陸調控樓市新規砍斷剛需 炒房者稱末日將臨

人氣 12673

【大紀元2016年04月01日訊】(大紀元記者劉毅報導)面對大陸不斷上漲的樓市,北京、上海、深圳以及一些二線城市近來推出了控制樓市上漲的新規定。近日有大陸財經人士對此撰文表示,大家都忽略了一條非常重要的調控政策,而這條政策把所有的剛性需求都擋在了門外,炒房者或因無人接盤,噩夢將要來臨。

近來,中國大陸一線城市北京、上海、深圳樓價漲勢驚人。中國指數研究院發佈的3月份中國百城樓價指數顯示,樓價同比及環比升幅均擴大,而且從一線城市向二線城市和三線城市蔓延。

報告顯示,全國受監察的100個城市3月份新建住宅平均價格為每平方米1,1303元(人民幣,下同),環比上漲1.90%,漲幅較上月擴大1.3個百分點,漲幅居前十位的城市依次是:東莞、惠州、蘇州、昆山、上海、中山、合肥、深圳、保定、南京。東莞升幅達6.72%、惠州6.05%,高於一線城市。

住宅價格同比上漲的城市個數為43個,較2月增加3個。其中,深圳上漲57.16%,居首位,漲幅較2月擴大4.61個百分點;東莞、惠州、保定、上海漲幅在20%-25%之間;蘇州、珠海等9個城市漲幅在10%-20%之間;贛州、廈門等8個城市漲幅在5%-10%之間;柳州、汕頭等21個城市漲幅在5%以內。

中國指數研究院的報告分析認為,3月百城價格指數環比、同比漲幅均明顯擴大。具體城市來看,深圳、上海、蘇州等熱點城市房價漲幅較大,其周邊東莞、惠州、昆山等城市在輻射帶動下也有較大漲幅。

令人感到擔憂的是在這波樓價上漲中很多買房者連首付都是貸款付的,樓市槓桿被放大。

有數據顯示,今年前2個月深圳、北京、上海二手住宅同比漲幅分別是:52%、25.7%、17.4%,均超過紐約在次貸危機爆發前的最大一年房價漲幅(15.4%),深圳已接近東京在90年代房價暴跌前的最大一年漲幅(86%)。

面對在槓桿刺激下不斷上漲的樓市,深圳、上海等城市出台了很多限購措施,希望能夠控制住房價上漲。

3月31日,有大陸經濟界人士在搜狐公眾平台撰寫《北上深已無剛需?》一文。該文分析了各大城市推出的限購樓市政策。

文章認為,在這次的樓市調控中,大家關注的更多的都是首付比例提高,以及甚麼限購政策,這些確實有用,能抑制成交量。但有一條大家可能忽略了,這條一出,基本上把剛需全部擋在了銀行貸款之外。

深圳經濟特區金融學會於3月23日下發了《關於加強個人住房貸款風險控制措施的決議》,其中第五條規定,加強購房人償債能力審查(嚴格落實借款人償還住房貸款的月支出不得高於其月收入50%的要求)。這就是要求月供收入比不能高於0.5,反過來收入月供比不能低於2。

收入比月供不小於2,即要求貸款購房者的收入至少比月供多出一倍。以深圳一套70平米的二手房子計算,1月份的二手房均價已經超過了5萬元,一套70平米的房子,大概平均下來要350萬元,即便你有首付,如果貸款20年,你不但要準備100萬的首付,每月支付還款加利息就要16,000元,如果按照不低於50%的月供收入比的要求,你至少收入得有32,000元。

而2015年深圳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44,633.30元,每月只有3719元。平均月收入的意思就是說,有一大半的人都達不到這個收入。

有媒體算了個數,北京、上海、深圳本地的剛需幾乎已經不可能貸到款了。月供算下來比收入還高,這個金融風險根本無法解釋,唯一合理的情況就是,根本就不是本地人在買,而是全國的有錢人在推高房價,所以進一步判斷,全國的有錢人裡面根本沒甚麼剛需,一個限購可能就把他們全部擋在門外。

上述文章表示,如果真的像文件要求的那樣嚴查月供收入比,嚴查婚姻狀況,那麼恐怕一線城市的房價將停止上漲,成交會迅速萎縮。直到房產稅出台的前一年(可能就是明年或者後年),恐慌性拋售才會出現。一線城市將比二三線城市的房價跌的更狠。

目前,大陸二三線城市的樓市並不像傳說的那樣很好。

《第一財經日報》在近日發表的《溫州老王 13年 炒樓記》中提到,溫州炒了13年房子的老王透露,自己去年趁樓市開始升溫的時候買的幾套房子到現在才出手了一套,還是好學區的房子,除去費用,算下來沒賺甚麼錢。另外幾套還在手裡壓著呢。來看房的人很少,即使有人來看房子,出的價錢很低,有的甚至低於老王的收購價格。

更讓老王沮喪的是,他的一級合夥成員從原先十幾人,減少至現在的3個人,「因為炒房賺不到錢,他們都轉去做別的事情了」。

13年來的炒房浮沉和巨大經濟損失,讓老王明白,房價已失去大漲的土壤環境:「主要是房源庫存量大,傳統企業生存艱難,年輕人購房慾望減弱,資產配置轉向資本市場,炒房已經到了末日」。

責任編輯:李明宇

 

 

 

相關新聞
IMF:中國樓市供應過剩 空置達10億平方米
外媒:五大理由顯示中國樓市尚未走出困境
5大信號加任志強講話 中國樓市將劇變
財經人士:中國樓市12個大趨勢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