宜蘭頭城.大修宮步道.頭城老街

Tony 撰文、圖、攝影

Tony

人氣 138
標籤:

大修宮位於頭城蘭陽技術學院後方的頭圍山。山腳下的北門坑有一條步道通往大修宮,以石階為主, 約一千二百階,稱為「大修宮步道」。

大修宮步道其實也是一條古道,百年前它是頭圍堡拔雅林庄的一條庄內小路。 拔雅林的地名,源自台語「芭樂林」(番石榴林)的諧音,早期此地遍長番石榴林,因此被稱為「拔雅林」。 清代設有拔雅林庄,現在則分成為拔雅里及武營里。

昔日的這條古道,從武營通往北門坑,然後沿著今日的大修宮步道通往頭圍山,再循著山稜越過礁水坑山, 通往鶯子嶺,途中另有右岔路,可通往烏山庄的坪溪仔及灣潭。

雖然古道早已失去交通功能,但由於鶯子嶺是蘭陽五大名山之一,不時有山友往來這條山徑攀登鶯子嶺, 因此古道路徑依舊存在,並未堙滅,大修宮步道是現存古道路況最佳的路段,全程鋪上水泥石階, 成為一條踏青健行路線。

所以大修宮步道也可以暱稱為「拔雅林古道」,這麼稱呼它,並非為了標新立異,而是可以藉此保存鄉土的歷史記憶。

鄉間小路通往北門坑福德廟途中(回望蘭陽技術學院)

前往大修宮步道,可以從蘭陽技術學院附近的復興路107巷進入。

由於巷道相當狹窄,可停車於巷口的復興路路旁。沿著巷道前行約300公尺, 過41號民宅後,即右轉民宅旁的小水泥路。

這條鄉間小路穿過附近的田野,兩側有農田,有潺潺的小水圳,一畦畦的水田,淺水清澈, 鄰旁的青山與天空的白雲倒影於水面。

清晨的陽光和煦,潑灑在田野,微風中的綠草舞動著輝光。前行約300公尺,抵達北門坑福德廟。 廟已改建,了無古意。這座土地公廟卻是古道的見證。 廟前的右前方,有一小片蓮霧林。拔雅林早期出產番石榴,後來則廣泛種植蓮霧,蓮霧曾經是此地農產品的大宗。 現在已沒落。

福德廟面對著北門坑溪,昔日的古道就沿著溪岸走往下游,然後右折,通往武營。 武營的位置大約就在今日頭城市區的頭城分駐所及頭城國小。武營,是清代頭圍駐軍的營址所在。

過福德廟,沿著溪岸的小水泥路走往上游方向,右側的溪岸有一片果園。前行不遠,小路的終點, 即為登山口。石階步道上行,穿入森林裡。右側路旁有座小奉茶亭,供台上並無茶水。 附近有野生的蓮霧樹,石階路旁,仍可看見散落的蓮霧殘果。

步道穿梭於森林裡,沿途大多有良好的遮蔭,途中僅有一小隅林間空隙處有展望,可以遙望頭城的平野及海岸。 石階路前段較陡,後段坡度較緩,一路慢行,走走停停,佇足聆聽晨間樹林蟲鳴鳥聲。 雖然是上坡路,走來不覺疲累。

北門坑福德廟。

大修宮步道,全程都鋪水泥石階

大修宮(仙公廟)

大約半個小時,抵達步道終點,接武營農路。馬路對面有斜坡車道,上方不遠處即是大修宮。

武營農路是一條產業道路,可迂迴繞往山腳下的拔雅路,再接吉祥路,通往頭城市區。 武營農路過大修宮後,則可銜接外澳的石空產業道路,可通往金車城堡咖啡館及石空古道。

大修宮,全名為「武陵山大修宮」,主祀孚佑帝君(呂洞賓),當地人俗稱為「仙公廟」。 大修宮創建於民國三十九年(1950),廟宇新穎,前有廣場,可以眺望頭城一帶的平野及宜蘭海岸,視野遼闊,展望極佳。

大修宮後方的涼亭旁,即為頭圍山的登山口。據說約五分鐘即可登頂頭圍山,但基石附近多芒箕雜草, 也沒什麼展望,所以就沒登頭圍山,只在大修宮的廣場看風景而已。

頭圍山海拔252公尺,而昔日古道從頭圍山循著山稜,通往海拔943公尺的鶯子嶺。兩山之間,海拔落差達700公尺, 鶯子嶺山頂附近又芒草遍生,向來是山友眼中難纏的一座山。百年前的古道,為何選擇這樣的路線呢?令人不解。 是否與駐守於頭圍的清軍武營有關呢?我還沒登過鶯子嶺,不敢揣測論斷。

蘭陽五大名山,我迄今只登過烘爐地山而已。未來若有機會親登鶯子嶺, 看看附近地貌,或許能有所體悟,再來思索這條古道的路線邏輯何在。

頭城老街(南門福德祠及陳春記商號)

由大修宮循原路下山,回到復興路,然後順道遊覽頭城老街。

頭城,舊稱「頭圍」,是漢人在蘭陽平原建立的第一個聚落, 因此頭城老街被稱為「蘭陽第一街」。

老街位於和平街的南北福德祠之間,長約半公里,南北兩端的老街入口,各有一間土地公廟, 南北彼此相望,廟身竟佔據大半的馬路,形成台灣罕見的「端點圍閉式」老街。

這種自擋門路的老街格局,則反映了昔日頭城老街做為港口的特性,對外交通以港路為主,貨物往來,依賴船運, 因此老街兩端的入口各蓋一間福德祠,以鎮守門戶,希望聚財於老街,不使銀財外流。

