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宇應教授專欄

談《悲慘世界》

人氣 51

【大紀元2013年04月04日訊】聖荷西州立大學江宇應教授(Dr. William Jiang),學識淵博,見解獨特,精通英文和西班牙文,擁有4個美國名校碩士學位與1個博士學位。他建立了大學入學輔導機構──長春藤指導(The Ivy Advisor),將自己積累多年大學入學輔導知識和經驗傳授出來,幫助眾多華人子弟考入理想大學。

華人的孩子普遍擅長理工科,擠出時間學些「人文科學」可以培養成全面發展的完人,可將平淡的生活變得多彩。這是我開辦常春藤指導英語班帶著學生讀名著、學英語的初衷。學生們通過學習提高了英語能力,激發學習的興趣,更重要的是這些經久不衰的著作,猶如春雨「潤物細無聲」,必將影響他們的人生。同時,帶著學生一起讀名著給了我自己一個機會,一篇一篇的重溫經典。愈久彌香,每讀一遍經典,我還是被經典感動、震撼。

我也很高興有這個平台可以和更多朋友一起分享這些經典名著。我們在一個多月前曾經介紹過法國最偉大的作家之一,維克多•雨果和他早期的,也是第一創作高峰時期的著作《巴黎聖母院》(詳見大紀元時報2月2日舊金山週末版副刊)。由於維克多•雨果在法國和世界文壇上占有極為重要的地位,至今仍然享有極高的聲譽,今天再向大家介紹他的第二個創作鼎盛時期的巨著《悲慘世界》《Les Miserables》。

《悲慘世界》是雨果小說創作中的頂峰,氣勢磅礴浩大,代表法國文學浪漫主義發展到和現實主義結合,並且達到兩個文學潮流最高峰的一篇著作,堪稱世界文壇上現實主義與浪漫主義結合的經典。1831年雨果發表《巴黎聖母院》,而《悲慘世界》是雨果從1828年開始構思的,直至1861年才寫完全書,從構思到完成,耗時30多年。

圖:維克多•雨果(Victor Hugo) (1802-1885)(網路圖片)

《悲慘世界》可以說是世界文壇上氣勢最宏大,內容最複雜豐富,主題眾多的一篇巨著。它反映的是十九世紀初期,從1793年大革命高潮的年代延伸到1832年巴黎人民起義,將近半個世紀歷史過程中法國巴黎的巨大社會變化,包羅了社會每個階層的林林總總。從很大程度上,它又是一本社會性的小說。《悲慘世界》既是一部充滿千萬幅畫面的人間悲劇,又由於這部巨著中各種人物的喜怒哀樂,和他們生命中的滄桑巨變,表現出對人的博愛,所以從某個角度上說,它也是一部人間的喜劇。

這本書洋洋灑灑120多萬字(中文譯本),分成五個大部分,牽涉到無數人物和人類感情的各種情愫,猶如浩瀚的森林、遼闊的海洋。下面,我圍繞本書的幾個主要情節線索來向讀者朋友介紹它所講述的故事。

故事開篇敘述主人公冉阿讓(Jean Valjean)是個孤兒,從小由姐姐養大,成年後用微薄的工資養活身為寡婦的姐姐和她的7個孩子,過著極為貧困的生活。有一天,姐姐家已經窮得揭不開鍋,實在是想不出任何辦法可以讓孩子吃上東西。冉阿讓在一個麵包鋪看到露在外面的麵包,於是順手偷了一條麵包。老闆將他抓住,並交給警察。由於偷了一條麵包,冉阿讓被判5年監禁。後來,由於不滿法律的不公,試圖逃跑,而被加刑。最後一關就關了19年,他的整個青春年華都耗在牢房的苦役中。

圖:《悲慘世界》主人公冉阿讓(Jean Valjean)(網路圖片)

受到的不公平對待使冉阿讓對社會,對人類失去信心,他在牢房中越來越變得厭世疾俗。經歷19年的勞役後,冉阿讓被提前釋放。在回來的路上,他身無分文,碰巧敲了主教莫里艾(Myriel)的家門。莫里艾主教收留了他,並讓他吃飽喝足。由於冉阿讓出生在貧窮的環境,後來又在不公的監獄裡作苦役,當冉阿讓看到主教家中的銀具,便起了賊心,偷走了餐廳櫃子上的銀器。

可是出門沒多久,冉阿讓就被警察抓住,警察搜身時,發現了刻有莫里艾名字的銀器,於是就把他抓到主教家中。主教見後一驚,然後馬上轉變話鋒,望著冉阿讓大聲說:「冉阿讓,真高興再見到你,那一對銀燭臺我也送給你了呀,它和其他銀器一樣都是銀的,你為什麽沒有把燭臺和餐具一起拿走呢?」主教樣的話讓冉阿讓脫離了即將面對的牢獄之災,冉阿讓徹底被主教的仁慈、寬容和博大的愛打動了,下定決心要重新做人。

