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學生參與雨傘運動感言:沒有牆的家

人氣 15
標籤:

【大紀元2014年10月28日訊】10月28日,BBC中文網發表特稿,匯集香港珠海學院新聞系一些學生的「佔中」感言。

沒有牆的家 — 李淑君

一群「新移民」遷進了旺角彌敦道,把這段繁忙的道路當作自己的家,每晚靜靜地坐在彌敦道的馬路上,等待黑暗後的晨曦。

為了表達警方對抗議者發射催淚彈的憤慲和展示爭取公民提名的決心,這群來自港、九、新界各地的市民在這裏建立了一個個沒有牆的家。

「我把牀留守在旺角,代表我的牀能替我發聲。」

楊先生是第一個想到把牀帶到旺角馬路中心的「居民」。他說,帶牀作晚上休息之用並非一時「貪玩」,而是要宣示留守的決心,在彌敦道的馬路上長期生活。

起初,楊先生難以適應沒有牆的「新居」,但日子久了,漸漸地發現這「新居」獨特之處。沒有了牆,卻交了許多了睡在附近帳幕,陪伴多個無眠的晚上的朋友,彼此加油和互相鼓勵。

「由於沒有四面牆圍住,第一日我覺得不舒服,但是沒有了牆,看到這個世界其實很大,人與人之間不需太多隔膜。」

縱使的沒有牆和鎖,但是楊先生不擔心財物被盜。每次外出歸「家」,不但沒有遺失物件,反而發現家中多了一些布置,尤其是書。

拈書微笑

「只要有一本我的書,書架上就會有愈來愈多的書。因為很多人知道我喜歡看書,便會帶一些書過來,讓其他人一起閱讀。」

沒有了牆的隔閡,儘管一個素昧生平的過路人,只要看到了楊先生的書架和上面的書,就能以文會友,甚至留下一本書,彼此拈書微笑。

沒有牆的家用關心和信任做支柱,敞開了人與人之間冰冷的隔膜。

低頭族的無言堅持 — 馮楚翹

沒有人可以保證,我們的下一代可不可以在香港的歷史課本上真正了解這場運動的意義,甚至沒有人可以預測得到,這場運動到最後會如何結束。

然而,這場運動讓一向被譏諷為低頭族的年輕人,抬起頭來,為扛起了香港的未來和歷史的責任。

在這次運動中,有人由激於義憤的示威者,變成無私報道真相的公民記者;也有人從專業記者,變成了參與集會人士。

每天沉迷上網、打機,不問世事,冷漠自私的香港年輕人,在這場運動中,偏偏在警方發射87 枚催淚彈,噴射胡椒噴霧和用警棍驅打和平示威人士,這個最艱難的時候,竟然抬起頭來,重拾久違了的「豪情」,走上街頭,支持被催淚彈和胡椒噴霧「封口」的示威者。

「我們都知道,爭取真正的民主是一場漫長的硬仗,絕非幾天之內可以得到結果的容易事,但就算有多累,我們還是會繼續撐下去。」

堅守金鐘

雖然佔領行動從港島的金鐘擴展到銅鑼灣和九龍半島的旺角、尖沙咀,但大家對佔「鐘」有一份具有象徵意義的情意結,決意要堅守金鐘這幾條街道。

因為它是這場運動的最初召集地?因為它是通往政府總部、立法會和特首辦公室的兵家必爭之路?還是因為金鐘是警察在這裏向示威者施放胡椒噴霧,發射催淚彈和揮動警棍驅趕民眾的地方?

久違了的旺角 — 黃浩晉

旺角這個佔領點在許多市民眼中是危險、混亂的,因為他們從媒體看到和聽到黑幫分子生事,佔中支持者被毆打的流血場面。親身走訪過後,我覺得旺角很和平,而且充滿住久違了的香港特色。

被佔領前的旺角,拉著行李箱帶水貨的大陸遊客和匆忙工作的港人,把大街小巷擠得水洩不通,處身其中,稍不留神就會被行李箱輾腳,被大包小包的購物袋撞到,人們時有爭執。

現在,旺角佔領區內人人守望相助,自發地分發物資,管理現場秩序,照顧身體不適的市民。他們互相交流,尊重和珍惜在站台發言的機會,縱使偶有「挑機」事件,集會人士亦能冷靜地處理,讓不同意見的雙方輪流表達意見;即使遇到無理的示威者,人們則以唱生日歌的方式將他「歡送」。在這片暫借的公共空間,不再是互相爭利和吵罵的地方。

為了更深入了解這次群眾運動,我走訪佔領區,並與看守物資站的志願人士交談。經過了一天的烈日煎曬和勞動,大家都感到疲憊和飢餓。這是,附近一家小餐館的伙計送來了十多個免費飯盒,慰勞示威者,但留守區內卻有幾十人,就算只分給物資站的工作人員也是不夠。怎料有人高呼「俾(讓)記者食先」,我頓時愣住了。

我只是個新聞系的學生,還不是記者,而且和他們只是相識了不夠60分鐘,但他們也願意讓出便當,我感恩地默默接過。這不僅是一頓最美味的晚餐,而且是一頓最溫暖的晚餐,彌漫著香港原有的「人情味」。現在的旺角,港人不再「各家自掃門前雪」,我看到久違了的香港精神。

