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養方法

教出好兒子一點都不難(十五)

如何讓電腦成為男孩交友與學習的輔助利器?(4)

作者:彭菊仙

讓男孩先把電腦當工具,而不是玩具

我很慶幸孩子在進入虛擬空間、數位作業之始,是先將它們視為「工具」,而非當成「玩具」;先善用其「資訊面」的功能,而非傾向於「社交性」、「娛樂休閒性」的功能。

電腦這個將娛樂、學習、社交、通訊、工作、購物等全數包攬的萬能機器,最顛覆人類生活的面向就在於,每一個領域的切換幾乎不費吹灰之力,因而可以省去情境轉換的時空因素。

人們不再需要把生活切割為一個個不同性質、功能的片段,而是在彈指按鍵中就能同時進行好幾種不相干的任務─邊寫企劃案邊線上通訊,邊社交邊打電動,邊看股市邊繳水電費……當人類正享受著最能轉換自如,也最人性、最友善的數位環境之際,似乎也開始陷入最容易被及時、互動的影音和圖像所綑綁,最容易與真實世界切割的深淵裡。

我的三個男孩,有朝一日都會從我的視線中離去,我將無從管束他們的生活行蹤,但是在聲色犬馬的網路世界向他們頻頻招手之前,我慶幸自己走對的一步就是─在還沒上陣打電動、玩社群之前,就先把電腦定位成是幫助他們解惑授業的絕佳工具。

而在更早之前,也就是尚未遇見電腦這位超級恩師之前,我所堅持的第一步─讓三個男孩善用五感體驗世界、吸收知識、發想創造,應該是更明智、更重要的基石!

至於該如何拿捏,讓電腦扮演好同時兼備的「工具」與「玩具」等多重角色?孩子和我之間的約定則是:「我們百分之七十把它做為『工具』,百分之三十當成『玩具』吧!」

把男孩的線上友誼圈,延伸到真實世界的互動中

根據調查,青少年玩線上遊戲時,雖可能加入陌生玩家,但仍然多以認識的同學、朋友為主,正如同實體的遊戲模式,大部分的男孩也比較樂於和自己認識的朋友結伴參與。因此男孩的線上、線下人際圈幾乎重疊,父母並不難掌握他們在虛擬世界的交友狀態。

孩子既然能藉由虛擬遊戲凝聚實質的友情,父母也可以鼓勵孩子善用這份友情基礎,除了約定時間打遊戲、也要約定時間關機,同時相約打球、運動或從事更豐富的活動,甚至一起閱讀喜愛的小說或欣賞電影。

打電玩儼然已成為許多都市小孩必備的交友管道,就如同相約打籃球、打橋牌或跳舞一樣,是相當重要的社交工具。父母若能善加引導,就能扮演最佳催化劑,讓男孩的友誼圈朝更多元、更豐富的方向來發展,而非侷限於單一的遊戲或社群。

巧妙調整上線時間,降低孩子對網路人際的依賴

研究發現,玩家之所以沉溺於線上遊戲,未必是因為遊戲本身,而是著迷於遊戲世界中所建立的人際溝通環境;以「人際溝通」為主要歡愉來源的玩家,忠誠度較高、沉浸感較強,也較難脫離電玩的掌控。因此,發現孩子出現成癮現象時,斷然禁止他接觸電玩,會讓孩子喪失連結歸屬感,而覺得孤立無援、頓失所依,絕不是妥善的做法;這時應該要巧妙地改變開機時間,以避開多數玩家上線的高峰期,漸進式地降低孩子對網路人際的依賴。

其實大多數孩子在過度沉迷時,都有自我察覺的能力,會感受到生活與學業受影響而掙扎不已。有少部分的孩子會做到自我收斂,另一部分的孩子則可能自制力薄弱而照玩不誤,但內心深處卻常常懊悔不已。針對這樣的孩子,則可以藉由溝通建議,喚醒他們的自我控制意識,讓他們自己迫切感受到調整遊戲時段的必要性。

只有少部分的孩子,既無法自我控制、更無法自我察覺,這時一定要訂定清楚的遊戲規則,並且真正落實電腦使用密碼、時間與時段的控管限制。

─ ─摘自:《教出好兒子一點都不難》野人出版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