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陸上市公司買800億理財產品 實體經濟萎靡

【大紀元2013年06月07日訊】(大紀元記者任義報導)在中國經濟不振增速放緩情況下,今年前5個月,大陸共有235家上市公司發佈公告,購買金額超800億元理財產品。經濟學家稱,此舉表明實體經濟利潤低萎靡而虛擬經濟膨脹。

中國經濟不振 公司為保值找出路

據統計多數公司並非是業績優異而將多餘的資金用於購買理財產品,一些公司是因為募投項目終止而將募集的資金用於理財,部份公司則是因為行業環境發生變化而將募集資金用於理財,而也有公司則是為了彌補業績下滑的影響,公司為保值而投資了銀行理財產品。

大陸經濟學家吳東華接受大紀元記者採訪時表示,由於實體企業沒有大的利潤率,「資金進入金融體系,像券商、私募、基金等,他們融資了到底投向哪裏,誰也不知道,這些錢有可能投向房地產、酒店等地方。」

大陸經濟學者楊兵接受大紀元記者採訪時表示,儘管政府各種數據看起來很好,但國內實體經濟各方面都不算太好,一方面這是因為官方總造數據,中共政府權威性很差。另一方面,金融機構不願貸給民營企業,能貸到的也是有背景的人。「這跟金融機制有關,貸款傾向於國營企業。」

楊兵說,民營企業缺乏支持,而國營企業「靠壟斷,靠政策,才能盈利。國營企業實際按民營企業來衡量,它都是虧的,競爭力比民營企業差十萬八千里,非常糟糕,非常差,在國內壟斷,賺了老百姓的錢,到國外去賠錢,政策非常失敗。」

農業銀行首席經濟學家向松祚認為,中國經濟一方面虛擬經濟高速膨脹,而製造業等支撐國民經濟的支柱產業卻明顯利潤微薄,以致在長三角、珠三角地區原有的傳統製造業中,幾乎找不出不涉及房地產和資本市場投資的企業。另一方面,過去幾年中,實體經濟因發展模式和嚴重產能過剩而出現相對萎縮。而過去十年來,貨幣政策、產業政策和財政政策的局部操作,在某種意義上埋下了虛擬經濟膨脹而實體經濟萎縮的種子。

投資渠道缺乏 銀行理財產品受寵

實體經濟不振讓企業考慮資金保值增值的問題,在銀行定存利率趕不上CPI的時代,將資金存入銀行就等於貶值。而在投資渠道缺乏的情況下,大部份公司選擇了購買銀行理財這一投資方式。

據Wind數據顯示,今年1月至5月份,共有235家上市公司發佈公告稱,為了提高資金的利用效率,將使用募集資金或者自有資金購買理財產品,涉及的金額將超過800億元,其中有194家公司擬購買的理財產品金額超過億元,這一數值遠遠高於去年同期。

其中,伊利股份公告稱,擬以閒置資金購買總額不超過60億元保本型銀行理財產品,金額居所有擬購買銀行理財產品的上市公司首位。另有多家上市公司擬購買銀行理財產品的金額都超過10億元,而這些公司進行這些操作的期限大都為一年。

(責任編輯:劉曉真)

相關新聞
深圳浙江陝西河南連續爆發多宗大型工潮
大陸房產泡沫猛漲 學者:破裂恐釀經濟危機
經濟蕭條稅負不減 大陸企業苦不堪言
中國經濟三大失衡積重難返 外資持續撤退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