緬甸逐漸邁向新聞自由

【大紀元2013年05月03日訊】緬甸的政治改革也造就了新媒體。雖然多數的記者對媒體業的改變表示歡迎,但也清楚知道,緬甸的記者和讀者都需要加強對傳媒的認知和素養。

(德國之聲中文網)仰光正逐漸由沉睡中甦醒。清晨的城市街道仍不見人影。偶爾可見女人們拿著玉米餵鴿子,這些虔誠的教徒們清晨便開始行善累積福報。佛教徒相信輪迴轉世,下一世的命運是由此世的行為作決定。

黎明時分,販賣報紙的攤販在街道邊架設起攤子。剛印刷好的報紙被擺放在人行道上,封面上的昂山素姬正對著攤販微笑。

今日的頭條新聞是:緬甸總統吳登盛可能下台、萊比塘銅礦發生騷亂以及針對羅興亞伊斯蘭少數族群的暴力事件。打開緬甸報紙《聲音》(TheVoice),內頁是整版關於聯邦制度優缺點的分析。

不到一年之前,刊登反對派領袖昂山素姬的照片以及上述選題還是不可能的事。如今在各大報中幾乎都可見到這名諾貝爾和平獎得主的身影。儘管如此,政府仍限制了昂山素姬照片的大小不得超過7×12公分。自2013年4月1日起,政府才允許民間辦日報。在此之前,報章雜誌只能每週發行一次,這樣媒體審查機構才有充分的時間刪除不合規定的文章。2012年8月20日,緬甸廢除了「事先審查制度」。

禁忌告終

非政府組織「記者無疆界」(ROG)在最新的報告中寫道:「自由之風正拂過緬甸的媒體業」。緬甸獨立日報《聲音》副主編澤亞圖(ZeyaThu)對改革及改革速度感到興奮。「改革開始時,我並不那麼樂觀。當時我認為審查制度還將持續個兩三年,但是突然間它便消失無蹤。」

他在接受德國之聲訪問時描述了自己的經驗:「改革開始時,《聲音》發表了一篇關於貪污的文章。政府當時立刻採取法律行動。但是媒體審查機構已經不再那麼敏感。目前許多記者也撰寫關於貪污的報導。」過去一些被視為禁忌的議題,如軍隊、違反人權或與少數民族的衝突,如今也能被報導。澤亞圖總結道:「我們可以自由撰寫心中所想。」

批判的語氣

「記者無疆界」對緬甸情勢的評價則更具批判性。2013年,該組織將緬甸的新聞自由度排名由179位調升至151位。雖然新聞自由度有所提升,但緬甸至今尚未通過任何保障媒體自由或新聞從業人員的法律,也未將媒體設為「第四權」。「記者無疆界」在2012年12月發表的報告中寫道,「所有限制言論和信息自由的法律依舊有效,相關法律是緬甸改善新聞自由的主要障礙」。他們不認為緬甸會在2013年年底前通過新的媒體法案。而僅有新的媒體法也仍不足夠,因為舊有壓制媒體的法規必須同步被取消。

在2012年8月緬甸的出版審查和註冊局(PSRD)被撤除時,當局發表了一份16項方針的媒體行為準則,但並不具法律效力。該行為準則的內容是奇異的混合體,羅列了政治審查以至如何撰寫優良新聞報導的提示內容。在關鍵詞「政治」下寫著的是:「勿撰寫關於政府的負面報導或評論」。在「一般事項」章節中則出現了下列提醒:「在有關政府或私人機構的批判性文章中確實交代時間、地點、人名和機構名稱。必須提供可信的消息來源和證據。」

專業化和媒體自覺

新聞從業人員澤亞圖也同意最後一條關於如何收集新聞資料的提醒。他認為新聞記者有必要提升素質,因為自1967年嚴格的審查制度開始後,記者們並未正確學習媒體的運作模式。「緬甸的記者必須提升專業度並豐富知識。重要的是這個職業對社會的責任!」

不僅如此,緬甸社會和政府也必須學習與自由的媒體打交道。「社會必須先培養媒體自覺。政府和社會則應該知曉媒體的工作,以及他們在社會中所扮演的角色。」

越來越多顧客來到報攤。許多人急切地看著報紙的標題並且比較各種選擇。但是最終購買報紙的人卻明顯少得多。

(責任編輯:劉曉真)

相關新聞
緬甸抗戰老兵急需幫助 陳坤慷慨捐助十萬
50年來首次解禁 緬甸民營日報上路
緬甸50年來首發私營日報 市民爭相購買
昂山素姬首度訪日 將會晤安倍晉三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