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鉤:舌尖上的宋朝

人氣 1124
標籤: , ,

【大紀元2014年05月04日訊】「一日三餐」對今人而言,是尋常事,但在唐宋之前,平民多吃不起三餐,所以那時實行的是二餐制,上午下午各一餐。當然宮廷是有三餐乃至四餐的。一日三餐在宋代才普遍起來(但也有部份人家只吃二餐),這只有在農業產量大為提高、食物變得豐富並且有了夜生活之後,才可以實現的。

吃飽之後,人們便會追求吃得精緻。宋人對於飲食是非常講究的。富貴人家,「凡飲食珍味,時新下飯,奇細蔬菜,品件不缺」,甚至「不較其值,惟得享時新耳」。為了嚐到新鮮,不惜金錢。

宋朝的一般城市白領跟今日的小白領一樣,都不習慣在家做飯,而是下館子或叫外賣。「經紀市井之家往往多於店捨,旋買見成飲食,此為快便耳」,因為宋朝城市中的美食店太多了,「處處各有茶坊、酒肆、麵店、果子、油醬、食米、下飯魚肉、鯗臘等鋪」(《夢粱錄》)。有人統計過,《東京夢華錄》共提到一百多家店舖,其中酒樓和各種飲食店佔了半數以上。《清明上河圖》描繪了一百餘棟樓宇房屋,其中可以明確認出是經營餐飲業的店舖有四五十棟,也差不多接近半數。南宋筆記《武林舊事》、《都城紀勝》、《夢粱錄》也收錄了一大堆臨安的飲食店與美食名單。

即便是城市下層人,也能從飲食店找到物美價廉的食品,據《夢粱錄》記載,「更有專賣血髒麵、齋肉菜麵、筍淘麵、素骨頭、麩筍素羹飯,又有賣菜羹,飯店兼賣煎豆腐,煎魚、煎鯗、燒菜、煎茄子,此等店肆乃下等人求之粗飽,往而市之矣」。

臨安的每天早晨,「買賣細色異品菜蔬」的小商販「填塞街市,吟叫百端,如汴京氣象,殊可人意」(《夢粱錄》)。蔬菜是宋人餐桌上的常見食材,學者的考證指出,宋代栽培的蔬菜品種非常豐富,約有四五十種,與今日市場上的蔬菜種類大體差不多。

在北宋汴京與南宋臨安,還出現了專門的素食店,向市民提供各種花樣的素食。如果不是因為蔬菜類食材豐盛,獨立的素食市場是難以形成的。不過,我更感興趣的問題是,在一千年前的宋朝,如果是隆冬時節,天寒地凍,市場上又有沒有蔬菜出售呢?據《東京夢華錄》,汴京每年「立冬前五日,西御園進冬菜。京師地寒,冬月無蔬菜,上至宮禁,下及民間,一時收藏,以充一冬食用。於是車載馬駝,充塞道路」。似乎北方居民只能靠窖藏蔬菜過冬。但是,在冬天的市場上還是可以買到蔬菜的,詩人梅堯臣就寫了一首《聞賣韭黃蓼甲》,說,「百物凍未活,初逢賣菜人。」

原來,這位賣菜人利用糞土熱力與保暖作用,培育出鮮嫩的韭黃、蓼甲:「乃知糞土暖,能發萌芽春。」換成現代的說法,這不正是「反季節栽培」技術嗎?南宋人還運用這一技術,培育出一種叫做「黃芽」的蔬菜品種:「冬至取巨菜,覆以草,即久而去腐葉,以黃白纖瑩者,故名之。」(《夢粱錄》)技術的進步與經濟的發展,讓宋朝人在餐桌上的選擇機會比之前任何時代都要豐富。

宋人還特別注意飲食的衛生,因而,汴京中,「凡百所賣飲食之人,裝鮮淨盤盒器皿,車簷動使奇巧,可愛食味和羹,不敢草略」(《東京夢華錄》)。臨安也是如此,「杭城風俗,凡百貨賣飲食之人,多是裝飾車蓋擔兒,盤盒器皿新潔精巧,以炫耀人耳目,蓋效學汴京氣象,及因高宗南渡後,常宣喚買市,所以不敢苟簡,食味亦不敢草率也」(《夢粱錄》)。

對美食的講究,促使宋代誕生了花樣繁多的美食,《東京夢華錄》「飲食果子」條,《夢粱錄》「分茶酒店」條、「麵食店」條、「葷素從食店」條、《武林舊事》「市食」條,都羅列有一個長長的美食、小吃、點心名單,抄也抄不過來。今日的五星級大飯店,菜譜上的名目也未必有那麼豐富。可以毫不誇張地說,宋朝的開封與杭州,簡直就是「吃貨」的天堂。

我們現在能夠品嚐到的火腿、東坡肉、涮火鍋、油條、刺身等,都是發明或流行於宋代,烹、燒、烤、炒、爆、溜、煮、燉、鹵、蒸、臘、蜜、蔥拔等複雜的烹飪技術,也是在宋朝成熟起來的。

難怪美國漢學家安德森在《中國食物》中說,「中國偉大的烹調法也產生於宋朝。唐朝食物很簡樸,但到宋朝晚期,一種具有地方特色的精緻烹調法已被充分確證。地方鄉紳的興起推動了食物的考究:宮廷御宴奢華如故,但卻不如商人和地方精英的飲食富有創意。」1998年,美國《生活雜誌》曾評選出一千年來影響人類生活最深遠的一百件大事,宋朝的飯館與小吃入選第五十六位。

文章來源:選自「大家」。

相關新聞
朱自清:論吃飯
中國菜系介紹——淮揚菜
城市的瞬間:人聲鼎沸中的祕密——開封2
看《食客》 思新唐人世界廚技大賽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