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較文化學引論》之二

今鍾:人類社會不倒的支柱是甚麼?

三略同之一:中西文化第一略同:道德論

今鍾

人氣 24

【大紀元2013年07月13日訊】

〈《比較文化學引論》綱要〉

總綱:三略同,九相反,四範疇。

三略同:道德論、決定論、科學論。
九相反:宇宙觀、時空觀、生命觀、人類觀、社會觀、歷史觀、政治觀、宗教觀、真理觀。
四範疇;比較哲學、比較美學、比較史學、比較文學。

第一部份:比較哲學

鹹為人知的清教文化
〈三略同之一:中西文化第一略同〉

在基督教早期,三百年間不斷受到羅馬帝國的迫害,受君士坦丁大帝封為國教之後,一千餘年以來,實際上都是政教合一的。

宗教改革後,各新教國家還是沿續中世紀政教不分的體制。德國仍然政教合一。加爾文在日內瓦也是政教合一的。
追求一個獨立於英國政府之外的教會,在清教徒的追求。

最初他們在史克羅比村開始獨立聚會,就是要讓信仰成為政治權力之外的領域,世俗的權力在這一領域裡沒有權柄。實際是把信仰從世俗政權的控制底下解放出來。自有基督教以來,還很少有過這樣的創舉。

他們就從後中世紀的極權主義國家中硬是劃出了屬於心靈良知的信仰領域,建立了自治的教會。這就根本改變了後中世紀的極權社會形態,時稱清教徒(Puritan)「不小心挖了專制主義的牆腳」。

由於當時英國的宗教迫害,大部份清教徒逃亡到了美國,所以人們說起清教徒,一般指的是美國的清教徒。

美國文化源於清教〈puritan〉文化,由清教徒移民時傳入北美。美國主流價值觀都可以追溯到殖民地時期一統天下的美國的清教文化。

清教徒不是一種派別,是一種態度,一種傾向,一種價值觀,它是對信徒群體的一種統稱。清教徒是最為虔敬、生活最為聖潔的新教徒,都過著自覺自律的生活。

在清教徒的理解中,職業就是一件被冥冥之中的神所召喚、所使喚、所命令、所安排的任務,而完成這個任務,是每個個體生命天賦的職責和義務。

他們肯定現實生活,與厭世觀念相反,他們認為:「世界就是我們的修道院」。而塵世中的工作是我們修道的方式,是上帝安排的任務,是神聖的天職。每個人要入世修行,將自己在世間的工作和生活作好,就是在盡一個人的本分。

清教徒是創業精神的代言人,他們認為人開創產業必須要節欲和儉省節約。他們限制一切縱慾、享樂甚至消費行為,將消費性投入和支出全部用在生產性投資和擴大再生產上,這必然導致資本的積累和產業的發展。他們以身作則,證明了美國早期歷史:不是縱慾和貪婪積累了財富,而是克制和節欲增長了社會財富。

清教徒崇尚商業和工業活動,在商業中誠實守信、珍視信譽、決不坑矇拐騙,清教徒企業家也追求利潤最大化,但是具有對社會的回饋意識,勇於擔當社會責任、扶持社會公正,慷慨地為社會公益事業作出了巨大貢獻,在民間社會,承擔了巨大的公共事業義務。

清教徒對一切充滿了信心,無論從事商業貿易還是生產、耕種,都具有排除萬難、獲得非凡成功的勇氣,而且善於創造與創新。

清教徒構成了當時北美移民的主體,在新英格蘭北部更是清一色的清教徒。「清教主義成為當時人們共同的價值觀,他們提倡:虔敬,謙卑,嚴肅,誠實,勤勉和節儉」。

在這些價值觀下,清教徒不畏陌生而艱險的環境,克服種種困難,很快便在蠻荒的土地上收穫了繁榮和富足。因此,他們更加堅信自己的清教主義,清教主義的價值觀念也隨之播灑到更廣闊的土地上。其核心是崇尚勤奮勞動的清教道德後來新教被接納,清教徒漸漸減少,不再受重視以至被淡忘,天主教徒迫害清教徒的事件也成為歷史了。

馬科斯-韋伯〈1864—-1920〉考察美國社會,1919寫出的《新教原理與資本主義精神》一書。其中說:「美國之所以充滿活力,資本發展迅速,與從歐洲逃來的新教徒所帶來的倫理道德、有直接關係,其信仰所產生的道德力量在經濟活動中,起到根基性作用。」

