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te logo: www.epochtimes.com

國產實業企業「回饋鄉里、培育人才」

林燈文教基金會與中興保全文教基金會舉辦獎助學金頒獎典禮

林燈文教基金會與中興保全文教基金會,舉辦獎助學金頒獎典禮。(中興保全文教基金會提供)

人氣: 66
【字號】    

【大紀元2017年10月31日訊】(大紀元台灣宜蘭訊)為回饋鄉里、提攜後輩與培育學子,林燈文教公益基金會與中興保全文教基金會,今(29日)舉辦宜蘭地區106學年「高中職獎助學金」頒獎典禮,共有45位學生獲獎,老師與家長們也在台下同享榮耀。為了培育跨世代人才,現場除頒發獎助學金外,基金會也說明林燈文教基金會宜蘭青少年專長潛力培育計畫(以下簡稱「林燈文教蘭青培育」)與「林燈文學獎」,歡迎宜蘭地區學子踴躍申請。基金會說,希望藉由獎學金與培育計畫,讓宜蘭學子有資源與外競爭,與城市、國際接軌,迎向全球競爭,並以林燈、林孝信先生為榜樣,創造永續回饋家鄉的良善循環。

林燈文教公益基金會董事長林孝信,也是中興保全文教基金會董事長,他表示,孩童與青少年是國家未來的競爭力,每個學子的成長,都將影響社會與國力發展,公司向來關注教育議題,因此成立林燈文教公益基金會與中興保全文教基金會,適時提供資源,讓孩童與青少年在成長的階段,有支持的後盾,天賦得以發揮,而未來期許他們也能懷抱同等心意,回饋社會,良善循環。

林孝信指出,台灣雖然富裕,但城鄉差距依舊存在,感念於此,且沿襲他的父親--林燈先生回饋鄉里、提攜後輩與感恩的理念,1998年中興保全文教基金會在台北與宜蘭兩處成立「課後輔導班」,讓弱勢家庭、低學業成就的孩子們在下課後不僅有地方可以溫飽,還有特聘的老師陪伴、輔導,讓他們在這裏可以重建信心,還學習自我管理,發現自我潛能,找到適合自己的路。

為了讓國小學童的教育關懷能向上延展至國、高中學子,孩子的學習發展不中斷,林燈文教公益基金會從今年開始將獎學金計劃擴大舉辦,除了每年兩次的高中職學生獎助學金計畫以外,為了給青少年有更大的舞台與充裕的資源,現更有目標性與系統性公布「林燈文教蘭青培育」計畫與「林燈文學獎」,以發掘培育更多有潛力的青少年。

為回饋鄉里、提攜後輩與培育學子,林燈文教公益基金會與中興保全文教基金會,今(29日)舉辦宜蘭地區106學年「高中職獎助學金」頒獎典禮,共有45位學生獲獎。圖中著黑色西裝者為林燈文教公益基金會董事長林孝信。(中興保全文教基金會提供)
為回饋鄉里、提攜後輩與培育學子,林燈文教公益基金會與中興保全文教基金會,今(29日)舉辦宜蘭地區106學年「高中職獎助學金」頒獎典禮,共有45位學生獲獎。圖中著黑色西裝者為林燈文教公益基金會董事長林孝信。(中興保全文教基金會提供)

基金會指出,林燈文教蘭青培育計畫,旨在獎助與培育宜蘭縣籍具專長、潛力之青少年,給他們舞台與資源,能一展長才,成己成物,以形成永續回饋的良善循環。只要學生們在數理、科技、文史、藝能體育等各學術領域,有創新想法,便能向基金會遞案,申請贊助,讓他們的想法成行,從中觸發孩子們的各科潛能。協助評審學生計畫的林燈文教公益基金會委員召集人陳進修說,為了鼓勵孩子活出自我,勇於實現夢想,「林燈文教蘭青培育」計畫沒有申請時間限制,而在基金會董事長林孝信支持下,每個通過的計畫贊助金額最高為10萬元,總贊助金額沒有上限。

林孝信在現場也說,現在社會過於重視理工與科技等學科,社會變得冰冷,然而文學才是思考與邏輯的基礎,也能豐富心靈之美,故與基金會委員們討論後,成立「林燈文學獎」,鼓勵宜蘭地區青少年文藝創作,帶動閱讀與文學創作的風氣。今年的文學獎評選項目分兩大類,分別是小品文與現代詩,明年初預計舉辦朗讀比賽,讓社會大眾重視文學的價值。

鼓勵文學創作,基金會今年首辦「林燈文學獎」歡迎宜蘭地區學生報名。圖為蘭陽女學生林于玄在頒獎典禮朗誦其個人創作詩作。(中興保全文教基金會提供)
鼓勵文學創作,基金會今年首辦「林燈文學獎」歡迎宜蘭地區學生報名。圖為蘭陽女學生林于玄在頒獎典禮朗誦其個人創作詩作。(中興保全文教基金會提供)

林孝信指出,林燈文教公益基金會是他的父親,國產建材實業創辦人林燈先生在1988年成立的,林燈先生來自宜蘭世家,在世時,若得知宜蘭鄉親在地方建設需要幫助,一定解囊相助,不遺餘力,過世後,遺產稅獨厚宜蘭老家,讓宜蘭員山鄉的公共建設,像是郵局、鄉公所處處可見林燈先生的影子。林燈先生之子林孝信先生,也是國產建材實業與中興保全董事長,秉持父親以教育回饋鄉里與飲水思源的精神,之後1996年成立中興保全文教基金會,1998年投入公益課輔領域,至今已落實快20年,幫助了21所國中小學,援助學生超過3千多名。林燈文教公益基金會的獎學金已投注金額1,234多萬,受獎人數3,072位。基金會將持續性地進行獎助金人才培育計畫,期盼年輕學子們展現專才,成己成物,關懷社會,日後也能學習中保精神回饋鄉里。

責任編輯:黃郁婷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