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te logo: www.epochtimes.com

清明節華人慎終追遠 祭祖人潮絡繹不絕

人氣: 474
【字號】    
   標籤: tags: , , , , ,

【大紀元2014年04月04日訊】(大紀元記者鍾元臺灣綜合報導)4月5日清明節,清明掃墓是中華傳統重要的祭祖活動,各地殯儀館、公墓迎來群眾祭掃高峰,人潮絡繹不絕。

「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欲斷魂。借問酒家何處有?牧童遙指杏花村。」提起清明,華人每想起唐代詩人杜牧這首詩。清明節掃墓祭祖不僅表現了慎終追遠,還有緬懷先人、飲水思源之意。有學者說,清明節讓他思考生命的意義,他相信死後有審判,不應該急功近利、任意妄為。

根據古籍《淮南子.天文訓》、《歲時百問》、《曆書》所云,春分後十五日,萬物潔淨,空氣清新,風景明麗,花卉草木呈現欣欣向榮的景象,所以叫「清明」。此時節後來加了寒食禁火、踏青、掃墓的習俗,成為清明節。這天華人會利用假日到祖先墳前掃墓祭拜。(大紀元圖庫)

清明掃墓祭祖儀式

臺灣民間清明節掃墓可分成兩種儀式,即「掛紙」及「培墓」。「掛紙」又稱為「壓墓紙」,先將生長在祖先墳墓上的野草,用鋤頭或鐮刀整理清除,再用小石頭或磚塊將墓紙壓在墳上,表示這個墳是有後嗣的,不是無主的孤墳,而受到破壞。而「培墓」也就是「掃墓」,又叫墓祭、祭掃或上墳,就是修墓與祭拜。

一般臺灣民俗相信,祖先的墳墓和後代子孫的興衰有很大的關連。因此,富有的人家年年「培墓」,其他則視情況而定。「培墓」的時間多利用清明節前夕,將墳上的雜草清除,並加以培土整修,如果墓碑上的字體模糊不清,則必須用銀硃重新加以描寫,使其煥然一新。

祖墳整修完畢後,現今祭拜已少用牲禮(三牲或五牲),多以鮮花素果替代,祭品擺好後,點香向后土(墳墓的守護神)祭拜,禮拜完畢,先燒刈金、壽金給后土,再燒銀紙等給祖靈,紙錢燒完後,在紙灰上灑酒(稱為奠酒)。

在收供品離開前,要將雞蛋、鴨蛋在墓碑上打碎,將蛋殼丟在墳上,象徵「脫殼」或「蟬蛻」,表示新陳代謝。臺灣民間習俗若是家有長子如娶媳婦、添丁生子或置產等,一定要培墓,往昔在培墓時都要點「姓氏燈」,相傳這種小燈,具有「添丁發財」的含義,如果在回家途中一路不熄,則表示子孫繁茂的吉祥徵兆。

臺灣桃園縣葉五美公祠8千子孫齊祭祖 臺南江家古厝子孫三跪九叩祭祖

臺灣在民間桃園縣新屋鄉永興村大牛欄的葉五美公祠內,每年清明時節總有來自港澳、澳洲、美加等地的葉姓子孫回臺,前往祖塔掃墓並參與祭祖儀式,葉姓始祖葉春日清朝雍正13年渡海來臺,生下5子,分別命名為大榮、大華、大富、大貴與大春,由於5人名字為人間5大美事,後代子孫稱之為「葉五美公」,也是葉姓宗親5大房來臺始祖。歷年祭祖人數約為8千人到近萬人,成為桃園縣特殊慎終追遠活動,葉氏子孫陸續上香祝禱,場面壯觀。

臺南市楠西區江家第一世祖江如南自清朝康熙年間來臺,至今已293年,江家古厝子孫依傳統,每年清明節前後按往例到祖墳祭祖,數百參與祭祖的江家子孫,都須在祖墳前行三跪九叩禮,禮成後順便舉辦家族聚會、聯絡感情,大家在古厝吃潤餅,場面相當盛大。江家每人還可領取由家族成員提供的紅龜粿1份及新台幣100元,希望討個吉利,讓每個後代平安、發財。

紐約華人過清明
  
世界上只要有華人的地方,每年的清明節就會按照傳統習俗,在當地眺望故里,遙寄追念。清明節成了華人社區最隆重三大節日之一(新年、清明節和中秋節)。紐約是美國華人最大的聚集地之一。對紐約老華僑及其後代組成的傳統僑團來說,清明節是懷念先人、發揚孝道的重要日子,許多傳統僑團都紛紛在報上刊登春祭廣告,並在會所內張貼通知,組織成員到安葬先人的墓地祭奠。

此外,一些紐約僑團在掃墓結束後還在各自的會所內設便餐讓拜山掃墓的鄉親們飽餐一頓,使清明節掃墓成為華人聯絡感情、增加交往的社交場合。而70年代以後來美的新移民當中,清明節掃墓的意識相對較弱。但他們也往往會通過書信和電話,向遠在故國的親友表達對先人的思念,叮囑他們代為在先人的墓前獻上一束花,撒上一捧土,當然免不了要對自己的子女念叨一番前輩們的往事。

