組圖:美不勝收 王佩南玉飾設計精品展

鍾元臺灣臺北

人氣 192

【大紀元2014年12月02日訊】(大紀元記者鍾元臺灣臺北報導)玉在中華文化中歷史悠長,各項以玉製成的器物與飾品,在人類生命及美學追求中扮演重要角色。臺灣國立歷史博物館展出「拈花自在-王佩南玉飾設計展」,展期至2015年1月18日止。歷史博物館館長張譽騰表示,期望展覽帶領觀眾一探藝術家的設計巧思如何在傳統的基礎上創造迭出新意的珠玉花園。

王佩南很喜愛中國傳統文化

王佩南的祖父王宏先(廣慶)早年擔任河南大學校長,來臺後擔任中華民國監察委員、立法委員。她自幼受長輩薰陶,對藝術與文化有著深厚的興趣,尤其對中國的玉花飾件情有獨鍾。十分喜愛傳統文化的王佩南除收藏研究外,更由傳統玉文化汲取養分,以玉花片為基礎,設計充滿現代風格的飾品。至今十餘年的創作生涯中,由傳統的編結作品跨足珠寶金工,將充滿厚重中華文化底蘊的玉飾件轉變為充滿溫柔情感與趣味的作品。

臺灣玉飾設計師王佩南作品《春鬧》。(臺灣國立歷史博物館)

臺灣玉飾設計師王佩南作品《菊花》。(臺灣國立歷史博物館)

臺灣玉飾設計師王佩南作品《水仙》。(臺灣國立歷史博物館)

臺灣玉飾設計師王佩南作品《菊花》。(臺灣國立歷史博物館)

玉在中華文化中歷史悠長,隨時而變,在宗教、政治、禮儀、藝術等領域發展出不同意義。臺灣國立歷史博物館為探索傳統與新創之間的連結,並介紹王佩南充滿文化趣味的玉飾設計,特別舉辦「拈花自在——王佩南玉飾設計展」。展覽內容除王女士十多年來創作的精品近90件外,更輔以設計手稿等資料,期望帶領觀眾一探文創工作者的設計巧思。

臺灣玉飾設計師王佩南作品《素心蘭》。(臺灣國立歷史博物館)

臺灣玉飾設計師王佩南作品《雨荷》。(臺灣國立歷史博物館)

臺灣玉飾設計師王佩南作品《小貓頭鷹》。(臺灣國立歷史博物館)

臺灣玉飾設計師王佩南作品《貓頭鷹》。(臺灣國立歷史博物館)

王佩南日前接受記者採訪時表示,文創工作者要有中華文化的底蘊,不是說單單就做一些設計,而是要把自己文化的底蘊能夠發揮出來。「文化就是生活」,她說,玉以前是日常很多人在使用的東西,因為時代變遷、生活方式改變,玉文化已經成了古玩。「我覺得這非常可惜,由於西方的強盛,他們的價值觀、審美觀影響全世界,但中國人有一套審美觀、價值觀,會希望大家注意到自己的東西。」

臺灣玉飾設計師王佩南作品《貓頭鷹》。(臺灣國立歷史博物館)

臺灣玉飾設計師王佩南作品《紅鶴》。(臺灣國立歷史博物館)

臺灣玉飾設計師王佩南作品《雙鶴》。(臺灣國立歷史博物館)

臺灣玉飾設計師王佩南作品《雙貓》。(臺灣國立歷史博物館)

玉有溫潤、很含蓄、謙退的特質

「動物很可愛、很有意思,花好漂亮。」王佩南表示,有西方人收購她的作品這麼說。她說,其實內心不是很希望外國人收購,因為他們不知道真正背後的內涵是甚麼。西方人只看到眼前的表象,中國人才會懂得骨子裡的東西。她提到,中國人好像骨子、血液裡就流著愛玉的精神一樣,就是喜歡那種溫潤、很含蓄、謙退的特質。

臺灣玉飾設計師王佩南作品《吉鼠迎春》。(臺灣國立歷史博物館)

臺灣玉飾設計師王佩南作品《小蝸牛》。(臺灣國立歷史博物館)

臺灣玉飾設計師王佩南作品《金魚》。(臺灣國立歷史博物館)

「設計就是生活」,所有設計元素都來自於生活,必須與生活息息相關才能感動人。王佩南談到她的玉飾設計之路,「不停往前走、不大回顧,不喜歡做重複的東西,每年都有不太一樣的東西出現。」她希望透過展覽的作品,傳達出玉花本身細膩的文化底蘊之外,還能貼切表達中國人的生活和情感,更希望讓中國傳統首飾文化再度獲得大家的關愛。

臺灣國立歷史博物館展出「拈花自在-王佩南玉飾設計展」,展期至2015年1月18日止,圖中為玉飾設計師王佩南,左2為歷史博物館館長張譽騰。(鍾元/大紀元)

責任編輯:梅溪若

相關新聞
寶石達人楊茹芸白手起家
古玉軛
古玉軛 人氣 7
題古玉玦
題古玉玦 人氣 6
詩歌:古玉蟬(外一首)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