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7後香港經濟增長亞洲墊底

港府和學者避而不談的經濟資料 香港現人均GDP約是新加坡的70%

人氣 1458

【大紀元2014年04月07日訊】編者按:香港經濟增長情況,中國政府和香港政府都並不願意提及,而香港的經濟學者和一般專家也往往避而不談。詳細觀察1997年到2012年這十五年間香港的經濟增長數字,並將之與周邊國家進行對比,其結果會令人頗為吃驚,凸顯過去十多年香港窘境。

香港主權1997年回歸中國之後,經濟增長和社會發展狀況已經出現了極大變化。這一變化,中國政府和香港政府都並不願意提及,而香港的經濟學者和一般專家也往往避而不談。

一般港人的印象中,雖然過去十多年來香港經濟狀況不是太好,但往往不解其中究竟。通常來說,港人會認為香港經濟增長的情況「比上不足、比下有餘」,或許香港不如中國、南韓和新加坡,但比其它地區,如曾受到1998年亞洲金融危機重創的東南亞還是略好,應該比台灣稍好,起碼不會差過日本。

然而,如果詳細觀察1997年到2012年這十五年間香港的經濟增長數字,並將之與周邊國家進行對比,其結果會令人頗為吃驚。香港的經濟增長情況,不但是東亞、東南亞地區最糟糕的,甚至低於日本。作為一個規模較小的中度發達經濟體,香港的經濟也遠遠不如美國和英國,比97年規模相當的愛爾蘭差距更拉出兩條街。

增長率四小龍中敬陪末座

根據世界銀行的經濟資料,亞太地區主要經濟體從1997年到2012年人均GDP總增長率作出排行,可以看出清楚的結果。在這十五年中,香港人均GDP從1997年的27,330美元增加到2012年的36,796美元,總增長率為34.60%。而同一時期之內,韓國增長了101%,新加坡增長了87.7%,而被海峽兩岸媒體廣為詬病的台灣,則增長了49.22%,比香港的增長率多出15個百分點。

其結果,1997年,香港和新加坡人均GDP數值相差很小,到2012年,新加坡達到51,709美元,比香港高出了接近一萬五千美元。也就是說,香港現在的人均GDP大約只有新加坡的百分之七十。

韓國和台灣的情況其實類似。韓國過去十五年繼續高速成長,1997年,其人均GDP數字約為香港的百分之四十一,到2012年,則是香港的百分之六十一。而同期內,台灣從香港的百分之五十,增加到百分之五十六。

比「丟失十年」的日本還低

日本經濟經過了七八十年代的高速增長,在九十年代開始降低速度。到2000年之後,日本經濟明顯緩滯,不單受到世界各國專家的批評,受到老對手們的嘲笑,也受到日本國內輿論的猛烈批評。日本經濟的低速增長,同時還有曾經過熱的房地產泡沫破滅後的沉重包袱。

在過去幾年間,日本社會對經濟增長不足日益不滿,也反映在日本國會選舉的結果上。日本首相頻繁更換,自民黨內各派系鬥爭因此日趨激烈,甚至發生了在戰後首次的丟掉政府組閣權,把首相位置拱手讓給了日本民主黨。

世界上許多經濟學家分析日本經濟過去十多年的表現,認為日本已經和正在經歷「迷失的年代」,2000年後日本經濟是「丟失的十年」。

有趣的是,如果我們把香港的經濟數字和日本相比,會發現日本居然好過香港。在人均GDP數值上,日本從1997年到2012年的總增長率為36.20%,比香港高出1.6個百分點。

遠遠低於東亞和東南亞其它國家

1997年到2012年間,中國大陸的人均GDP增長最高,達到驚人的七倍多。其中的原因,有經濟增長的因素,也有中國經歷經濟完全貨幣化過程帶來的附加數值,更有人民幣兌美元升值的因素。