印尼華人祭祖
  
印尼是海外華人最多的國家,華人人口約有1,500萬,「百善孝為先」,在華人社會的價值觀裡,「孝」是排在首位的,而掃墓祭祖也是一種孝道的表現。前些年,印尼華人多在百家姓宗祠祭拜先祖,這幾年各姓氏有了自家的宗親會所宗祠,因此宗親們便聚集在會所祭拜祖先。

宗親們通常是祭祖後共進午餐,惇睦宗誼。有的還利用這個機會向學習優秀的宗親子弟頒發獎學金,體現了華人慎終追遠,緬懷先人功德,勉勵後輩努力學習,奮發圖強的傳統美德。一些地方在清明節期間,舉辦師生校友聯歡會,加深彼此情誼。更多的華人是舉家前往墓地給先人掃墓,或到寺廟進香祈福。

  
香港各區市民登山祭祖

香港人過清明節,各區都有大批孝子賢孫前往墓地拜祭先人。將軍澳華人永遠墳場、港九新界各個墓地都有不少人拜祭先人。環保團體鼓勵用鮮花代替焚燒冥鏹祭祀先人,傳播無山火掃墓理念。有不少市民表示支持,認為節省金錢之餘,也更環保;但亦有市民說,焚燒冥鏹是中國人傳統,會跟從長輩意願去做;亦有長者指,受傳統習俗影響,會繼續燒冥鏹,但會減少數量。

獻花活動 港人悼念六四死難者

今年是「六四」屠殺25週年,香港支聯會趁4月5-6日舉辦「清明節獻花」活動,悼念六四死難者。支聯會定出「平反六四.戰鬥到底」為今年的紀念主題。他們將搭建「民主烈士永垂不朽」紀念碑,及陳列介紹中共建政以來的政治事件、八九民運、「六四」屠殺、「六四」死難者和離世難屬,以及香港市民如何支援民主運動的展板,透過獻花、展覽及座談會,追思曾為爭取民主而犧牲的烈士,表達支持中國民主運動奮戰不息的決心。

清明節與記念亡者有關,人一生必經生老病死,有人認為死就死了,於是崇尚即時享樂、金錢至上,甚至將「人不為己,天誅地滅」當成座右銘。但在清明節的哀思之日,生者祭奠先人時,有人睹墓思親淚流,可能會思考來到世間的意義。大陸經濟學家趙曉表示,清明節讓他思考生命的意義,他相信天國的永存,相信有另一個世界;相信死後有審判,不應該急功近利、任意妄為。

清明節由來及習俗

相傳大禹治水後,人們就用「清明」之語慶賀水患已除,天下太平。在中華民族民間重要的傳統節日中,清明節是重要的「八節」(上元、清明、立夏、端午、中元、中秋、冬至和除夕)之一。孔子謂「生,事之以禮;死,葬之以禮,祭之以禮。」父母健在須盡孝,父母不在要「慎終追遠」。清明節對講忠孝仁義的傳統華人來說,體現了慎終追遠,緬懷先人功德,勉勵後輩努力學習,奮發圖強的傳統美德。

古有清明前一天為「寒食節」之說,相傳起於春秋時期晉文公悼念介子推護駕「割股充飢」故事,介子推有功不居、不圖富貴,最後被燒死在一棵柳樹下,晉文公從柳樹樹洞發現血書:「割肉奉君盡丹心,但願主公常清明。柳下做鬼終不見,強似伴君作諫臣。倘若主公心有我,憶我之時常自省。臣在九泉心無愧,勤政清明復清明。」

晉文公十分傷心,即下令將綿山改稱介山,又下令把介子推被燒死的那一天定為寒食節,以後,每年在這一天都要禁止生火、吃冷飯,以示追懷之意。第2年寒食節,晉文公率眾臣登介山祭奠介子推,先在山下寒食一日,第二天才上山,發現老柳樹死而復活。便賜老柳樹為「清明柳」,並曉諭天下,把寒食節的隔天定為清明節。

寒食祭靈,清明掃墓,在唐玄宗時定為國家節俗制度,「編入五禮」。白居易有詩《寒食野望吟》: 「烏啼鵲噪昏喬木,清明寒食誰家哭?」至宋代,寒食清明,「太學」放假兩天,「武學」放假一天,師生為先人掃墓,以弘揚傳統美德。由於寒食節的日子與清明的日子相近,因此古人在寒食的活動,往往沿續到清明,久而久之,寒食和清明也就沒有什麼區別了,而到今天寒食節更已經被清明節所取代了。

清明節的習俗豐富有趣,除了講究禁火、掃墓,還有踏青、盪鞦韆、蹴鞠、打馬球、插柳、走馬、放鳶等一系列風俗活動。相傳這是因為清明節要寒食禁火,為了防止寒食冷餐傷身,所以大家來參加一些戶外活動,以鍛練身體。因此,這個節日中既有祭掃新墳生別死離的悲酸淚,又有踏青遊玩的歡笑聲,是一個富有特色的節日。

(責任編輯:李曉清)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