這件事之後,冉阿讓不但決定要悔過自新,還決定以後要用善良、慈愛之心對待世界,要把莫里艾主教的這種仁愛廣泛的撒到人間每一個角落。從此之後,他改名換姓,在法國的另外一個城市,做一個非常忠實的公民。由於他的誠懇為人,善待周圍每一個人,7、8年後被當地居民公選為市長。身為一個市長他更加兢兢業業為民謀利。

有一天,一個工人被一輛巨大的馬車壓住了,冉阿讓市長用他在牢房苦役練就的身體,把馬車撐起來,救出了那位工人。這時,冉阿讓在監獄時的獄警加維爾(Javert)是這個城市的警察局長。警察局長加維爾一直覺得市長似曾相識,但又不敢確定眼前的市長就是他在牢房里監管的那個罪犯。當冉阿讓救出工人的一霎那,警察局長更覺得市長就是原來在監獄里的罪犯。因為沒有確鑿證據,加維爾不能把冉阿讓抓走。此時的冉阿讓已經改名換姓,沒人知道他的過去,因此逃出了法網的監督。

有一天,警察局長加維爾突然來找他,說:「市長我非常對不起你,我在最近和你共事的幾年,一直懷疑你是我十幾年前監管過的罪犯。今天我很高興,我終於清除了這個疑團,因為已經抓到了真正的冉阿讓了,我們會將他重新關進牢房。」

冉阿讓聽後變得非常驚慌,原來早就有人懷疑他,冉阿讓心裡清楚他才是真正的冉阿讓。在這個時候,他必須做出一個非常重要的決定,是從此隔斷他和過去的聯繫,不再有任何顧慮的做他的市長,還是承認自己才是冉阿讓,不讓別人為他做替罪羊。

此時,冉阿讓的內心是不能接受另外一個人由於被誤認為是他而要進監獄的。經過一番思考和掙扎,冉阿讓決定挺身而出,坦承自己是真正的冉阿讓,只有這樣才能拯救那位被冤屈的「冉阿讓」。這就意味著他要放棄徹徹底底改頭換面的機會,放棄和過去完全脫離關係的機會;放棄他做市長的榮譽和地位,放棄他所擁有的平靜的生活。

圖:悲慘世界主人公冉阿讓(Jean Valjean)(網路圖片)

冉阿讓在法庭上承認他就是真正的冉阿讓,洗清了那個無辜的人的冤情。冉阿讓也很巧妙的逃避了法律懲罰,沒有再被抓起來。因為過去他曾對人承諾過不能讓自己再進監獄,要去救一個叫珂賽特(Cosette) 的孩子。珂賽特是一個孤兒,她的母親芳汀(Fantine)是一個窮苦的女工,由於肺病被開除而死在醫院。在芳汀臨死之前,冉阿讓答應找到芳汀的女兒珂賽特,並好好照顧。冉阿讓經過長途跋涉,歷盡艱辛終於找到了珂賽特,並把她作為自己的親身女兒對待。

當警察加維爾知道他原先的預感是真實的,他幾年來所服務的市長就是他監獄里的逃犯,他就下定決心,從此之後他的使命就是要把冉阿讓繩之以法,重新關進監獄。所以故事發展到冉阿讓和加維爾貓抓老鼠的遊戲。冉阿讓一方面要保證珂賽特的正常生活,盡力給她提供最安定和最好的環境,而又不能告訴珂賽特他以前的歷史,必須在珂賽特面前保持他高貴、正直的形象。另一方面,由於經常要躲避加維爾的追捕而居無定所,一有風吹草動,他就帶著珂賽特逃跑,不得不過著顛沛流離的生活。這樣的日子一晃過了8、9年,小女孩珂賽特也長大成人了。

這時法國的社會發生著巨大的變化,1832年,巴黎大學的學生們不斷發起學潮,和政府、警方接連發生衝突。在各種學生運動和革命起義中,有個學生領袖叫馬利尤斯(Marius)。有一次,馬利尤斯邂逅了珂賽特,兩人一見鍾情,相互表白了愛慕之心。當冉阿讓發現了珂賽特和馬利尤斯的愛情,他突然覺得有責任保護正在積極革命中的馬利尤斯,所以他也參加到學生革命軍中,暗中保護馬利尤斯。

圖:悲慘世界警察局長加維爾(Javert)(網路圖片)

