紐約新聞

心理健康有問題 需早看醫生

【大紀元2013年01月29日訊】(大紀元記者蔡溶紐約報導)紐約地鐵近期連連發生的命案﹐有企圖自殺者﹐也有精神病患者推人落軌﹐還有去年底震驚全美的康州槍擊案﹐把精神及心理醫療議題直接推到民眾的視線中。

「很重的病人都不願意去看心理醫生」聯成公所顧問趙文笙說﹐中國人普遍諱疾忌醫﹐而且對心理疾病避諱的嚴重程度更甚﹐在中國人的觀念中去看心理醫生簡直是恥辱,其實還是對心理治療欠缺了解﹐因此邀請麥地臣社區中心的四位心理學博士﹐介紹他們兩年前成立的全美唯一服務華人的展望會。

徐培甄博士說﹐其實只要是病都是可以控制的﹐儘快就醫是改善之道,「憂鬱症是疾病,就像糖尿病要去看醫生,(看醫生)沒有什麼不對的。我們長期的研究發現﹐80%的人經治療可以回到社區(生活)﹐這就是我們成立展望會的目的。」

楊穎妍博士說﹐展望會是醫療體系下的非牟利治療機構﹐採用藥物治療和心理治療雙管齊下﹐心理治療以人性化的方式﹐建立病患和輔導者之間的信任﹐每天有十多個小組﹐從生活技巧到情緒壓力管理﹐就跟上課一樣﹐最主要的目的就是幫助病患找到自己的目標﹐投入社會﹐年長者則幫助他們與家人的溝通﹐相較以前整體療效更為可期﹐半年來已經有很多的成功案例。

為病患做職業拓展培訓的何茂恆說﹐幫助康復者回到社區工作﹐對他們的精神健康非常有益﹐正如一名在社區兼職電腦教師的陳姓康復者所說﹐「工作使我更獨立﹐更主動與人交往﹐精神方面更健康。」還有一名成為成人日間活動中心的傳單派發員﹐都是成功的例子。何茂恆呼籲更多社團能與展望會合作﹐提供職位空缺配對﹐或為就業服務提供支援。

「以前家人以為要養他們(病患)一輩子﹐不能讓他們在路上亂走。其實他們很多人各有專長﹐是可以獨立﹐還可以工作的。」楊穎妍博士說﹐很多中國人有長時間的心理問題或心理障礙,但從來不肯尋求任何形式的幫助﹐只有當壓力積累到很嚴重時﹐才被送到醫院去看﹐若能早發現、早治療,是可以避免很多問題的。

徐培甄博士表示﹐成立兩年來精神科門診量大增﹐現有會員40多名﹐但很多案例就診時已有十多年的病史了﹐相信仍有大量案例並沒有就醫或沒有得到恰當的醫療﹐該會是非牟利機構﹐接受白卡和各種保險﹐她鼓勵華人重視心理健康﹐接納心理醫生的輔導﹐「希望大眾能夠接受﹐心理健康和我們的身體健康一樣﹐希望大家能坦然自若的去看心理醫生。」

麥地臣社區中心展望會在華埠曼哈頓橋底﹐南街253號3樓 (253 South St. 3F. New York,NY 10002)﹐Path Mark超市隔鄰,電話:212-720-4540。

(責任編輯:索妮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