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經濟

錦上添花或落井下石 陸銀變臉致債務危機頻發

【大紀元2014年03月19日訊】(大紀元記者任義報導)在經濟繁榮時期,大陸銀行錦上添花加大發放貸款力度,而在經濟下行時刻,銀行則收緊信貸並追討貸款,導致企業在宏觀經濟大環境不好的情況下,再次遭遇銀行落井下石而不是雪中送炭,此舉導致債務危機爆發各種違約事件頻現。

中共推出刺激政策 銀行錦上添花

中國經濟發展到現在已經進入死胡同,為利用經濟的增長而維護政治的穩定,中共現任當權者在不同場合也發出「不轉型我們難以為繼」、「壯士斷腕」等強硬的聲音。

在上次全球金融危機發生之後,中共推出「四萬億」經濟刺激政策,在政策的帶動下,很多中小城市投入大量資金用於基礎設施建設;房地產行業對地方財政、GDP的帶動效應明顯,很多地方政府在主觀上鼓勵房地產開發。

同樣在那個時候,中國的信貸總額從9萬億美元上升至23萬億美元,在短短5年中複製了整個美國的商業銀行系統的規模。中國的信貸占GDP比率在五年內從75%上升至200%,而美國次貸危機及日本90年代初經濟泡沫破裂前的該比值大約為40%。

世界知名評級機構惠譽稱,中國信貸泡沫在現代世界史上罕見,信貸規模已達到極限,中共會發現很難再像過去那幾次一樣擺脫過度投資帶來的困境,這意味著更艱難的時期將要到來。

歷次經濟過熱的資金來源都是銀行貸款,在各級政府的干預下,銀行成了官員和官商的提款機,但是政府卻毋需承擔投資失敗的責任,這種體制存在著嚴重的道德風險和通貨膨脹風險。從中共審計報告可以看到,地方債的構成中有六成來自銀行貸款。

中共強調不再刺激經濟 銀行落井下石

中共國家主席習近平去年談到中國經濟時表示對需求下滑、產能過剩、地方債務、影子銀行這四大問題的擔心,並稱做好對改革付出成本的準備。中共總理李克強也在去年和剛剛結束的兩會強調,中國經濟靠刺激政策、政府直接投資,空間已不大。

銀行也隨著開始收緊銀根,從今年初各銀行就開始緩發貸款,控制信貸投放節奏,同時產生的衝擊波在擴散。作為政策性銀行的國家開發銀行,也開始緩發國際客戶貸款。

銀行只會錦上添花和落井下石,從已經收緊房地產業的貸款可以看出,銀行決不會做「雪中送炭」的事情。這就造成了惡性循環:缺少資金支援,房地產日子會更艱難,房地產日子艱難又會再次刺激銀行減少資金支援。

產生的衝擊波在擴散,已有地方龍頭房企危急,一家寧波奉化地產界曾經的房企大佬資金斷鏈,負債超35億涉十幾家銀行。陸媒3月17日報導,寧波奉化金融辦主任鄔永本稱,銀行貸款涉及額度最大的是建行,將近12億,浦發第二,近3.8億元。3月18日,央行又發譴責消息,稱媒體報導失實,央行不會參與救助該房企。

繼7000萬嫁女煤老闆邢利斌破產崩盤後,山西最大的民營鋼企海鑫鋼鐵集團也爆發危機。大陸媒體3月19日報導,該集團出現了30億元左右的貸款逾期現象,目前虧損嚴重,多座高爐都已停產,工人工資也拖欠了好幾個月。

中國的鋼鐵產業目前危機重重,產能過剩、負債高企、需求疲軟,大部份鋼企都處於虧損狀態。中國鋼鐵工業協會副會長劉振江日前更是表示,今年一季度可能是鋼鐵行業進入新世紀以來效益最差的一個季度,鋼鐵企業現在或才開始真正進入冬天。

聯絡本文作者請發郵件到:dajiyuanren@gmail.com

(責任編輯:劉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