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間故事:楓涇狀元糕的來歷

作者:雲開
font print 人氣: 102
【字號】    
   標籤: tags:

上海楓涇有種米糕,是當地土特產食品,製作十分精細,片片薄如蓮瓣,人稱「狀元糕」,這糕點名稱的由來還有這麼一段傳說。

清代楓涇有一戶貧苦人家,母子倆人,相依為命。兒子叫蔡以台,為人重孝道,聰明好學,辛苦種田之餘,還勤讀苦學。關於蔡以台的孝順,還有這麼一個故事:蔡以台七歲那年,隨小夥伴到曾任翰林侍讀學士的沈辰坦家玩耍,當時已告老回鄉的沈辰坦見小孩來玩,便拿出棗子給他們吃,但蔡以台捨不得吃,將棗放入袋中。沈老問其緣由,他回答道:「我帶回家去,給父母親吃」。沈老聽後十分感動,覺的這孩子心善知孝,將來必成大器,於是便時常輔導蔡以台讀書。

蔡以台雖然家境貧寒,但讀書極為努力,不負沈老的希望,學問日漸廣博。沈老去世後,他在困境中一邊孝敬母親,照顧家庭,一邊依舊堅持讀書。這年正值開考,蔡以台四處籌借赴京趕考路費,因為路途奔波,加上他一貫省吃儉用,吃的很少,結果在回來時走到楓涇南柵街時,就暈倒了。

那裏的一位店堂老闆見有人跌倒,趕緊叫夥計扶入店中。這位老闆開的是一家米糕店,心地善良,待人寬厚。他見暈倒之人臉色蒼白,虛汗淋漓,就猜想是餓累所致,馬上拿來米糕,餵了幾片,又讓人灌了幾口熱茶。一會兒,蔡以台醒了過來,老闆問明情由,果然還沒有吃飯,就拿了幾包米糕送給他吃。蔡以台想到家中母親還餓著肚子,捨不得吃,要帶回給母親吃。老闆見他如此孝順,又再拿了幾包送給他,蔡以台連聲道謝。

就在那一年,蔡以台殿試第一,高中狀元後榮歸故里,回到楓涇的第一件事,就是登門拜訪那位曾經在患難中救助他的老闆。狀元知恩圖報,來到小小的店舖致謝的消息,頓時轟動楓涇四鄉八鄰。老闆自然高興非凡。一番歡敘後蔡狀元說,是米糕救了他,使他得中狀元,如果沒有這塊糕,就沒有今天的蔡狀元。老闆一聽商機來了,連忙高聲宣稱:他店中的米糕,今後改名叫狀元糕,並乘著談興請求蔡狀元題字。蔡以台正想報答店老闆,於是一口答應,並當場揮毫題寫了「狀元糕」三字。後來,老闆將蔡狀元題字做了金字招牌,高懸店門。小店的名聲大振,生意十分興隆。隨著生意的好轉,那老闆更加註重狀元糕的品質,潛心專研製作工藝,這狀元糕也就越做越好,色、香、味俱全,入口而化,成了老少相宜的楓涇特產。後人為倣傚蔡狀元孝敬母親一事,在給長輩送禮時總少不了那「狀元糕」,以表孝順之意。

--轉載自正見網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賣油老翁本來對山陽城的人已經心灰意冷,現在遇上如此好人那能不講。
  • 阿卡迪亞是傳說中的世外桃源,遠離人世間的紛爭和喧囂,是一個理想之境。
  • 醫道,難啊!醫道,大啊!醫道真的是神仙聖人首批傳下的文化,百姓保全性命的緊要事務啊!
  • 同濟藥堂名醫「王神仙」看後笑了笑,說:「這原是個搭背瘡嘛!是誰把它挪到屁股上了?」
  • 山東省有一座名勝叫仿山,在周邊地市的民間,有一些神跡流傳......
  • 人們紛紛提著瓶瓶罐罐來撿便宜,大都是多裝油少付錢,不一會兒一擔油就被搶購一空。
  • 那屠夫轉眼間變為金身大羅漢 ,法相莊嚴,隨著菩薩 ,足踏祥雲而去。
  • 無錫城中有個老地名,名叫「魚腥巷」,其由來和一個傳說相關。說來也怪,每當月朗星稀的夜晚,秉燭夜讀的黃理總會看到窗外不遠處的池塘邊,有一個女子坐在池岸上,他心中不免奇怪…
  • 花生,俗稱花生、仁果,也叫長生果,是一種當年生的草本植物,其子房下的柄伸入地下所結的果實,即為現在常見的一種佐餐佳品,還可以壓搾成食用油,品味不凡。那麼它是怎麼來的呢?這裡還有一段引人入勝、耐人尋味的歷史故事呢。
  • 甘肅省張掖市西北,有座古城的遺址,因為它在黑水邊,所以當地人一直傳說這座古城就是「黑水國」。1938中華民國政府在此修築公路,挖出大量的古蹟,僅是挖出的磚就鋪了十餘公里的道路。同時,這裡發現了大量的中原灶具和一些奇怪的古人遺骸,測量發現脛骨長度遠遠超過一般人。當地老百姓將之稱為「長人骨」。國民黨元老、詩人於佑任先生考察後,記述了當時的發現,他在詩中這樣寫到: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