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漫談

古人重義故事

「義」在 中華傳統文化中非常重要,也是古人非常重視的一種道德修養。

「義」與「仁」關係密切,從某種意義上說,「仁」是「義」的內隱,「義」則是「仁」的外顯。在古代,「義」還常常與「利」相對而言。孔子說:「君子喻於義,小人喻於利。」「不義而富且貴,於我如浮雲。」孟子認為,在「生」和 「義」不可兼得的情況下,要「捨生而取義。」

巨伯輕生重義

漢代有個讀書人叫荀巨伯。因他的朋友生了大病,他千里迢迢來探望朋友。很不巧,剛好有一夥胡人強盜到他朋友居住的地方搶奪財物,村莊裏所有的人都跑掉了。他的朋友就勸荀巨伯:「這裏太危險了,你趕快走!」荀巨伯卻說:「我遠道來探望、照顧你,如何可以捨你而去?這樣敗壞道義的事我做不出來。」

荀巨伯走到屋外,跟那些強盜說:「我的朋友有疾病,我不忍心拋下他,寧願用我的性命來換取朋友的生命!」因為他很真誠,講道義,不畏生死,結果連強盜都為之感動。強盜頭目就對同夥說:「我們皆是無義之人,怎麼可以來搶奪這個有義的地方?」於是下令強盜們全部撤走。荀巨伯的大義凜然化解了這次災禍。

子貢守孝

古人謂君臣、父子、兄弟、夫婦、朋友5種人倫關係為「五倫」。在「五倫」關係以外,還有一倫關係很重要,就是師生關係。古時候,人們對老師非常尊敬,所謂「一日為師,終身為父。」所以,師生關係與父子關係是同等重要。古代對於老師的喪禮都是守喪3年,跟對父母完全一樣。

孔夫子一生教學,在他去世的時候,學生們很感念老師的恩德,在老師墓旁搭個棚子,整整守孝3年。其中有一個學生守了6年,就是子貢。因為夫子去世的時候,子貢在其它國家做生意,等他回來時,喪禮已經結束。子貢覺得非常遺憾,守孝3年以後,他自己又加3年,整整守了6年。對於老師,子貢認為理應如此。

羊左之義

春秋時候,楚元王崇儒重道,招賢納士,天下人才聞風而歸。

西羌積石山有一位賢士左伯桃,自幼父母雙亡,勉力讀書,胸懷濟世之才,安民之志,但一直沒有出仕。後來聽說楚元王慕仁為義,遍求賢士,左伯桃乃攜書一囊,辭別鄉中鄰友,逕奔楚國而來。迤邐來到雍地,時值嚴冬,雨雪霏霏,寒風刺骨,左伯桃衣裳盡濕。

天色漸晚,他望見遠處竹林裏的茅屋之中,透出一點光亮。伯桃大喜,忙跑到這茅屋前去叩門求宿。不想,屋主也是一介書生,名叫羊角哀,自小也是父母雙亡,平生只好讀書,立志報國救民。二人談得十分投機,可謂相見恨晚,便結拜為異姓兄弟。

左伯桃見羊角哀一表人材,學識又好,就勸他一同到楚國去謀事,羊角哀也正有此心思,遂帶了一些乾糧一起往楚國而去。曉行夜宿,眼看乾糧將要用盡,天又降大雪,道路難走。左伯桃兀自思量,這點乾糧若供給一人食用,勉強尚能到得了楚國。

他知道自己學問不如羊角哀淵博,便情願犧牲自己,去成全羊角哀的前程。想罷,便故意摔倒地下,叫羊角哀幫忙搬塊大石來坐著休息。等羊角哀把大石搬來,左伯桃已經脫得精光,裸臥在雪地上,凍得只剩一口氣,羊角哀大慟而號。左伯桃叫他把自己的衣服穿上,把乾糧帶走,繼續前行去楚國謀事。言畢即死。

羊角哀來到楚國,得由上大夫裴仲薦於元王,元王召見羊角哀時,羊角哀上陳10策,元王大喜,拜羊角哀做中大夫,賜黃金百兩,綢緞百匹。羊角哀棄官不做,要去尋左伯桃的屍首。尋著之後,羊角哀為左伯桃香湯沐浴,擇一塊吉地安葬,並留下守墓。

不想,此地與荊軻墓相隔不遠,相傳荊軻因刺秦王不中,死後精靈不散。一夜,羊角哀夢見左伯桃遍體鱗傷而來,訴說荊軻的兇暴。羊角哀醒來之後。提劍至左伯桃墳前說道:「荊軻可惡,吾兄一人打不過他,讓小弟來幫你。」說罷,自刎而死。是夜,狂風暴雨,雷電交作,隱隱聞喊殺之聲。至天明,發現荊軻的墳爆開了。

消息被楚元王知道之後,感其義重,給他們立了一座忠義祠,勒碑記其事,至今香火不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