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美新聞

小心食品欺詐 超市食品暗藏危機

【大紀元2013年02月06日訊】(大紀元記者麥迪編譯報導)面對超市裡的琳琅滿目的食品,消費者對食品標籤上的成份說明瞭解多少?成份說明一定準確嗎?近日,美國藥典委員會(USP)的資料庫發佈了一組食品欺詐的名單,名單中的列出食品很多,從海鮮到非常普遍的食品都有,如牛奶、香料,甚至檸檬汁等。眾消費者在超市購買食品可得警惕了。

美國藥典委員會的食品標準高級總監馬庫斯•利普(Markus Lipp)在解釋甚麼是食品欺詐時表示:「一些廠家使用或添加一些未知的成份以取代食品中確定安全的成份」。這種手段顯然是非法的,然而卻能輕易瞞過消費者。遇上不道德或缺乏相關知識的廠家,這種替換食品成份的行為很可能帶來嚴重的後果。舉這方面的例子,從含添加糖分的果汁到增塑劑果醬都是欺詐食品名單上的「佼佼者」。

此外,超市內的食品多存誤導消費者的標籤,如:脫脂、高鈣等用詞迷惑不少消費者。女性消費者在購買牛奶時多會選擇有「脫脂」字樣的產品,而忽略了食品中糖分的含量。又如被稱「對心臟有益」的麥片食品糖份含量並不少,糖尿病患者可要慎選了。這些字樣塑造了食品是健康的假象,讓購物者可能作出錯誤的判斷。

兒茶素是茶葉中主要的多元酚類成份(polyphenol),而超市中的瓶裝綠茶幾乎都沒有標上這種有益健康的成份。眾消費者可能認為超市暗藏危機的僅限經過包裝的食品而已,其實不只如此。肉類經過加工後,其安全性也讓人懷疑。為了讓切割時流失肉汁的肉類看起來飽滿,一些商家會將水、鹽、化學物等注入肉類,此舉將提高肉類的鈉含量。

那麼,處於各種食品危機的消費者該如何選擇適合自己與家人的健康食品呢?基本常識就是成功的一半,利普老套地說一句:「天下沒有那麼好的事,當我見到超市裡有個比起別的同類產品更便宜的特級初搾橄欖油,我得想想為甚麼了。」

儘管如此,消費者也不必過分擔憂。好在許多超市或廠家都提供了廠家的聯絡方法,詢問熱線等。這讓消費者有機會更瞭解食品,或為廠家提供更多的意見。從中,消費者也能選擇到「誠實」的食品。隨著消費者對超市食品安全性與欺詐成份的問題上的警惕性提高,廠家與商家在賺錢之餘也不得不看重食品的安全性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