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舞麒麟重武德傳統 揚功夫文化

為客家武者傳承 大陸已漸式微

人氣 1090
標籤:

【大紀元2015年10月19日訊】(大紀元記者梁珍香港報導)今年初二車公廟,行政會議成員、新民黨立法會議員葉劉淑儀遭麒麟撞飛一事成為熱話,讓舞麒麟這個活動漸受關注,帶動更多年輕人學習舞麒麟。而香港舞麒麟來源於客家文化,目前本地共有約十多個的客家功夫門派,這些門派是在1949年中共建政前,由大陸南下的傳統武師所留。舞麒麟這個傳統習俗,將客家傳統功夫的種子在這裏生根發芽及傳承。

客家傳統節目舞麒麟。(余鋼/大紀元)

客家傳統節目舞麒麟。(余鋼/大紀元)

18日在尖沙咀文化中心廣場,由香港文化節和客家功夫文化研究會首次舉辦大規模推廣香港獨特的客家功夫麒麟文化活動,多個客家門派到場表演,主要是以南拳為主。

活動現場宛如一場小型的武林盛會,共有約10個客家功夫門派師傅出山,展示武術傳統套路,包括東江周家螳螂、朱家螳螂、鐵牛螳螂、江西竹林螳螂、林家教、龍形、白眉、客家洪拳、東江洪拳和遊民派,主要是南拳為主。

去年西貢坑口客家舞麒麟被列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加上今年年初,麒麟撞葉劉一事在網上流傳,令香港人對舞麒麟的認識度增加。

大紀元視頻:舞麒麟重武德 翁靜晶樂見傳統武術弘揚

舞麒麟大陸面臨失傳

中國神傳文化中,麒麟被認為是仁獸,《禮記》中將之與龍、鳳、龜並稱為「四靈」。客家人視麒麟為瑞獸,可以化解煞氣,帶來好運。所以慶祝黃曆新年、婚嫁、祝壽、祠堂開光、新屋入伙、迎賓、太平清醮、神誕等喜慶場合都會舞麒麟。

元朗橫台山村長鄧觀華,是白眉派、螳螂拳的功夫傳人。(余鋼/大紀元)

68歲的元朗橫台山村長鄧觀華,是白眉派、螳螂拳的功夫傳人,20多歲起師從鍾水、張耀忠學習武功。舞麒麟亦是師父所授。他表示從周代就有舞麒麟的習俗,流傳到現在。「從孔夫子的時候就已經有這個文化了。麒麟屬於門面的東西,通常喜慶事,過新年,舞麒麟,寓意國泰民安,風調雨順。每逢麒麟所到的地方,喜氣洋洋,是好東西啊!」

舞麒麟從大陸傳來香港,在香港新界一帶得以保存、流傳,不過大陸經過文化大革命之後,不少傳統功夫門派式微,舞麒麟亦面臨失傳。鄧觀華表示,大陸將有關活動喚作「麒麟舞」,而非「舞麒麟」,名字之差,已看出兩者不同。

「我們是傳統式,他們不是玩傳統式。我們學舞麒麟,是要師父一路一路傳下來的,要有功夫底,要先學馬步。學完馬步學跳紮,學舞,學手怎樣動,之後要有鑼鼓來配合。」而且舞麒麟非常講究禮儀,「麒麟是文的,講規矩,樣樣都要學禮,全部要按規矩,古時的規矩一路流傳下來,就要跟師傅教的一套來做。但大陸是新派的,純粹表演而已。可能他們經過文革後,很多老人家記得不清楚以前怎麼玩。」

大旗嶺村聯福堂習白眉派的黃柏仁師傅,表演白眉派的虎拳。(余鋼/大紀元)

麒麟文化反映客家習俗

當天的功夫交流中,獲得舞麒麟最佳觀賞價值獎的大旗嶺村聯福堂習白眉派的黃柏仁表示,其師公、廣東深圳龍崗李世強是40年代從大陸移居南下,在客家村傳授他們功夫。故他屬於白眉派第七代傳人。

他表示,客家舞麒麟保留傳統的客家文化,最傳統的套路包括「遊花園」。根據資料,遊花園描述的是麒麟睡醒、洗臉、抹身、繼而覓食,飽餐一頓後用舌頭清潔自己的四肢,看起來饒富情趣。黃柏仁表示,一組麒麟隊12人,當中最難的就是舞麒麟頭,「要有功夫底,要挨得苦。」

黃柏仁說,客家人自小就玩麒麟,小孩子沒有其它玩具,舞麒麟可強身健體,故代代相傳,逢年過節都要舞麒麟,「即使出國也要帶麒麟出去。」

承傳武師冀發揚傳統

另外,他亦談到傳統武術當中,十分強調「武德」。「學武首先要尊師重道」。而鄧觀華則說,師父經常教導他們要重武德,時常訓勉後輩不可恃強淩弱「尊祖尊師尊武道,學仁學義學功夫,練得功夫能守已,英雄半點不欺人。」

鄧師傅強調,最大的心願就是傳承傳統武術,「如果沒有了,後人學不到他的東西了,他這條脈斷了。你都希望能傳承下去,讓它能發揚光大。」

多個新界村落均派出團隊舞麒麟,包括元朗大旗嶺村、祟正新村、元朗橫台山梁屋村、沙頭角上禾坑村、大埔林村鄉、西貢馬遊塘村、元朗橫台山永寧里、西貢南山村、上水古洞義和堂及元朗橫台山羅屋村。最後由元朗大旗嶺村聯福堂奪得最佳觀賞價值獎。