作為參考,同樣是大型欠發達經濟體的印度,同期的人均GDP增長了2.48倍。

而和東南亞其它國家相比,香港的增長率也相差極大。從1997年到2012年,以人均GDP數值看,馬來西亞增長了1.27倍(即127%),泰國增長了1.67倍,菲律賓和印尼增長2.3倍,老撾和越南更是分別增長了3.13倍和3.83倍。這些國家和香港的經濟差距,很明顯都在急劇縮小,他們急速的追趕步伐,和步履蹣跚的香港形成明顯的對照。

低於發達經濟大國

如果說,欠發達經濟體增長速度快是自然現象,那麼和發達經濟體比較,就更凸顯過去十多年香港的窘境。

1997年到2012年,美國人均GDP數字從31,573美元增長到51,749美元,十五年的總增長率為63.90%,比香港高出近一倍。

而香港和英國的比較更為有趣。香港經濟經過回歸前十五年的高速增長,人均GDP數字到1997年正好超越了它的前宗主國英國。但在隨後的十五年間,英國和香港的差距再度拉開。英國人均GDP在2012年為39,093美元,十五年總增長率為64.70%。

人口規模和人均數位和香港差不多的,還有愛爾蘭。1997年愛爾蘭人均GDP和香港比較接近,大約為香港的八成左右。但到了2012年,愛爾蘭人均GDP已經達到45,932美元,不單超過香港,甚至和香港的距離逐步拉開。香港反而只有愛爾蘭的不到八成。

按照平價購買力計算低於1997年

在這個十五年的區間,香港人均GDP的年平均增長率為2%,不單低於中國和東南亞各國,低於原來四小龍中的其它三龍,也低於日本。比美國、英國低,也比廣被詬病的法國還低。

作為比較,在97年之前的十五年中,香港的增長率一直排在區內的前列,而在97之後的十五年,按照現在流行的說法,香港經濟成長是區內最差,沒有之一。

由於過去十多年全球通脹數字較高,美元購買力貶值的情況十分明顯。以世界銀行提供的計算方式,香港2012年的人均GDP數字,其真實價值比1997年還低1,000美元左右。

在1997年之後,香港經歷了亞洲金融危機。但韓國和東南亞其它國家遭受同樣危機,其影響之烈而且甚於香港。

或許,香港是一個較成熟的經濟體,因此成長會減緩。但美國、英國、德國、日本的情況顯示,這並非真正的原因。

其它原因,如產業變化、技術升級換代、經濟大環境出現大變等等,都無法解釋香港經濟的這種蝸步慢行現狀。

唯一能夠解釋香港脫離世界經濟發展速度掉隊慢行的,顯然應該通過香港特殊的情況進行解釋。在1997年之後,香港和其它經濟體唯一不同的遭遇,就是主權回歸了中華人民共和國。香港經濟的衰景,顯然只能與此相關的變數有關。

文/季達(中國政經專家)

=========================================

政經大陸化香港陷困局
——過去三十多年香港因中國經濟發展而獲利即所謂福兮禍所附

廖仕明(中國財經專家)

從1997年主權回歸之後,香港經濟進入慢車道是一個事實。這在世界銀行的人均GDP統計數字上表現得最為明顯。由於香港人口增長,如果以GDP總數來看雖然比日本高,但和亞洲地區,以及美國和英國進行比較,結果和人均的情況相差不大。

香港是個神奇的地方,其經濟結構特殊且複雜。在中國大陸閉關鎖國的落後時代,香港經濟快速起飛,而在中國大陸開放初期迅速成長,但從九十年代末期開始明顯放緩。通過和其它國家地區的比較,尤其是和東亞和東南亞國家地區的橫向比較得出的結論,似乎只有從香港和中國大陸的關係變化上才能找到主要原因。

三大中心的失落

八九十年代曾經是香港的黃金時代。香港人依靠自身特殊的優勢維持了高速增長,但也奠定了隨後的失落。八九十年代香港產業空心化,大量港資轉移到珠三角和中國大陸,充份利用內地廉價生產成本和對海外的制度對接及商貿人才創造了高增長神話。

