肯碰一下,陳珞韶急得自己找到急診室,看到有幾位外國醫生在裏面,馬上用英語大喊,「拜託任何人幫幫忙!這個小女孩沒有呼吸了!」

遺憾的是,醫師們開始要搶救小女孩時,卻發現她早已僵硬,瞳孔也放大了。陳珞韶回憶,簡直不敢相信這個事實,「小寶貝的身體已經冰涼了,但是她的手還是暖暖的,因為我一路上都握著她的小手」。

「小寶貝」確切死因有待解剖確認,但醫師們擔心孤兒院疫情擴大,建議將有類似症狀的孩童緊急送醫,並要院內立即展開大規模清理。

當天晚上約7時30分,兩名生病嬰兒被送到了醫院,狀況都不樂觀,時常激烈腹瀉、嘔吐。

醫生為其中1名女嬰檢查時,她剛好大量腹瀉在陳珞韶大腿上,在場的人都嚇住了,但陳珞韶隨手抓了些嬰兒溼巾擦了擦,就把心思全神貫注放在孩子身上,在隔離觀察區為病嬰們補充生理食鹽水。

持續到隔天清晨,兩名嬰兒每隔15到20分鐘就腹瀉,陳珞韶漏夜幫他們餵飲液體、換尿布。

由於兒童霍亂患者會出現嗜睡、嚴重脫水症狀,稍不注意就可能喪命,負責醫師卻採消極「觀察」態度,讓陳珞韶無法接受。

經過不斷苦苦央求和溝通,終於為孩子爭取到靜脈注射液。大約早上8時,嬰兒們終於有力氣哭了,精力也恢復些,這表示他們暫時脫離險境,陳珞韶徹夜緊繃的身心也稍微放下。

孤兒院派出兩名護士跟陳珞韶換班,她於9時30分離開醫院,花了1小時回到孤兒院,盥洗時她才發現衣服上沾滿各種污穢痕跡,像是記錄了生命的脆弱和現實的殘忍。

那天晚上,她懷著沉重心情入睡,就寢前還擁抱了每個院童,和他們親吻道晚安。

是什麼樣的過人耐力與毅力,可以不眠不休呵護著素昧平生的病童,還大力為他們爭取權益?

陳珞韶從小在身為慈濟人的母親教導下,學會要永遠慈善待人,同時耳濡目染看著母親投入公益服務。

從父親陳化民身上,陳珞韶也學到只要有恆心和毅力,沒有什麼事情是辦不到的。在「小寶貝」宣告不治之後,陳珞韶不顧一切為另外兩名病童爭取生存機會,她動機很單純,就是「已經有1個孩子往生了,不希望悲劇再重演」。

直到現在,陳珞韶每天都還會想起「小寶貝」,也會幫「小寶貝」祈福。宗教信仰的力量,讓她可以用寬容態度接受生離死別。她說,與「小寶貝」在世上相聚的短暫時間充滿歡樂,「她會永遠留在我的心中」。

展望未來個人生涯規劃,24歲的陳珞韶說,她能預見自己在3年或5年之後,仍然會從事與兒童相關的志工工作。

她相信凡事必有因果,也會隨遇而安,而她心中也有1個志願,就是想在世界上最需要的角落成立1所她自己的孤兒院。她說,「我的人生志願就是要保護所有孩童,捍衛他們的權益,我會朝著這個方向努力」。

擔任志工是無法「賺大錢」,而且可能是吃力又不討好的苦差事,相較於時下許多年輕人把賺錢當做進入社會後的首要目標,擁有傲人學歷的陳珞韶為自己鋪設的人生旅途,顯得格外與眾不同。

談到金錢與人生觀,她說,生活確實要用錢,但夠用就可以了,其餘的可以用來幫助更有需要的人們,許多人陷入無窮盡的金錢慾望之後,也衍生越來越多的痛苦和煩惱,有些人為了在事業上尋求飛黃騰達,卻錯過生命中許多事物。

她想和其他年輕人分享的想法就是,「去做你生命中熱愛的事,並且找到你最感到熱情的事物。這樣你才會找到真正的快樂和人生的滿足,並得以和他人分享」。

每當碰到困難的時候,她總會想起證嚴法師的靜思語「難行能行,難捨能捨,難忍能忍,才能昇華自我的人格」,不管怎樣都要相信自己,也要相信自己有無窮的潛力,不要因為挫折而放棄,要從困難與掙扎中學習。

不管遇到什麼狀況,每度過一天,每次遇到一個人,陳珞韶都認為是一份福報,因此她以歡喜心情把握當下,樂意和人分享她的喜樂,這是她堅信的「愛的循環」。

目前她仍在海地,帶著感恩的心迎接每天的到來,把愛與關懷源源不斷地分享給當地孩童。

相關新聞
台戰地志工  袁志君勇闖伊拉克
守護千年牛樟 卑南志工拿命拚
埡口無言  志工為環境發聲十載
膽大心細  殯儀館志工不怕死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