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孩子一起成為「名牌」

從港島「野小子」到加國幼教專員 

文:伍詠慈 攝影:白雪 / 大紀元

圖:蘿珊妮(Roseanne Law)參加各種活動。(圖片由蘿珊妮提供)

font print 人氣: 535
【字號】    
   標籤: tags: , , , ,

【大紀元2016年12月10日訊】心境能夠改變環境。轉變看世界的角度、換個正面的視角來看世界,不僅能讓自己的心態由悲觀轉向積極樂觀,令人生道路峰迴路轉、獲得領略成功美景的機會,更能夠改變世界……

蘿珊妮(Roseanne Law),這位昔日港島的「野小子」、移民後歸零從陪讀媽媽做起的加國幼教專員,用自己的故事與移民家長們共勉:告訴孩子們應怎樣去看世界;告訴他們往往眼睛看不到的東西是最寶貴的,例如品行、良好的思想和言行舉止、愛、友情;幫助孩子們獲得他們期待的成功感;與孩子們一起成為「名牌」!

價值觀轉變:「野小子」成幼教專才

來自東方明珠香港的蘿珊妮(Roseanne Law)1996年移民加拿大,2006年進入由加西卑詩省兒童廳資助的託兒護理資源及轉介中心(Child Care Resource & Referral Centre,簡稱CCRR),擔任外展協調員(Outreach Coordinator)。她早年畢業於香港的專上學院幼教專業,曾在香港社會福利處外展部門擔任社工。

蘿珊妮生長在香港,家有6兄弟姊妹,父母終日為這個大家庭的生計而忙碌,無法抽出更多時間和精力來管束與教育6名子女。蘿珊妮自小就像一個「野小子」般滿山跑,內心常常感到被人忽略,自我價值感較低,曾自認為不公平,導致心理不平衡。

但後來她從一些貧窮的非洲孩子身上發現了一件有趣的事情,而這件事竟帶給她終身的啟迪:在一個電視節目中,她看到一些非洲孩子沒有鞋子穿,又生活在到處是蒼蠅的環境裡,就覺得他們很可憐。這時她見到電視畫面中有義工買來鞋子拿去送給孩子們穿,希望令到他們開心。但讓蘿珊妮感到意外的是,孩子們向義工道謝後卻將送來的鞋子收起來,仍然光著腳滿山跑,而且玩得非常開心!

這件事令她恍然大悟:這些孩子們雖然沒穿鞋,但其實並非不開心,反而是她自己的人生態度有問題——原來,一個人是否開心未必取決於擁有財富與親情關愛的多少,而很主要取決於其價值觀與生活態度是否正面!

正面看世界:因發現美麗而快樂

這件事不僅啟發蘿珊妮重新審視、思考並調整了自己的人生觀與生活態度,使她由消極負面轉向積極正面,從此心情晴朗起來,亦讓她此後遇事都能夠從事物的正反兩個方面去看問題,能夠超脫於自我局限、去換位思考、站在他人的角度去體諒人,並且會從正面去看一個人的優點。而她的這種轉變,令她在此後的人生旅途中無論處身風霜雪雨都能夠看到人生的美景。

移民之前在香港做社工期間,蘿珊妮曾處理過一個「困難檔案」:有一名接受幫助的老人家不知何故竟時常「教訓」上門去幫助他的社工,有些社工甚至被他「教訓」長達足足2個小時,因此給人留下性情「古怪」的印象。

蘿珊妮與老人家接觸並了解到其背景後,才發現其實這位老人家待人處世很直接、不兜圈子,只不過因為孤獨,非常需要有人聆聽其「吐苦水」,所以當老人家一旦發現上門相助的社工不夠用心去傾聽,就會發脾氣。於是,蘿珊妮每次都提醒自己耐心地去傾聽。經過一段時間的接觸,她與老人家建立起互信關係。

能夠設身處地站在他人的立場去看問題,令蘿珊妮有機會走進孩子們的內心世界、解讀孩子們的心語。在平素的幼教工作和實際生活中,她奉行一句經典名言:Walk a mile in her/his shoes(穿上他人的鞋子走一英里路)——以諒解的處世態度,去深入了解孩子行為背後的原因。

走進孩子內心:解開移民親子疏離心結

移民加拿大後,蘿珊妮發現一些移民出現家庭問題、以及親子關係問題:雖然本土良好的教育體系是不少新移民家長決定移民的一個重要原因,家長們無非都希望能夠給子女一個好的未來,不過卻忽略了夫妻關係,沒有考慮到子女的感受,甚至可能根本不了解子女的需求。

其實孩子的需求並不高,他們需要的只不過是完整的家庭、完整的父愛母愛、以及成功感。而從教育角度來講,家人的愛對孩子成長的影響的確非常重要,孩子要開心,情緒好,才能搞好學習;但對於一些不得不分居的移民夫妻來講,孩子的這種正常訴求卻可能會成為一種遺憾。