八十七枚催淚彈的威力 — 楊皓嵐

這個名為香港的小城市內住著各式各樣的人,一直忙碌地活著,他們似乎有一個共性-冷漠和怕事。直到警方用八十七枚催淚彈把沉默的大眾喚醒,我們才發現,這些「大部分人」一同站出來時,竟然改變了整個社會景觀。

警方發射催淚彈後,支持學生運動的香港人不顧自身安全,跑到汽車幹道,手牽手用身體切斷行車線,慢慢在馬路上建立起佔領區。

起初,佔領區內站滿抗爭的人,慢慢從臨時搭建的凌亂物資站和醫療帳篷,開始有澡堂、自修室和圖書館等各式各樣的設施,以作長期留守。

在留守區裏,有人決心辭掉工作,賣掉汽車,把家中木牀搬到馬路上;有日本藝術家遠道而來,言語不通,用木刻板畫記下街道上為民主抗爭的臉;有人從內地到香港的新移民,說著不標凖的廣東話,與港人一同抗爭;有承受家庭壓力,但仍選擇抗爭的少年;有警察友善地給學生打氣;有曾參與過茉莉花革命的埃及人;也有守護耶穌祭壇的東方亞述教徒。

這並不是你我每天都可看到的情景,這不是一般的遊行示威,這是我們見證著互不相干的人們團結在一起。冷漠、怕事的人們變得熱血沸騰;疏離的人們變得不分你我。這是八十七枚催淚彈激發的凝聚力。

小小黃絲一點也不渺少 — 汪伊婷

「佔中」已持續多個星期,經過87枚催淚彈的洗禮、日曬雨淋,香港人爭取真普選的決心從未熄滅。長時間的抗爭,帶來疲累的身軀,但抗爭的心仍然伴隨著黃絲帶,強烈地跳動。

來到「佔中」發源地-金鐘,只見各人毫不介懷地坐在馬路上。有的已把瀝青做的馬路當作牀鋪,以天為被;有的在放學、放工後立即趕來,把這兒當作是自己的家。

羅同學由運動的第一天,已經來到金鐘,斷斷續續地留守近兩星期。吃過了胡椒噴霧、受過了催淚彈。

經過這些洗禮,累嗎?「累。」成功的機會大嗎?「希望不大。」

但他仍然堅守,只因一個目的,向政府表達意見,爭取真普選,爭取公民提名,拒絕「袋住先」。縱然希望極微,但他相信,這場抗爭是必須的。透過這方法,政府才會真正面對、聆聽民意。他認為,現在退下來,將會前路無望;現在是退無可退,唯有堅持才能成功,靠每個人自己渺小的力量,來抵擋政府這道高牆。

面對這道高牆,小市民,只有一條象徵民主普選的小小黃絲帶。這條黃絲帶給他們信念,他們相信這條黃絲帶能帶領他們走向光明,能為他們開拓新的道路。

我不是高材生 但我關心香港 — 李珈雯

佔中運動遍地開花,金鐘和旺角都出現佔領留守區,人們的目標一致,就是爭取民主。

香港不過是彈丸之地,但不同的地區都有不同的地靈。金鐘是香港的政治及商業中心,出入的都是上班一族。在金鐘,你不難發現有上班族專程來佔領區吃午飯,以示支持年輕人。下午,又有穿校服的學生放學後到來做義工,為留守人士派水和食物。「有冇人要扔垃圾?」、「唔該曬!」

這裏人人有禮、互相尊重,圍圈論政,分享感受和細心聆聽。

旺角街頭的佔領區卻彌漫著市井的江湖義氣。其中一個物資站是由一班可能被外界認為是壞孩子的「廢青」負責。他們衣著隨便,裸露紋身、粗口橫飛,但認真了解他們後,發覺他們有自己的想法,比任何一個「政棍」更希望爭取公義。

他們輪更看守物資站,無工作的負責早更,仍要上學的便在放學後過來接夜更,總之希望為香港民主出一分力。

他們異口同聲地說:「我們不是高材生,但香港需要我們,我們就站出來了。」

在訪談時,遠處的小講台疑似發生爭執,他們二話不說,立刻跑過去維持秩序,可幸只是虛驚一場。問他們為何這麼緊張,原來他們的其中一名成員阿彥曾被疑似黑幫搗亂分子毆打,被送到醫院療傷。

他們不希望再有類似事件發生,所以即便是零星的口角之爭,都會觸動他們的神經,誓要阻止流血衝突。阿彥說:「那班黑社會打我,我沒有還手,因為香港人的質素是很高的,我們是來維持秩序,不是來打架的。」

特首梁振英說,佔領運動已經到了失控的狀態,但現實所見,香港兩大佔領區都成為了一個很有特色的烏托邦。

原標題:特稿:香港珠海學院新聞系學生「占中」感言

責任編輯:李金本

相關新聞
雨傘運動現溫情 公民廣場變身親子教室
香港親北京建制派議員要求梁振英下台
山東女子赴港聲援「雨傘運動」
回應被中共封殺 周潤發:那就少賺點囉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