香港的精英階層其實看到了危機,港府過去十多年希望加強香港的三個中心,即金融中心、物流中心和貿易中心地位。然而這個策略明顯遇到巨大挑戰。隨著中國大陸的開放,港口、機場建設進入高潮,從中國轉運到海外的貨物不再主要依靠香港。同樣的,中國八九十年代出國留學的海歸人士,也把商貿機會從歐美直接帶回中國大陸。另一方面,香港和美國、歐洲不同的情況在於,在產業轉移到中國大陸之後,本身並未保留產品開發、設計等方面的優勢,因此轉口貿易實際上處於相當尷尬的位置。近年開始流行的貿易服務,則因為利潤率極低而艱難前行。

同樣,香港國際金融中心的地位雖然仍然維持,但也遇到挑戰。以最近市場熱炒的阿里巴巴上市的例子看,香港不可能像美國那樣接受合夥人制度,一個原因是香港沒有集體訴訟制度,小股東無法制約公司高層,另外,香港也無法提供一個強有力的對抗中國大陸大企業的司法和政治支持。美國人不擔心大陸企業的強勢,但香港卻無法不擔心。

無論是商貿還是金融,香港的優勢在於獨立的以及能和西方接軌的司法制度,以及完全徹底的資訊自由流通。然而很明顯的,這兩個優勢,在九七之後正在被削弱當中。

政府政策失誤

最近十多年,香港人的創新能力明顯下降。在香港街頭,已經很難見到香港的品牌,無論是服裝還是其它產品都是如此。香港曾經在東亞和東南亞領導潮流,現在已經完全失去了優勢。甚至連音樂歌曲和影視劇,都已經漸漸失去了原先的主導地位。即使是大中華區內,香港歌星、電影和電視劇集,不單無法和韓劇、台劇抗衡,甚至落後於中國大陸。

香港政府努力維持本港的優勢,但卻開錯了藥方。政府計劃開發更多的土地,修建更多的鐵路和港口,但卻忽略了香港最重要的軟實力優勢——人才和創新。

香港幾乎完全錯過過去十多年的技術突破創新,無論是資訊產業還是生化產業,香港完全處於世界發展前沿的周邊。香港政府花費鉅資大學研發,卻完全無法在香港形成產業。香港的互聯網,甚至落後於中國大陸,隨便點開香港企業開設的網頁,隨處可見的都是上一個世代的技術,和最新潮流似乎完全脫節。

香港的移民政策,除了被動接受單程證之外,主要接受中國富豪。然而這些人除了購買香港的豪華住宅,推高樓價之外,幾乎沒有對香港經濟做出貢獻。即使他們在香港註冊了公司,但營運、市場都在香港之外,僱員也少有港人,也不會向香港貢獻任何稅收。

未來仍不樂觀

實際上,香港的現狀似乎是一種難以逃脫的命運。所謂「水往低處流」,香港的完全自由資本主義市場經濟,在中國大陸開放之後,資本、技術和人才被抽走是一個必然的過程,而香港也必然面臨諸多的政治和政策難題。比如金融中心地位,香港以港元和美元掛鉤,受到美國聯儲局金融政策的限制,但人民幣結算中心的地位,在政治和政策上卻要看北京的眼色,這種政經分離各方拉扯之下,如何平衡是一個大難題。

過去三十多年,香港因中國經濟的發展而獲利,所謂福兮禍所附,香港也無法避免中國大陸政經弊端所帶來的有害之處。當中國大陸經濟增長逐漸放緩,房地產泡沫破滅,金融危機甚至引發經濟危局的時候,香港所受其累將遠遠大於其它地區。這點絕無可疑。

而香港唯一可依據的,是與中國大陸制度上的藩籬,包括獨立的司法體系、公正高效的公務員制度,以及獨立媒體和資訊自由流動。在未來可能的困局中,這些都是港人努力保護唯恐不及的價值。中共政府插手香港事務,對香港的未來有害無益。而如若梁振英之流,加速香港在政治制度和文化價值觀方面中國大陸化的進程,則未來的危局絕不可免。

相關新聞
香港經濟導報微博暗喻中共會如蘇聯般滅亡
香港第2季經濟成長3.3%
港燈電力今招股 中資漸侵蝕香港經濟
【顏丹】大陸「經濟自由度」為何趕不上香港?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