事實上,不少家長來到移民地後因語言障礙難以融入,如果在這種情況下家長們(通常是陪讀媽媽或陪讀爸爸)又因為夫妻分居的話,就難免會遇到更多困難,就可能會令情緒不好,又因此導致親子關係疏離。現實中,一些非常富有的華裔移民供給子女靚車靚樓,但卻與子女們的親子關係疏離,有些做子女的竟連幫助有英語交流障礙的家長打個電話到物業管理處都不願意。

蘿珊妮建議新移民在本土不必急於找工作賺錢,不妨多把握各種機會去學習,或走出家門做義工,了解當地社會結構及環境,亦建議面臨情緒困擾的陪讀媽媽或爸爸們適時教導孩子「認同感受」,例如告訴孩子「媽媽今天頭痛、不舒服,不是給你臉色看。」當家長遭遇移民瓶頸時,「不宜將責任推給孩子,說『為孩子的教育而移民』,其實不少家長自己都想轉換一下工作和環境才決定移民的。」

歷經移民艱辛:曾經歸零做陪讀媽媽

跟不少新移民一樣,蘿珊妮到加拿大的初期也經歷過非常艱辛的移民生活——原來的一切資歷都不獲承認,無法從事原有職業,曾經白天到超市推銷食品、讓顧客試吃各種食物,晚上又到社區中心幫人照顧孩子。

由於原來的一切資歷都不獲承認,蘿珊妮後來決定在本地重讀幼教課程、取得本土學歷及認證。她曾經每天要開車來回數小時去上家庭託兒班課程,又花了兩年時間重讀了ECE(Early Childhood Education)課程。課餘還到她現在就職的CCRR做義工,給機會讓CCRR了解自己。

當時正值孩子處在青少年「叛逆期」年齡,而丈夫尚未在本土安定下來,仍在加國與香港兩邊跑、做「空中飛人」,那段生活經歷令蘿珊妮深深感嘆移民的艱辛。「移民往往是表面風光,其實很難!」

家庭託兒班畢業後,蘿珊妮終於回到了自己的幼教本行。她發現自己的英式英語與本地的美式英語有差距,導致聽力跟不上,於是就有意識地多看本土電視新聞與卡通片,因為新聞報導中較少用俚語,而卡通片通常配有字幕、並且是發音準確的美式口音,對自己的聽力與口語都有很大幫助。經歷過移民初期艱辛階段的蘿珊妮深有體會:想要儘快融入,須要突破的瓶頸除了語言關,是否了解當地文化及遵守當地社會秩序亦很關鍵。

投身加國幼教:助人學習教育辦事業

在最困難的時期蘿珊妮也曾想放棄、考慮過回流。那時,是妹夫一番鼓勵的話令她堅持了下來,幫了她半生,「否則沒有今天」。時至今日,妹夫早已經不記得自己當年對蘿珊妮講過什麼,但蘿珊妮告訴妹夫:「你是我的恩人!」

走過適應期、成功融入加國的蘿珊妮心存對社會的感激,希望有機會能夠幫助其他移民融入本土。她在日常工作中加開了教導家庭託兒課程。她的學生在讀完家庭託兒班後,覺得非常實用, 也介紹親友去學。其實親友,例如:丈夫的母親(婆婆)也來捧場,婆婆其實倒未必打算開辦家庭託兒班,不過老人非常有愛心和耐心,希望將學到的教育方法運用到眾孫輩身上。

由於加國對教育質量要求高,加之近年欲從事幼教行業的移民持續增多,因此讀ECE課程並不容易取得畢業,通常30個人的一個班,到最後只有10位能夠畢業,因為該課程不僅功課多,而且要求需要將紙張、瓶類等廢物利用「改造」成玩具、手工藝作品等,需要傾注大量時間與精力,加之ECE要求從業人員每5年續一次牌(執照),並且每年需參加合共40小時的在職培訓,而收入又不高、可稱為「良心工作」,自主創業開業成功的最終也只有1/3(需有辦學特色才能成功),尤其創業初期甚至可能完全無盈利。

儘管「前景黯淡」,不過蘿珊妮仍然遇到一些對幼教非常有志趣、並希望將所學用於親生兒女的媽媽們。3年前,她認識了一位對教育子女非常用心的菲律賓裔家庭主婦,這位主婦育有4名子女,最小的孩子患有自閉症,因此希望有機會學習幼教課程,懂得用優良的教育方法來教導兒女,但苦於一時找不到門路。認識蘿珊妮之後,這位媽媽去讀了ECE,不僅將所學傾注在兒女身上,而且還申請開辦了託兒班,擁有了自己的事業。為此,她非常感激蘿珊妮,這幾年來每年都不忘送聖誕卡給蘿珊妮。

推北美教育理念:教授中文託兒證書班

2006年,蘿珊妮進入託兒護理資源及轉介中心(CCRR)工作。CCRR的主要職能包括負責託兒資源和幫助居民申請託兒資助金、為家長提供可負擔優質託兒服務,同時介紹如何開展家庭託兒班、提高託兒水準,以及協辨工作坊;此外,又在大溫地區列治文為該市的幼兒工作者舉辦中文(國語)家庭託兒證書班,由蘿珊妮擔任講員,教授照顧幼兒的方法、健康、安全(含急救證書)、課程設計、管教行為以及如何運營生意(包括如何租賃場地、簽合同等)。除了擔任證書班講員,蘿珊妮還以國粵英三種語言舉辦座,並作為義務講解員介紹如何開展家庭託兒班,以及孩子的情感需求、孩子對於求知慾與學習機會及成功感的價值需求。

