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漫談

東西妙合 復活節和春分獲新生信息

2010年3月26日德國漢堡民族博物館展出的油漆油墨復活節彩蛋。約有40個展商參加了從3月25日至3月28日的第26屆德國復活節藝術展覽。(法新社)

中國的春分和西方的「復活節」有著奧妙的牽繫。英文復活節「Easter 」這個字,告訴人們隱含著來自「東方」的信息。

「Easter」從春分得來新生

復活節的英文字是「Easter」,這個字也與猶太人的「逾越節」有關。在很多歐洲的語言體系裡、早期的英文聖經譯本中都用Easter表示逾越節。逾越節的筵席也稱Easter。「Easter」這個英文字,顯然隱藏著來自東方的神秘信息。

猶太人以逾越節的晚餐紀念祖先在埃及受到奴役的苦日子。(維基百科)

「逾越節」重生新生

猶太後人紀念出埃及重生,過逾越節。與猶太人的「逾越節」含有深刻的重生、喜悅新生的涵義。這一節日紀念猶太人的祖先在神庇佑下由摩西帶領著越過海到了上主應許的迦南美地,獲得了生命的自由、不用繼續在埃及當奴隸過苦日子。(《舊約聖經》中《出埃及記》第12章有記載。)逾越節是在每年春分後的第一個滿月日,2017年落在4月11日(周二),逾越節一般包含三日慶典。

「復活節」重生新生

一般人將「復活節」(Easter )和耶穌基督的復活相連。耶穌在逾越節為人捨生受難,被釘在十字架上,那天是星期五。到了第三天,即星期天,耶穌復活走出石室,這一天就是基督教的「復活節」的源起。 基督徒以復活蛋比喻「新生命的開始」,象徵「耶穌復活、走出石墓」。

復活節是日期,年年要計算,後來基督教紀念復活節設在星期天,以「春分」作指標,落在每年春分後第一次滿月之後的星期天。1963年出版的《現代高級英漢雙解辭典》典中,“Easter”(即復活節)一條記載了推算法:「復活節,在三月二十一日或該日後月圓以後第一個星期日。」三月二十一日是春分日代表。2017年的復活節是在4月16日(周日)。

美國漫畫家凱普勒(Keppler)1899年所作《復活節的和平之夢》(A peace dream of Eastertime)。(美國國會圖書館藏)

東西方「春分」慶新生的妙合

中國的節氣「春分」指是「新生」、「誕生」的義涵;西方的「復活節」在字面上就直接顯示了「重生」、「新生」這層內涵。逾越節、復活節的推算也都以「春分」作指標。這是東西方文化的妙合、生命的默會。

在中國傳統文化中,從公元前開始就有「春分」節氣和物候的說法。二十四節氣說法起於太昊,而定於周公。春分雖然不是一年之首、不是春天的起點(「立春」是春天的起點),然而,春分標示著一年節氣的起點,在這天太陽從正東方升起。而北半球從這一天開始,白天比黑夜一天長於一天,人們也容易聯想到光明占了上風。

「春分」日,從地球上觀察太陽橫越過天球的黃道路徑,正由南向北穿越天球赤道,這個交點就是「春分點」,被定為黃經的零度點,晝夜均、寒暑平,天地和合,正是化育萬物最好的時機,所以中國古來有春分一刻值千金的俗諺。在中國,春分時天子領著后妃九嬪祭祀高禖。高禖也就是生育之神,《明堂月令》有記載:「玄鳥至之日,祠于高禖,以請子。」玄鳥就是燕子,春分來,秋分去,多喜在人家的屋簷下築巢,燕子是開生的候鳥,春分物候的代表生物。

春分,一年中節氣循環之首。 (Darren Hauck╱Getty Images)

「春分」在東西文化中的重要性

「逾越節」所在的這個月常稱為「亞筆月」,「以本月為正月,為一年之首」,是以色列得救的月份。「亞筆」的字根,有新鮮、光明的意思。因此這月被視為新鮮、青春,穀物欣欣向榮的月份,一年之首,也就是一年中最為青春活力旺盛的春天時節,生命再次新生、重生。

在英語和德語中,「復活節」原來是指古代早於基督教的其他神靈信仰中的「春之節」——人們在春分時分以慶祝春回大地。許多文獻指出該節日起源於人類古文化發源地之一的古巴比倫,對生育與戰爭女神伊什塔爾(Ishtar)的崇拜與祭祀。也有人認為復活“Easter”的字源和“Ishtar”有關。

西方拉丁文中「計算」這個字,Computus,是由於計算基督教的「復活節」的方法而來的。而羅馬教會及東正教會用不同曆法計算,所以復活節的日期可能會落在不同日中。

不論是在中國、或在世界的古文明中,「春分」同樣都象徵了生命「新生」、「誕生」和「重生」、「再生」的義涵。無論東西方,在春分日、春分節氣中(約跨十五天)迎接春回大地,饗宴春光,天人合一中西同慶,自古傳來合奏久已!

而且,「復活節」的各種象徵,例如彩蛋和兔子,還有「復活節」的慶祝行事的發源,其實更早於基督教。從東西文化的上游來看,春分和復活節有共通的妙合,在其中深究或可能探索到人類之「生」的奧妙信息。@*#

責任編輯:方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