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學良:中國軟實力為什麼硬不起來?

人氣 21
標籤:

【大紀元2015年02月16日訊】1、依筆者的觀察,中國的精英階層對軟實力最容易犯的誤解,來自於他們自身的工作經驗。一言以蔽之,他們基本上把發展和投射軟實力完全等同於「怎麼做宣傳工作」。這是中國的精英階層對軟實力在基本理解方面出現種種誤差的根源。

2、美國的話語主導權建立在國內公開辯論的肥厚土壤裡,我們很難聽到統一的美國聲音。如果美國至始至終只有一種聲音,它就不可能擁有今天的國際範圍內的話語主導力。在任何觀念上「從不缺席」是美國能夠獲得國際話語主導權的根本原因。

3、美國人喜歡辯論,並不是「天生的」,而是制度培養教育成的,優秀的小學、中學和大學一定會訓練學生如何公開辯論。如果在本國國內沒有充分的辯論空間,沒有代代相傳的技巧訓練和心態準備,又怎麼可能跨出國門就能在國際舞臺上與其他國家的人論戰?

4、如果媒體機構在產權上統統都是被一個財團所有,或者組織上被一個中心所管控,就不可避免地落到晦暗的謊言深淵。美國也有造謠惑眾的媒體機構,但美國的傳媒是相互激烈競爭的,絕對不可能形成一言堂、一手遮天,因此相對而言,美國形形色色的媒體機構作為一個整體,能夠維持相當不錯的公信力,在國際上聲勢浩大。

5、一個國家長期發出單一的聲音,只能使該國在國際上展現一種面孔和單一的形象,這個形象也因此變得貧乏脆弱、易受傷害,而多元化的聲音則使一個國家具有更加多面的立體形象。多元化是美國整體形象不會「全軍覆沒」的關鍵。

6、中國官方海外傳媒並不能滲透所在國絕大多數的精英階層,更遑論千千萬萬的普通民眾群體。這恰恰與中國國內對海外媒體的接受程度成反比:中國的各界精英人士,只要有機會,都抱著極大的興趣,閱讀或收看外部世界媒體的出版物和節目。

7、各國的非政府組織和國際公民社會是中國外交所遇到的最大的挑戰之一。政府不再是國際舞臺上的唯一玩家。遺憾的是,中國政府對這一國際趨勢極不敏感,導致中國政府官員面對國際上得突發事件,常常束手無策,非常尷尬。問題的深層根源在於我還沒有看到中國政府有允許國內的NGO以法律保障的足夠空間來發展,並讓它們成長後參與國際社會關心的種種事務之對話和博弈。

8、有個美國駐日本記者問我怎麼看中俄關係現在搞得這麼好?據我觀察,可能是萬一和日本發生衝突,中國海上運油路線會受到嚴重威脅。在這種情況下,中國必須依賴陸地上的能源進入中國,最重要、最直接、運輸成本相對較低的一是來自俄羅斯,一是來自中亞。如果和日本發生嚴重的武裝衝突,甚至把美國捲進來,中國有沒有非常可靠的武器來源?又是要靠俄羅斯。從這個角度講,中國現在已在為最壞的東亞局勢做準備。

9、入主白宮的美國政治首腦及其幕僚,不論屬於哪個政黨,都不會在與北京的交往中放棄「民主、自由、法治、人權」這一無形而有力的軟實力武庫。中國政府要想在與美國為首的發達國家群的互動過程中受到更公平的對待,減少對中國國家利益之不必要的挫傷,就應該在國際政治中高居民主化旗幟的同時,在國內政治生活中作出更明顯可見的民主化改進。

10、軟實力不是靠講狠話,最根本的是要自己的事情做好。而這個事情做好,首先對自己的公民要做好。只有對自己的公民把這個事情做好了,到國外以後,自然而然的很多做法一定會被國際的人所認可、所支持。

(選自香港科技大學教授丁學良著《中國的軟實力和周邊國家》)

責任編輯:南風

相關新聞
中國軟實力影響東南亞 學者之論
中國的軟實力:事實還是虛設
【邢天行】:航母遼寧艦女兵展示了哪些中國機密
中共外交圍堵  台學者:文創是強悍籌碼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