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宜花東

承襲歷史帶動未來 台基隆古厝新契機

基隆建築依山勢而建,新舊建築交錯縱橫。(陳懿勝/大紀元)

【大紀元2017年02月28日訊】(大紀元記者陳懿勝台灣台北報導)三面環山,一面臨海,地狹人稠又常下雨,在這樣的自然環境下,基隆的建築依山勢而建,蜿蜒的階梯、小巷多不勝數。古厝佇立於新建築中,街道總是帶給人新舊交錯、突兀的觀感,其中蘊藏著基隆早期的開發歷史和足跡,但是,這些回憶卻逐漸被人遺忘。

基隆市都發處長徐燕興表示,從13世紀開始,基隆就是琉球王國與中國的貿易中繼點。鄭和下西洋時,基隆也是遠程航路的重要補給站;在大航海時代中,貿易與戰略要衝為重要因素,在荷蘭、西班牙、法國眼中,基隆可說是當時世界的要點。

台灣之嘴 融合中日歐美文化

致力於保存台灣經典建築的文史工作者凌宗魁也指出,在海權時代,基隆是台灣的嘴巴,所有物資都會從台灣的這個門面(北)進入,外來文化也同樣從這裡傳入,因此,基隆擁有豐富的中國、日本、歐美文化,造就了一個風格多樣化的港口城。

現在的基隆,這個受到國際矚目的城市消失到哪邊去了?

徐燕興表示,在港口貿易下降的影響下,基隆在過去的國家政策與都市計畫中,人才快速外流,許多人對於基隆的地方感也隨之下降。現在的基隆,人口密度高,但是城市空間失序,人文與文化感與空間沒有聯繫,從重要的貨運港口成為邊緣城市,當初的門面已逐漸沒落,甚至曾被外界批評為最不快樂的城市,排名倒數最後一名,「基隆需要改變,這座海洋城市期盼著再生」。

基隆老房子 述說許多故事

談到基隆的「不一樣」,凌宗魁表示,基隆是一個很特別的城市,擁有歐風、日本、西式、閩南等建築,例如:日本郵船基隆支店出張所(今陽明海洋文化藝術館),雖然是船公司,卻採用當時的金融建築方式,以一樓作為基座,向上延伸,有明顯的地柱,轉角的尖頂圓塔(二次大戰時損毀)則是地標,讓這棟建築從左邊到右邊都可以明顯看到。

「除此之外,也有風格混合的建築。」凌宗魁指出,以許梓桑古厝為例,雖然是閩南式的三合院建築,使用的建材為台灣煉瓦株式會社(Taiwan Renga)的TR磚,是日治時期最頂級的紅磚,卻以西式的牛眼窗作為通氣孔,更不用說主宅後面還有稱作「迺園」的庭園,用來養植花鳥樹木,修身養性。

凌宗魁接著說,基隆有很多老房子,擁有非常多的故事,這就是基隆的特色。建築與文化密不可分,舉凡許梓桑古厝、海科館(過去為北火電廠)、陽明海洋文化藝術館、基隆市長官邸、要塞司令部等都是有故事的建築,不要設限它們的使用方式。透過歷史、文化、建築的結合,基隆是一個很有希望及發展機會的城市。

結合文資 串聯文化交通歷史產業

如何將基隆與文化結合?基隆文化局長彭俊亨表示,任何產業都需要文化在其中,基隆擁有非常多的文化資產,但是過去採用單一點經營模式,歷史建物之間沒有關聯。必須將文化、交通、歷史、產業四者脈絡連結,以故事的方式串聯起來,把產業的文化價值帶出來,並與創作者合作,將文化的元素放入產品之中,這才是真正的文創。

彭俊亨強調,基隆擁有豐富的山海自然資源與人文條件,這條「船」上的每個人都很重要,政府的角色只是領航,服務的是船上的主人,也就是人民。基隆需要轉變,越來越多人走出來,推動文資與基隆的結合,必定能再現土地和人民的共同記憶,為基隆帶來新的契機。◇

責任編輯:韻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