紐道路安全周 車禍連連令人憂

人氣 1
標籤: ,

【大紀元2014年05月22日訊】(大紀元記者楊楠新西蘭奧克蘭綜合報導)從5月19日(星期一)開始的一個星期本來是「道路安全周」,可是一週之內,不幸消息卻接踵而來,全國重大致命交通事故發生5起,6人喪命,其中包括一個剛剛12週大的嬰兒。接連不斷的車禍為道路安全周蒙上了一層陰影,人們不禁要問,我們離交通安全到底有多遠?!

先回顧一下這五起不幸的交通事故:

第一起:5月12日下午5:50,一位女士在漢密爾頓附近國家高速3號路超車時,越過中線撞到對面駛來車輛,當場身亡;
第二起:5月12日上午8:30在懷卡托地區,一個12週大的女嬰沒有坐兒童安全座椅,而是由媽媽抱在懷中,車禍發生時,這個嬰兒被甩到車後部,受重傷後不治身亡,車禍原因:超載、輪胎充氣不足、嬰兒未使用安全座椅;
第三起:5月12日凌晨4:15,25歲男青年Hina Hamahona在駕車上班途中,撞上路邊屏障身亡。車禍原因:可能是超速、酒精或注意力分散;
第四起:5月18日下午在Whangarei地區,一位53歲女士在路邊步行時被一輛車誤撞身亡。原因:駕車人的鞋被卡在油門和剎車之間,導致錯誤操作;
第五起:上週六晚在但尼丁,一對兄妹在車禍中一同身亡。車禍原因:超速、沒系安全帶、車況有故障。

可以說,這五起重大交通事故應該大部份是可以避免的,如果司機沒有超速駕駛、如果出事的車輛狀態良好,如果司機的注意力沒有分散…,但不幸的是,所有的假設都不成立,事故還是發生了。即使車禍發生的時候,如果車內的人繫著安全帶,也許結果還不會那麼糟糕。

最令人難以接受的是那起12週嬰兒車禍案,事發當時,只能坐五個人的車,坐著六個人,已經超載,所以母親決定把孩子的安全座椅放在後備箱,然後在懷中抱著孩子。車禍發生的那一瞬間,孩子從母親懷中飛出被甩到車的後面,受到重傷,雖然被飛機緊急送往奧克蘭醫院搶救,還是沒有挽救過來這幼小的生命。

而車中的其他五位乘客因為繫著安全帶,只受到輕傷。在被撞毀的車中,警察們從後備箱發現一個沒有使用的兒童安全座椅,靜靜地躺在那裏。

懷卡托地區道路警察經理Freda Grace表示:這起車禍的最大悲劇是,嬰兒的死亡是完全可以避免的。兒童安全座椅完全可以避免兒童受到嚴重傷害,可是(因為超載)車裡沒有地方。

兒童安全組織(Safekids)的Ann Weaver表示,她對孩子的父母違反法律和不遵守兒童道路安全規定非常震驚。「很多證據表明,兒童座椅能夠在車禍中挽救兒童的生命,我只是不明白為甚麼這些家長不保護自己的孩子。」她說,因為許多人認為這些事情不會發生在自己身上,所以導致類似的悲劇一再發生。「法律規定,兒童在年滿7週歲之前,一定要使用適當的安全座椅。」

到目前為止,警方還未決定是否對女嬰的母親進行起訴。

而發生在但尼丁的兄妹雙亡的車禍,更是給年輕的駕駛者敲響了警鐘。據警方透露,Kiriau兄妹二人乘坐的這台車上貼有綠色標籤,意思就是此車有故障,因此沒有通過WOF檢查。按照規定,此車在沒有維修之前不能上路。但是這台車不但上路,而且車速高達180公里/小時,後排座位的三個乘客無一系安全帶。車禍發生時,高速行駛的汽車在拐彎處失去控制,快速旋轉幾圈後撞到路燈和樹上。警方已經決定追究該車司機的法律責任。

高級警官 Alistair Dickie表示,年輕人在上車之前應該想一想他們在幹甚麼,想一想(道路)基本規則是甚麼,在某些情況下,這就是生與死的區別。

今年的道路安全周關注的重點是:專心開車,不要開車的時候打手機或發短信。

道路安全組織Caroline Perry 表示,我們現在生活在一個時刻都需要聯繫的時代,越來越多的人一分鐘都不捨得關閉自己的智能手機。開車打手機和喝酒駕車相似,後果可能非常嚴重。我們希望提醒新西蘭的所有司機嚴守道路安全規則,開車時關閉手機,或將手機放到碰不到的地方,在駕駛時千萬不要分心。

根據交通局數據,在所有造成死亡和重傷的車禍中,因司機不專心造成的約占10%,由此引發的社會成本2012年為3.15億紐幣。
從2010年起,在新西蘭開車使用手機屬於違法行為。可是人們好像對此並不在意,每月仍有大量人次因此而收到罰單。2013年,平均每月竟有超過1,100人次被處罰。《NZ Hearald》記者本月在奧克蘭Hopetoun St立交橋上觀察,在一個小時內發現49名司機開車時使用手機。更有一位司機非常令人「擔心」,他一隻手伸出車窗拿著香煙,另一隻手在打手機。

亡者已去,留給親人的是無限的悲哀,留給人們的是深刻的教訓。希望我們每個人能夠遵守規則,珍惜自己和他人的生命,讓明年的「道路安全周」變成名副其實的安全周。

(責任編輯:易凡)

相關新聞
網絡安全事件延燒 紐政府全方位檢查
紐建築商:提高安全標准將增建房成本
紐汽車協會:福田貨車不夠安全
惠靈頓機場跑道長度不足引發安全質疑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