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te logo: www.epochtimes.com

供需失衡少子化 教授老化難解

人氣: 17
【字號】    
   標籤: tags: ,

【大紀元10月9日報導】(中央社記者陳至中台北9日電)台灣大專校院在民國80年代急速擴張,但近年遇到少子化、私校經營問題,大專教職供需失衡,學校遇缺不補,導致教師年齡老化,年輕學者卻苦無教職機會。

國家實驗研究院今年9月公布一份研究報告指出,由於師資員額成長接近「停滯」,教授年齡老化恐對大學創新研究動能產生衝擊。

國家實驗研究院的數據顯示,2004年台灣大專教授主要年齡族群為40到44歲,到2013年提高為45至49歲;且如果維持現行員額、師生比,私校屆齡退休教師遇缺不補的狀況下,10年後大學教授主要年齡族群,將落在60至64歲,也就是屆退歲數。

中國國民黨籍立委蔣乃辛在立法院教育及文化委員會質疑,國外挑選學者,超過40歲的都不要;台灣學者卻嚴重老化,當上助理教授普遍要35歲,當上副教授更要45歲。30、40歲的教師已過了創新的黃金時期,應想辦法讓教授年齡層降低。

教授老化問題,早已讓各大學頭痛。清華大學校長賀陳弘分析,因國內大專擴張等因素,1980年代有一大批海外學成的學者進入學界服務,這些人在5到10年內,就會陸續退休,照理說可以空出許多職缺給年輕人,卻又遭逢少子化問題,學生人數減少,許多學校遇缺不補。

成功大學校長黃煌煇表示,以公立學校來說,關鍵是教育部應爭取更多預算,撥出更多的教師員額,改善生師比,才能讓更多年輕人進入學界。

台灣大學校長楊泮池則認為,應引導博士生調整觀念,現在大多數人博士畢業後,都想留在大學任教職,未來應有一部分人,朝創新、創業方向發展;產業界也應一起幫忙,多聘用高階人才。

教育部長吳思華表示,大學教授老化的確會對高教環境產生不良影響,但除了保留員額,大學也應創造出更多的產學合作機會,引入業界資源,在校內增加研究員職位,年輕學者才有機會。

國家實驗研究院將大學職缺形容為一班客滿的公車,退休成為唯一流動的原因;如今這班公車已快變成「敬老公車」,老教授下車後,卻不讓年輕人上車,導致年齡層迅速老化,嚴重影響高等教育新陳代謝。教育部除了改善學校遇缺不補的現狀,也該創造出更多的「需求」。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