三千年前蘇格拉底的道德哲學三千年後在新大陸新生的國度裡也得到了印證。

其實在年三千年前而且在西方哲學鼻祖蘇格拉底之前,就有一位數學家芝諾Zeno

(希臘語:約前490年-前430年)所創造的《德行論》:

「德行就是與「自然」相一致的意志。壞人雖然也不得不遵守上帝的法律,但卻不是自願的;他們就像是被拴在車後面的一條狗,不得不隨著車子一起走。
在一個人生命裡,只有德行才是唯一的善;像健康、幸福、財產這些東西都是微不足道的。

既然德行在於意志,所以人生中一切真正好的和壞的東西就都僅僅取決於自己。旁人只能有力量左右身外之物;而德行(唯有它才是真正的善)則完全靠個人自己。所以每個人只要能把自己從世俗的慾望之中解脫出來,就有完全的自由。

而這些世俗的願望之得以流行,都是由於虛假的判斷的緣故;聖賢的判斷是真實的判斷,所以聖賢在他所診視的一切事物上都是自己命運的主人,因為沒有外界的力量能夠剝奪他的德行。」

言簡意賅,與中華古文化的洗練有些類似,在內涵上:

1、芝諾說:「德行就是與「自然」相一致的意志。」,與《道德經》中老子的「道法自然」,很相似,與《陰符經》首句:「觀天之道:執天之行」也是要求人同宇宙「相一致」。

2、芝諾說:「在一個人生命裡,只有德行才是唯一的善」這和蘇格拉底追求的「至善」是一致的,與中國人追求的「至善」〈「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新民,在止於至善。」〈《禮記-大學》〉也是一致的。

孔子也非常重視德行,孔子評價七十二門徒,前幾位首先是:「德行:顏淵、閔子騫」。

3、芝諾說:「人生中一切真正好的和壞的東西就都僅僅取決於自己。」但是怎樣能不受流行的「世俗的願望」的支配,不陷入「虛假的判斷」,而「完全靠個人自己」就達到「真實的判斷」能「作自己命運的主人」?

芝諾說:就要有「與「自然」〈宇宙〉相一致的意志。」,中國的《易經》說:「天之大德曰:生」—-宇宙的本性是「善」。善與宇宙相一致,惡與宇宙相反對!人處在複雜的社會,關鍵在於用宇宙中「唯一的善」衡量一切,就會分清善惡,擇善斥惡,與宇宙相一致,「作自己命運的主人」。

人在宇宙中,同宇宙「相一致」,則百事順暢,前途光明;而剛愎自用,自以為是,則處處碰壁,不斷倒霉;偏要逆天而行,自選末路,則如《陰符經》所說:「沉水入火,自取滅亡」!

一生德行堅定,永遠懷善與宇宙相一致,如聖賢蘇格拉底,「沒有外界的力量能夠剝奪他的德行。」

《德行論》中與宇宙大自然「相一致」的思想,與《陰符經》是相互貫通,融洽的。

4、芝諾說:「在一個人生命裡,只有德行才是唯一的善;像健康、幸福、財產這些東西都是微不足道的。」

這詮釋了《陰符經》首句中的「盡矣!」二字:有同宇宙「相一致」的德行,就全有了;沒德行,健康、幸福、財產也全沒了!〈「觀天之道:執天之行,盡矣!」〉。

美國短短200年之興,始於清教徒的德行;巴比侖、西羅馬一夕而亡,在於德行全無:德存,則民族存;德亡,則民族亡。

214年前總統喬治-華盛頓就點中了中共的死穴。

美國的首任總統喬治-華盛頓(1732~1797年)1797年3月4日他在離職演說中特別提到:

「所有導致政治興盛的的因素,道德是不可或缺的其中支柱。如果某人企圖推翻這些,而認為人類仍能獲得偉大和快樂的支柱,那麼那人自稱愛國是徒然的。

……我們必須小心,不要耽迷於某種以為離了道德還能維持的假設局面。

一個人人都損人利己、道德淪喪的共產主義社會能維繫嗎?」

美國國父喬治-華盛頓總結經驗,啟迪後任政治家的警世之言要點有三:

1、道德是政治興盛不可缺的支柱;

2、我們必須小心;不要耽迷於以為離了道德支柱還能維持的假設局面;

3、一個人人都損人利己、道德淪喪的共產主義社會不可能維繫。

這三大要點都集中在道德支柱上。

相關新聞
今鍾:歌王真面貌(一)關貴敏與阿波羅
今鐘:錢鐘書論黑格爾
今鐘:北大才子譚天榮誤傳黑格爾
今鐘:論老子與黑格爾之不同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