六年前,第一次造訪頭城老街時,當時老街沒有什麼導覽資料, 必須靠自己上網搜尋老街相關的資訊。如今老街南北入口都設有老街意像的景觀設計,也有老街的導覽地圖。

南門、北門福德祠,現在都已登錄縣定古蹟了。當年參觀老街,很喜歡的新長興樹記, 後來與鄰棟的老紅長興古厝都被登錄為縣定古蹟,現在正在進行整修中。 盧纘祥故宅前的大池塘,是頭圍港遺址,亦已被指定為縣定古蹟了。 老街的柏油路亦已改鋪為較有古味的石板路,五百公尺長的老街,被登錄為歷史古蹟的建築物或遺跡就多達七處, 還有寺廟及民宅等老建築,很值得來此尋幽懷古。

與六年前來時所見及感受相同的是,老街仍然有點冷清,街上並沒有新添多少商家。 六年之間,其實頭城變化不小,烏石港的蘭陽博物館已經開幕,成為熱門的景點; 附近的外澳海灘、金車城堡咖啡館,也都成為人氣景點;而老街隔壁的青雲路(台2線),則有阿宗芋頭冰城,遊客盈門,買氣旺盛。

如此看來,頭城老街的復興之日應當已經不遠了。老街經過整治,古蹟完成修復,街道古味漸濃, 自然就會漸漸吸引懷舊的遊客,人潮漸多之後,或許阿宗冰城會考慮來到老街開分店, 金車企業也許會選在老街的古厝賣伯朗咖啡,互相帶動人潮,形成良性循環,那麼開蘭第一街將會有機會再次繁榮於蘭陽平原。

旅遊日期:2012.08.19 (寫於
2012.09.07)

旅行地圖

——本文轉載自Tony的自然人文旅記http://www.tonyhuang.idv.tw/@

復興路107巷,前方白色建築為41號民宅。

過41號民宅,右轉鄉間小路,通往北門坑福德廟(大修宮登山口)。

北門坑福德廟。

大修宮步道路旁的小茶亭

大修宮步道,全程都鋪水泥石階

大修宮步道。

大修宮步道。

回程順訪頭城老街(和平街)。
陳春記商號,創建於日治大正期間,位於頭城老街南門福德祠旁。
磚造洋樓式住商街屋,經營雜貨生意。磚造的拱廊有洗石子橫帶,
是當時流行的建築裝飾手法。

陳春記商號側面。面向老街的前棟(第一進)為商號店鋪,後棟
(第二進)為二層樓房,為主要生活空間,二樓女兒牆有彩磁裝飾。

[[17]]
背牆的鰲魚洩水口裝飾裝飾(特寫)。

陳春記商號側面。面向老街的前棟(第一進)為商號店鋪,後棟
(第二進)為二層樓房,為主要生活空間,二樓女兒牆有彩磁裝飾。

源合成商號,日治大正時期的磚造洋樓街屋,三間相連。

每間都有三連拱的磚砌拱圈,搭配洗石子圓柱,柱礎是中國閩南式
的蓮花造型(參考上圖)。女兒牆泥塑「源合成」商號及花草紋飾

老街的清代民宅建築,可惜所存不多,大多已改建為新式樓房。

[[23]
三川殿的牆堵石雕仍保存古貌,修建於清朝光緒十五年(1899)。

新長興樹記,建於日治時代大正十三年(1924)。閣樓精緻的木雕。
(2006.08.17檔案照片)

新長興樹記,店號門聯採用特殊的「鑲崁法」木刻製作。
(2006.08.17檔案照片)(2007年登錄為縣定古蹟)

吳朝陽宅。建於日治時代昭和五年(1930)。
柱樑以鋼筋混凝土為結構,騎樓柱有希臘古典形式的柱頭及柱身做為
裝飾。女兒牆有洗石子塑卷草及鮑魚飾。建築立面簡約樸實,已擺脫
大正時代流行的巴洛克繁複風格,趨向現代主義的建築特色。

盧纘祥宅(縣定古蹟),建造於昭和三年(1927),
以總督府為標竿的宏偉宅第建築,為當年頭城重要的地標。

盧纘祥故宅前池塘-頭圍港遺址(2010年登錄為縣定古蹟)。
清朝時,最初西勢大溪(宜蘭河)經由烏石港出海,路經頭圍的河段
形成內河港口,與烏石港相通。光緒四年(1878),因洪水爆發,造
成西勢大溪改道,河口南移至打馬煙(於今竹安溪口北方),烏石港
港口淤塞而逐漸沒落。
因溪水改道南流,頭圍港改由打馬煙口進出,船隻暢行無阻,取代了
烏石港的功能與地位。當時船舶循著河道可直達盧宅及慶元宮前,河
港興盛期長達三十幾年。日治時代大正十三年 (1924),山洪爆發,造
成頭圍港河道淤塞,無法行駛船舶。
這一年,宜蘭線鐵路完工通車,從此鐵路運輸從此取代了船運,頭圍
港沒落。後來河道填土成為今日的青雲路。盧纘祥故宅前方的這座大
池塘,是僅存的頭圍港遺跡。

十三行(縣定古蹟)。 昔日頭圍港口從事貨物批發的商號及倉庫,
原為十三連棟,目前僅此二戶保存完整。

北門福德祠(縣定古蹟),建於清朝同治二年(1863)。
南北門福德祠位於老街的南北兩端,面向老街,形成特殊的
「端點圍閉式」的街道空間,見證了當年老街的繁華。
(2006.12登錄為縣定古蹟)

相關新聞
歷史探索.魚路古道「河南勇路」身世之謎初探
新竹北埔.金龜岩步道、猴洞步道
歷史回想 .角板山樟腦收納所.角板山輕便鐵道
宜蘭頭城 .北關海潮公園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