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鵝絨革命 一場非暴力民主變革

人氣 52

【大紀元2014年11月18日訊】(大紀元記者馬穎慧綜合報導)11月17日,BBC發文講述了天鵝絨革命的過程, 表示於1989年11月7日在捷克斯洛伐克發生的一場學生抗議和隨後引發的一系列非暴力抗議最終導致捷克斯洛伐克共產黨(簡稱捷共)的垮臺,這一系列事件被歷史學家稱為天鵝絨革命。

1989年,雖然發生在中國大陸的天安門抗議事件,也稱「六四民主運動」,被中共絞殺了,但是在東歐和中歐卻發生了一系列劇變,波蘭、捷克斯洛伐克、匈牙利、保加利亞、羅馬尼亞等前華沙條約成員國先後變色,最後以蘇聯解體告終。

據BBC報導,二十五年前的1989年11月17日,為了紀念1939年世界大學生日捷克爆發的學生反納粹示威,數千名大學生在捷克斯洛伐克首都布拉格舉行和平示威,但是他們沒有料到,這個看似無傷大雅的抗議活動會引發暴力衝突:防暴警察封鎖了他們的撤離路線,並且暴力毆打參加抗議的學生。

隨後捷克斯洛伐克民眾開始了數十天的遊行抗議行動,要求結束捷共的統治,名聲掃地的捷共無力對抗抗議者的要求,捷克斯洛伐克共產黨第一書記雅克甚被迫於11月24日辭職。1989年12月29日,捷克斯洛伐克舉行了該國第一次真正的民主選舉,出獄僅42天的捷克斯洛伐克劇作家、該國著名的異議人士哈維爾(Vaclav Havel)當選為捷克斯洛伐克總統,他成立了捷克斯洛伐克第一屆非共產黨掌控的政府。

曾領導「布拉格之春」,並因此而失勢的捷克斯洛伐克共產黨改革派領袖、捷克斯洛伐克共產黨前第一書記杜布切克(Alexander Dubcek)於1989年12月24日當選為捷克斯洛伐克聯邦議會主席。捷共在大選之後徹底失去了對捷克斯洛伐克的控制權,不得不認輸下台。

由於在捷克斯洛伐克的這場反共產黨統治的民主化革命中無一人死亡,基本上是在沒有發生大規模暴力衝突的情況下實現了政權更迭,因此歷史學家將此次革命稱為「天鵝絨革命」。

「天鵝絨革命」之後捷克斯洛伐克發生了民主變革,新政府解除了捷共對於捷克斯洛伐克民眾媒體自由、言論自由和旅遊自由的限制,而且放開了該國對政治和經濟的法律,營造了一個開放和自由的社會。

文章認為1989年11月9日柏林牆的轟然倒塌、東德政權的垮台、匈牙利的民主化和立陶宛宣布獨立等政局顯然給當時參加捷克斯洛伐克街頭抗議、爭取民主的民眾帶來了希望,但是當時的很多抗議民眾也擔心這些非暴力民主抗議會導致再次發生類似於「布拉格之春」的慘劇。

「布拉格之春」是捷克斯洛伐克於1968年1月爆發的一場政治民主化運動,當時的捷克斯洛伐克共產黨第一書記杜布切克提出「帶有人性的社會主義」並在捷克斯洛伐克國內推行政治改革。但是當年勃烈日涅夫領導的蘇共認為捷克斯洛伐克的這場改革威脅了蘇聯在華沙條約成員國中的領袖地位。1968年8月20日深夜,由蘇聯和華沙條約成員國組成的20萬軍隊和500輛坦克突然入侵捷克斯洛伐克,武力結束了這次民主革命,並迫使杜布切克於1969年4月17日辭職。這起事件被稱為「布拉格之春」,此事件導致約十萬人逃離捷克斯洛伐克,成千上萬的人被迫改變他們正常的生活方式。而蘇聯武裝干涉捷克斯洛伐克內政的做法也被稱為勃烈日涅夫主義。

1989年的蘇共中央委員會總書記戈爾巴喬夫於1988年就宣佈放棄勃烈日涅夫主義,並表示蘇聯將減少對東歐國家內政的干涉,特別是武力干預東歐國家內政的做法,因此他並沒有像勃烈日涅夫一樣用暴力鎮壓捷克斯洛伐克的天鵝絨革命,他此舉還引發了隨後數個東歐社會主義國家變色,這段歷史被稱為東歐劇變。

責任編輯: 高松

相關新聞
天鹅绒革命25年後 捷克經濟增長強勁
前捷共國安局長:我曾拒絕鎮壓示威民眾
捷克前總統哈維爾雕像將入駐美國會大廈
【史海】天鵝絨革命 捷共政權和平轉型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