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故事

西施浣紗記(12)吳宮遊宴玩樂

清朝赫達資所繪西施(局部),現藏台北故宮博物院。(公有領域)

雙美助越

范蠡在苧蘿山下遇到西施,約定翌日準備車馬前去迎接。

次日清晨,果然駛來兩輛香車,把西施、鄭旦接到越宮。勾踐命人將西施、鄭旦盛裝修飾,以羅觳為衣,乘重幃之車,使她們居住在別館。

國中百姓仰慕美人之名,爭相觀看,道路為之壅塞,車轂不能前行。范蠡傳令:「美人到達別館,若想觀看美人者,只須繳納金錢一枚,不要在這裡擁擠閉路。」 眾人一聽,自動讓開一條路,車輛方能前進。

到了館中,范蠡果然設櫃收錢,頃刻之間,金錢盈櫃,二位美人登上朱樓憑欄而立。那些百姓如同望見月宮仙子一般,口耳交讚,一時不免聲震天地。

二人居住在別館三日,所得金錢無算,最後全部交給府庫,以充國用。三日之後,勾踐親送美人於土城,使禮樂伎師教她們禮儀歌舞,學習容狀步儀。如此練了三年之久,盡得技態善美。於是飾以珠幌,坐以寶車,派相國范蠡前往吳國進獻。

范蠡渡江至吳,適值吳王夫差親征齊國大獲全勝,班師回來。范蠡入見,拜稽叩首說道:「東海賤臣勾踐感大王之恩,不能親率妻妾服侍左右。如今遍搜境內,得到兩位善歌舞的美人獻給大王,以供灑掃之役。」

夫差看到她們,以為仙子下降,竟魂魄俱醉。當時相國伍子胥在旁,進諫道:「臣聞五音能使人耳聾,五色能使人目眩,因此夏桀亡於妹喜之色,紂則亡於妲己之惑;幽王死於褒姒,獻公敗於驪姬。自古以來,喪身亡國者無不都是因紅顏禍水所招致。今日,越王進獻美人,正是為了使大王沉湎酒色,荒怠朝政,自取滅亡。還望大王不要接受這些亡國之物。」

夫差說道:「愛美之心,人皆有之。勾踐得此美人不敢自用,進於寡人,這是他盡忠於吳國的明證,相國為何懷疑他的好意?況且夏桀、紂王、幽王皆是亡國之主,怎麼拿寡人和他們相比呢?相國身為人臣,應該如何愛戴國主,可你竟在朝堂之上屢屢當面羞辱寡人,這難道就是人臣之禮嗎?今日,寡人偏要接受這兩位美人,命你看看寡人是否至於亡國。」

伍子胥聽到此言,知道夫差心志已惑,再諫也無用,不禁長歎一聲,含忿而出。

夫差接受了兩個美人,遂命伯嚭好生款待范蠡,明日送他回國。

西施受寵

吳王夫差接受越國的進獻,對西施、鄭旦寵愛有加。尤其,西施善歌善舞,居於姑蘇台上,擅專椒房之寵,出入的儀制也不亞於吳宮后妃。鄭旦居於後宮,不到一年便病逝了。夫差悲痛,把她葬在黃茅山上,為她立祠祭祀。

由於鄭旦早亡,吳王更加寵愛西施,惟恐她嬌艷如花,不禁風露,如那鄭旦一般早夭。於是命王孫雄特建館娃宮於靈巖山,銅溝玉檻,飾以珠玉,鑲以七寶,作為西施的遊息之所。然而西施常不能稱心,常說心痛,每發病時,痛苦地捧心蹙額。

夫差見狀,覺得西施病態更像帶露的嬌花,濺水的芙蕖,美艷無比。所以西施心痛一次,夫差的寵愛就加深一層。以致鄰院的妃嬪,看到西施心痛蹙額博得吳王寵幸,於是紛紛效仿心痛之狀,蹙額之容,吳宮後院人人皆是心痛之貌。

哪知吳王回宮見了她們的形態,反覺醜陋,說道:「西施心痛,顰眉蹙額,是自然地令人可憐之態,你們效顰,卻不能得其美態的萬分之一,寡人看到你們甚是醜陋。」眾嬪妃聽吳王一說,人人自愧,默默而退。這就是「東施效顰」的由來。

吳王常在西施的館娃宮中遊宴棲息。由於西施舉動風流,行步之際衣袂飛揚,和仙子迥然無疑。於是為她建築了一廊,挖空地底,廊底全部用大甕鋪平,上面蓋上厚厚的木板,再雕鏤花紋,吳王命西施、旋波、移光等諸位宮妃聯步其上,步履錚錚有聲。

夫差非常喜歡聽著木屐之聲,以為快樂,此廊稱為「響屧廊」。據說,今日的靈巖寺圓照塔前有一小斜的走廊,就是當時的遺址。後人為這「響屧廊」作詩說道:

「廊環空留響屧名,為因西女繞廊行。

可憐伍相終屍諫,誰記當時曳履聲。」

山上有一座玩花池,夫差每逢春日,就與西施攜手玩花於池旁。又有一座玩月池,若逢秋宵,必和西施併肩玩月,徘徊其邊。

西施梳妝從不用鏡奩,吳王為她鑿了一眼深井,泉水清澈碧綠,西施照水而妝。夫差立在她身旁,親自為她理髮簪花,日後此井名為「吳王井」。

西施最喜歡鳴琴,吳王就在靈巖山巔建築琴台以供她彈琴。西施彈琴之時,必會焚燒妙香。夫差任情取樂,覺得事事如意,百般趁心。他嚐說:「寡人得西施,如魚得水,此生願終老於溫柔之鄉。」(待續)@*

責任編輯:蘇筱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