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地方版超「4萬億」投資計劃井噴 貴州一地3萬億

人氣 5

【大紀元2012年07月31日訊】(大紀元記者高紫檀報導)中國經濟下行令地方政府壓力增大,在中央政府「保增長」的要求下,地方政府近期紛紛出台刺激計劃,在規模上已遠遠超出金融危機時「4萬億」計劃,僅貴州一地就擬投資3萬億。這令經濟學者相當擔憂,中國經濟在瘋狂的資金刺激下,通脹將再次回升,給經濟造成更難控制的惡果。

中國各地投資刺激經濟計劃紛紛出台

據《國際金融報》報導,中國各地「穩增長」的序幕已經拉開,寧波、南京、長沙等地區先後出台了一系列穩增長的地方政策,其中,長沙出台超過8,000億元的投資計劃,預計未來五年每年投資額在1,600億元左右,而有消息稱,貴州或將出台3萬億元發展規劃,擬8月份公佈。

該報導介紹,7月16日,浙江省寧波市率先打響了中國刺激經濟政策的第一槍,公佈的26條刺激經濟的新政內容廣泛,涉及清費減稅、擴大投資、調整結構、科技創新、要素保障、營造氛圍等六個方面。

隨後,7月23日,江蘇省南京市發佈《市政府關於進一步擴大內需拉動消費的若干意見》,出台一系列擴大內需、拉動消費的政策,涵蓋投資拉動、房地產消費、汽車消費等10個方面。

至7月26日,湖南省長沙市也對外宣佈,2012年重大推介項目195個,總投資額達8,292億元。

而貴州擬定的《貴州省生態文化旅遊發展規劃》將於8月份公佈,從各地上報2382個項目篩選出總額3萬億元左右的重點投資項目,初步提出規劃10個國家級重大項目、50個省級重大項目和200個省級重點項目。

專家:中共飲鴆止渴 亂投資又得老百姓買單

在2008年世界金融危機時期,中共中央政府曾經推出過「4萬億」投資計劃,但在經濟結構難以調整的情況下,造成了重複投資、房地產泡沫和物價急劇上升等惡果。

對於此次地方政府大刀闊斧地推出項目和動輒數千或上萬億的投資,經濟學者紛紛擔憂,這將是上一輪「4萬億」投資的重演,導致中國經濟出現更大的危機。

「很明顯,中國經濟是出了問題。」美國華府中國問題專家石藏山接受大紀元記者採訪時說,中國經濟蕭條嚴重已經讓中央感到危機,而在不可能調整經濟結構的情況下,投資刺激成了唯一的選擇。

石藏山說,雖然這些投資計劃是地方政府提出來的,肯定也是中央同意的,顯然中央是想各地自謀出路,以前的四萬億,是中央財政拿錢,現在是同樣刺激,包袱背到地方政府身上了。

石藏山認為,這次更大規模的刺激經濟,導致的後果將比上次「4萬億」刺激計劃更嚴重,通貨膨脹將再次迅速上升。這對於中國經濟來說,是「飲鴆止渴」。

經濟學家郎咸平也在其微博上生動比喻:「這情況就好比給病入膏肓的病人猛打強心針,最終會在短暫興奮後,陷入更深危機,這些亂投資又得老百姓買單。」

爛帳留給後人是中共特色 貨幣貶值百姓受苦

今年以來,由於經濟下行,中共政府名義上的財政收入大幅降低,賣地收入也銳減。如推出8,000多億元投資項目的長沙市2011年財政總收入只有668.11億元,而號稱將投資3萬億元發展旅遊文化產業的貴州省去年財政收入也只有1,330億元。

由於並不是中央政府提出投資計劃,財政困局之下,地方政府用於投資刺激經濟的錢從何而來成了疑問。

石藏山說,地方政府取得資金只有兩個途徑,一個是通過地方債務平台從銀行融資,一個是向民間發債。估計中央政府很快就會再次下調存款準備金率,放鬆銀根。

石藏山分析,地方政府的債務本來就很嚴重,再大量負債只能導致地方政府破產,或者銀行倒閉,但在中共這個體制既不會讓地方政府破產也不會讓銀行倒閉,最後只能中央銀行背上,大量印鈔使貨幣貶值,讓民眾買單,受苦的是百姓。

不過,石藏山認為,這些決策也都是中共政府的特色。「中共沒有預算的硬約束,在位的亂投資,只為自己政績,然後爛帳留給下一任,高層『十八大』交接班後,低層誰的位置怎麼坐誰也不知,大家都顧眼前2-3年。」

經濟學家馬光遠也曾撰文強調,對於中國經濟而言,比經濟下滑更危險的,是警惕地方政府在「穩增長」的煙幕彈下,再次拿出龐大的投資計劃,將政績留給自己,將債務留給銀行和後人。

發改委曾大量批復項目 飽受批評

此前,中共發改委在否認新「4萬億」投資刺激經濟的同時,鐵道部獲得2萬億授信,汽車下鄉、家電補貼重新登場,機場、地鐵、鋼鐵重大項目紛紛上馬,湛江市長親吻鋼鐵項目批文的圖片廣傳網絡。這曾被認為是掩耳盜鈴而飽受質疑和批評,郎咸平直斥這是「換湯不換藥的『新四萬億』」。並表示,「『新四萬億』將惡化老四萬億給中國帶來災難性的後果。」

也有評論稱,此次地方政府的刺激計劃是中央政府「金蟬脫殼」轉移焦點之舉。

聯絡本文作者請發郵件到:gaozhitan@gmail.com。

(責任編輯:徐亦揚)

相關新聞
你不知道的中國 福布斯揭中國經濟真相
月內二次降息 外媒聚焦中國經濟
數據造假 中國經濟增長大幅減弱
陳破空:北京暴雨  衝擊了政權穩定?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