現場還設有展板介紹客家的傳統文化、功夫的傳承、麒麟歷史、紮製方法的演變等等。更有師傅現場示範麒麟紮作及展示不同年代麒麟於用料、外觀上的演變,吸引不少遊客、市民,尤其是年輕人的關注。當天有大學生前來採訪,準備以客家文化作專題研究。

已故武打明星劉家良遺孀翁靜晶亦有出席活動,並談到武德的重要。(余鋼/大紀元)

翁靜晶:樂見傳統武術得發揚

最近因為揭露定慧寺醜聞而成為風頭人物的翁靜晶,昨日也來出席舞麒麟活動。她表示,不願意喧賓奪主,故不願多談定慧寺事件。因客家功夫唯香港獨有,所以專程來取經。她認識舞麒麟是經由先夫、已故武打明星及導演劉家良介紹,加上年初葉劉被麒麟一撞後,舞麒麟的風頭一時無兩。

「當時我(看新聞時)就覺得,哇,麒麟好犀利,好勁! 我知道舞麒麟和舞龍、舞獅有很大區別,我今天也是特意來學習。麒麟我覺得是一個祥獸、瑞獸,因為牠很仁慈,因為草有生命,牠都不踩,而且也是吃素的。」

今次首次有多種客家功夫門派聚首一堂,曾拍過武打戲的翁靜晶表示大開眼界,又說原來古時客家人練拳的功法,大多與農村及日常生活相關。「以前我們打武功好花俏,好多招數,你今天見到他們是平平實實。因為這些客家人來到香港,都是農民,他們的功夫是很講實力而不是很多花俏。我跟劉師傅這麼多年也沒聽他講過。今天真真正正第一次大開眼界。」

組辦單位之一的香港文化節統籌、船王之子趙式慶亦是武術迷,今次將客家傳統武術推廣到社區,翁靜晶對此深表認同。她強調,學習傳統武術首重武德,「如果你缺德的話,就算你甚麼方面成功的話,你都是不好,不能利益群眾。武術重要,武德更重要。今天你見到所有的師傅,真是忠於武功,真是想將中國功夫承傳去全世界。他們心意不是為了自己,他們是為了大局,所以我尊重他們。」

她還透露,劉家良有祖傳的三節鞭,講明要傳給劉家洪拳傳人,但可惜至今為止,她的兩個女兒武功還未達到這個水準。

客家傳統節目舞麒麟。(余鋼/大紀元)

客家傳統節目舞麒麟。(余鋼/大紀元)

麒麟被視作祥瑞之兆古今亦然

無論古代抑或今天,麒麟均被視為祥瑞的代表。亦有古籍稱之為「仁獸」。

據《藝文類聚》卷九十八引《說苑》︰「麒麟麇身牛尾,圜頭一角,含信懷義,音中律呂,步中規矩,擇土而踐,彬彬然,動則有容儀。」大意是說,麒麟內懷仁義,鳴聲合乎音律,行走合法度,不踐踏花草,彬彬有禮,行動有威儀。《說文》上載︰「麟,牝麒也。」段註:「狀如麇,一角,戴肉,設武備而不為害,所以為仁也。」因為麒麟性情仁厚、溫和,中規中矩,不傷人畜,不踐踏花草,故稱為「仁獸」。

「仁」是孔子提倡為人處世的標準,其提倡的仁義與中庸之道,與內在仁厚猶如彬彬君子的麒麟形象相輔相成,充份體現了「天人合一」的蘊涵。

在《詩經》中另有記載「麟之趾,振振公子。」東漢鄭玄為此詩所提的「箋」中解釋:「喻今公子亦信厚,與禮相應,有似於麟。」詩中以「麟趾」來讚頌周文王子孫繁昌、知書達理。

古代麒麟的出現被視為皇帝行德政、太平盛世降臨的瑞應佳兆。據《漢書‧武帝紀》上載,漢武帝因獲白麟、見天馬,為此將黃金貨幣改鑄為「麟趾金」與「馬蹄金」,用以彰顯祥瑞。

同時,民間亦將麒麟視為吉祥如意的象徵。傳說孔子為麒麟所送,古人認為麒麟可以送子、佑子,為家族帶來興旺,故有「麒麟送子」之說。而稱讚聰穎異常的小孩,則為「麒麟兒」、「麟兒」,此風俗盛行於兩晉及南北朝。

另在江南一帶,過年時人們會抬著用竹骨紙紮的麒麟,隨著鑼鼓伴奏,依次輪流至各家門前演唱,稱為「麒麟唱」。而台灣北部有鄉鎮也流行一種類似舞龍舞獅的民俗遊藝,叫「麒麟陣」。於廟會節慶活動時表演,演出時用一對大型麒麟,搭以一老醜和老旦,並有一對大頭娃娃,都是由男人裝扮,然後在廣場上配合鑼鼓的節奏相互戲弄、追逐,生動有趣。◇#

責任編輯:李薇

相關新聞
感受濃濃客家味 踩街舞麒麟
張晉欲舉女兒練「麒麟臂」 蔡少芬湊熱鬧
七彩麒麟魚  台海生館成功繁殖
海生館成功繁殖七彩麒麟魚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