此時警察加維爾為了調查學生運動,冒充到革命隊伍中,有一次,馬利尤斯帶領的起義軍抓到了冒充到革命隊伍中的加維爾,冉阿讓要求交給他來處理。冉阿讓於是把加維爾帶到一個偏僻的地方,按理應該要代表革命軍槍斃他,也可以將這個追捕他幾十年,與他勢不兩立的對頭徹底消滅,從此不再過躲躲藏藏的日子。但冉阿讓最後卻釋放了他,對加維爾說:你自由了,可以走了。冉阿讓的此舉讓加維爾的感到非常震驚:為什麽我追捕他幾十年,恨不得早日將他送入監獄,他卻不懷恨於心,而是這麽仁慈的放了我。

加維爾想起冉阿讓做市長的時候,本來也可以不出來承認自己是冉阿讓,而一直做著市長。這個冉阿讓到底是怎樣一個人?是不是我一直追捕的逃犯?我到底還要不要再繼續追捕他?如果我不這麽做,我還是警察嗎?我身為警察的職責在哪呢?加維爾從此被這種矛盾心理所折磨,無法再像以前那樣生活下去。

後來,馬利尤斯在一次街頭巷戰中受了重傷,冉阿讓把他救了出來。在營救的路上又再一次碰上警察局長加維爾。加維爾的職業習慣讓他的掏出槍對準冉阿讓。但是冉阿讓並沒有畏懼,冉阿讓說:「我沒有時間逃跑,也沒有時間和你計較,我只是要救人,隨便你怎麽處置。於是不管加維爾的舉槍威逼,帶著馬利尤斯離開。」

冉阿讓的舉動又一次衝擊了加維爾的內心,使他深思:為什麽冉阿讓這麽一個罪犯,偷了一條麵包,受了十多年的勞役,然後又能成為市民推崇的市長?身為市長又能為民謀利益,拯救工廠女工,並撫養她留下的孤女?在關鍵時候,又敢於站出來,放棄所擁有的一切承認自己曾經是罪犯,而不願意傷及無辜?還在革命軍的戰鬥中救人,還釋放了我這個抓他抓了幾十年的警察局長。

加維爾百思不得其解,冉阿讓幾十年的一系列行為與最近兩次的接觸,一次是放掉自己,一次是不顧自己的安危,在槍口下還去救人,加維爾被這些深深的觸動了,也深深的困惑了。他不知道莫里艾主教的仁慈徹底改造了冉阿讓,讓他重新做人。

冉阿讓的仁慈也徹底觸動到了加維爾對他自己一生的思考。在內心的糾結和矛盾中,加維爾越來越覺得這謹遵法律的職責,社會的信條追捕冉阿讓的幾十年是最沒有意義,是這輩子最應該懺悔的。然而又無法跳出自己作為一個職業警察,從未瀆職過的矛盾心理。他完全迷茫了,無法排解,不知該如何面對以後的人生,於是在塞納河畔徘徊了很久後,跳進河中結束了自己循規蹈矩缺乏人性的一生。

故事最後是馬利尤斯的康複,並與珂賽特結婚,給讀者留下一個積極樂觀的結尾。冉阿讓似乎已經完成了自己生命的使命,悄悄離開了馬利尤斯和珂賽特,躲在教堂中,打算默默死去。臨死之時,馬利尤斯和珂賽特去看他。冉阿讓把莫里艾主教送給他的一對銀燭臺,也是教導了他如何做人的一對銀燭臺送給了他們,並囑咐這對年輕伉儷要按照莫里艾的仁愛之心生活。

故事情節大致如此,極為曲折,牽涉的人物多種多樣。莫里艾主教用他的仁慈改變了主人公冉阿讓,而冉阿讓又承接了莫里艾主教的仁慈、仁愛和博大的胸襟,將它們用在小說中最能代表法國社會體制和法律制度的警長加維爾身上。最後,冉阿讓竟然用他的仁愛的感化之力,使加維爾痛不欲生,投河自盡,洗滌過去愚忠於法國社會無人性信條和不公的社會制度所犯下的罪孽,加維爾的死可以說是另一種的新生。

這本長篇巨著從方方面面繼承了雨果《巴黎聖母院》的一些主題:包括抨擊了社會的不公平和法律制度的不公平,表達了對人類的博愛,仁愛萬能的人道主義思想。並且雨果還把人道主義的感化力量,看成是改造人性,改造社會的重要方法,這是和雨果的一貫的博愛思想一致的。

這是一幅漫長浩大的歷史畫卷,每一個畫面無不栩栩如生,刻畫入微,在這短短的篇幅很難一一向讀者呈現。希望更多對《悲慘世界》感興趣的讀者朋友和常春藤指導(The Ivy Advisor)江宇應互動討論,聯繫方式:Dr.ivyadvisor@gmail.com。

(責任編輯:林珍妮)

相關新聞
危機︰現在大學生不讀經典世界名著
踏進大學事前功課 江宇應教授指引方向
江宇應教授長春籐輔導 讓夢想成為現實
江宇應常春藤輔導:讓SAT考試成績再進一步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