移民20年的本地經驗令蘿珊妮感觸最深的是:加拿大文化非常包容,十分尊重和體諒他人,講究保持人與人之間的空間距離(包括思想空間與發展空間)。例如,對待「需要額外支持的兒童」(children who require extra support,在稱呼上就已經不同、不叫作殘障人士),不另設殘障兒童院,而是讓這些孩子與其他孩子在同一教室裡上課,例如25人的班級可增設兩名ECE畢業的助理教師、幫助兩名需要額外支持的兒童,這種教育氛圍可達到使整體社會不歧視殘障人士、而殘障人士能夠培養自尊並融入正常社會的雙贏結果。

蘿珊妮指出,與亞洲教育偏重珠算、心算等「智能」、「學術」為重點的訴求有所不同,加拿大教育較為側重於培養孩子心靈的成長,重視人全面發展需要,例如會告訴孩子和青少年:往往眼睛看不到的東西是最寶貴的,例如品行、良好的思想和言行舉止、愛、友情等;會教導孩子將自己成就為「名牌」,而不依靠物質,亦會鼓勵青少年鍛練獨立生活能力與社會能力;會告訴憤世嫉俗、覺得世界不公的青少年「世界無公平,關鍵是自己怎樣看世界。」

她介紹,在教育方式上加國教育主張讓孩子從遊戲中學習(Play-Based Education),借參觀,玩具,或玩水、沙、麵粉團等,讓家長與孩子一起玩,增進親子關係,並於樂趣中讓孩子學習社交和待人處事,控制情緒。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重視父母的陪伴,主張家長了解孩子的朋友、以及孩子與朋友間的情感關係與情感發展,避免因親子關係疏離及產生連帶問題(否則需要花費很多功夫補救)。◇

責任編輯:鄧林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9月22日,溫哥華東區肯辛頓社區中心(Kensington Community Centre)幼兒園的一名3歲男童,被發現獨自在溫哥華Knight 街頭遊蕩,並試圖穿過交通繁忙的Knight 街夾東33街藉口,所幸被一名途經的巴士司機發現並看護, 沒有發生意外。同日,還有一名兒童走出了該幼兒園,隨後獨自返回。隨後當局下令關閉該幼兒園,派專人調查。
  • 前言:從老師擔心不能按時畢業,到考入UBC、並贏得學術勳章,中間只有短短的三年。三年時間便破繭化蝶的華裔少女,再一次用自己的成功,論證了中國人的聰明和勤奮。少女劉洋用行動證明了,困難和挑戰都能被戰勝。她行,你也行。
  • (大紀元記者陳怡然溫哥華綜合報導)蓋因啟蒙教育往往影響一個人的一生,家長們無不重視幼兒教育,且大多上班族都會把孩子送讀幼兒園。然而,最近的調查發現無照幼兒園氾濫,隱患遍存,當局監管不力。華裔幼兒園業主則普遍認為,更重要的是家長一定要選好老師。
  • 「活了這麼大歲數才知道,原來人可以這樣健康的生活。」今年44歲的林雪滿面笑容,情不自禁的述說心中的喜悅, 「我有生以來終於嚐到睡的香香甜甜是甚麼滋味,有生以來嚐到沒有焦慮、沒有憂愁的滋味,有生以來嚐到沒有病、身體健康的滋味。我就像大海中的一葉孤舟終於在陸地上腳踏實地的生活了。」
  • 受中共肺炎(武漢肺炎)疫情影響,很多人都覺得今年諸事不順,讓人心情不佳,所幸人們可以藉由網路互相安慰,即便是陌生人的鼓勵也有幫助。在英國就有一名男子最近發推文說心情不好,沒想到收到網民超過10萬則的留言替他打氣,讓他寬慰不少。
  • 英國一名5歲女童在愛貓於今年稍早過世後傷心不已。她最近寫信給身在天堂的小貓,想看看牠會不會孤單,居然收到回信。在獲悉小貓過得很好之後,這名女童展開了笑顏。
  • 智利一名匿名男子經常打扮成蝙蝠俠的樣子,四處分送食物救濟無家可歸的街友。在當前中共肺炎(武漢肺炎)肆虐、對經濟與生活造成衝擊之際,該名男子的善行顯得更加可貴。
  • 英國一名男子上個月對一名心臟病發作的警察進行急救,救了他一命。或許是善有善報,該名男子本月就中了100萬英鎊(122萬美元)的樂透大獎。
  • 美國康乃迪克州一名女童在心愛的小狗過世後傷心不已。她因為想念小狗而寫信給在天堂的牠,沒想到收到回信。這讓她高興得露出久違的笑容,也讓她知道,牠永遠會留存在她的心裡。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