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看點】習南巡不提鄧 內部分裂浮現

人氣 66774

【大紀元2018年10月26日訊】大家好,歡迎大家關注新聞看點,我是李沐陽。

儘管中共一再淡化貿易戰對中國經濟的影響,但連續三個季度下滑,已經創下了十年來的最慢增速,各種隱性風險仍在醞釀和陸續爆發。國際上中共不斷遭到世界的圍堵,美國在政治、經濟、軍事、外交等多個領域都在打擊中共。內憂外困之際,習近平南下廣東視察,外界給予了相當高的關注。

習近平二次「南巡」,與當年鄧小平南巡講話的背景有著諸多相似,不過習近平這次廣東之行只有簡短的講話。不僅沒有正式的政策性宣示,甚至在中共官媒的報導中根本不見「鄧小平理論」等這些中共慣常用語。

完整視頻:

點擊下載視頻

中共內部異議浮現

對北京的這種表現,中共內部陸續出現了不同的聲音。網絡上流傳著一份鄧小平長子鄧樸方在9月16日的講話稿,裡面除了盛讚鄧小平理論開啟改革開放之外,還不點名地提醒當權者要「實事求是」、「保持清醒的頭腦,知道自己的份量」。

在香港某大學訪問的學者孫先生對「自由亞洲電台」表示,鄧樸方公開提他的父親並不奇怪。奇怪的是,他這段發言,恰恰是因為北京閉口不談鄧小平,不談鄧小平確立的改革開放政策。這實際是「對鄧小平以及他所確立政策的漠視,甚至是背叛」。

大家知道,在大規模的貿易戰仍在延燒的階段,中國社會人心浮動,社會思變,連中共官員們最近也開始談論改革了。外界認為這可能是啟動真正改革的良機。

「法廣」表示,官員、媒體幾乎眾口一聲大談改革,北京把這種表態推向了「高峰」。習近平到廣東視察4天,考察了部分民營企業,與大學師生座談。24日說,「改革開放是一條正確道路」,「改革開放永不停步。」

有觀察人士表示, 好像是模仿當年鄧小平南巡,但二者卻有著很大的不同。北京大談改革開放,但是內容是空洞的,而且不提鄧小平。外界卻看不到實質性推動改革的大動作,看不到北京出台具體的相關政策。這種做法更像是在說給國內外聽的。

相反,外界倒是看到了一些越來越「閉關自守」的跡象。「法廣」報導說,官方口中的改革不是真改革,是打著改革名義的假改革,甚至是反改革。

北京「形改實退」?

外界之所以有這種看法,可能是因為北京的這種模糊態度和模糊政策造成的,讓外界看到的是「形改實退」。 所以對於官方口中的改革,很少有人相信。不僅是中共體制內的官員不相信,就連國際上也同樣不相信。

也就是說,北京說的「改革開放」與社會認同的「改革開放」是有很大區別的。香港《經濟日報》表示,北京這次南巡的目的不是為「改革開放」護航,而是為應對當前國內外局勢、防範經濟急速下滑,維穩的意味強烈。

大家知道,鄧小平南巡是因為中共在六四鎮壓學生後,遭到了西方發達國家的聯合制裁,中國經濟陷入了困境。江澤民上台後,以「反自由化」為口號,批判改革的政策和方向,中國出現了全面左轉的風向。

這個背景下,已經退下的鄧小平南巡,推動中國改革開放,向市場經濟靠攏,為改革開放「一錘定音」,同時提出「韜光養晦」的政策。鄧小平當時說了不少重話,鼓勵幹部改革開放膽子放大,特別撂下一句「誰不改革誰下台」。

當年鄧小平有江澤民等人的阻撓,而現在沒有人敢與北京明著唱「對台戲」。「法廣」引述觀點指出,北京如果真想推動改革開放,其實是用不著「南巡」的。

政治改革無跡象  經濟改革後退

時事評論員橫河表示,北京目前的作法,讓人們看不到政治體制改革的跡象,經濟體制改革也在全面後退,許多中國人都感到前途渺茫。鄧樸方的這個講話在網絡上熱傳,一定意義上說,在反映著一些網民的真實心理,也是一些中共體制內官員的心理反映,人們藉鄧樸方的講話來表達不滿。這是民眾對北京推行「自力更生」的抵制,擔心走回頭路,回到過去那種令人恐慌的年代。

大家知道,鄧樸方的身分是比較特殊的。在北京南下的敏感時候露面,並且在殘聯發表這樣的講話,自然引起人們的各種揣測。

不過這種現象並不是個例,大家知道,前不久北京大學官網登載了一篇知名經濟學家張維迎教授的文章,直接指出中國過去40年的發展是得益於市場化。張維迎在文中表示,「中共特色的社會主義」和「國營企業」這種「中國模式」,是美中發生貿易戰的主要原因,是中共極力鼓吹「中國模式」導致了中西方對立。

知名民主人士魏京生對「自由亞洲」表示,目前的中國,內部主張改革開放的聲音正在聚集,北京的挑戰越來越大。「鄧樸方敢公開這麼講,就說明這種氣氛、這種輿論在中共內部已經非常強烈了。」

在這種情況下,北京有可能繼續收緊政治控制,經濟上「國進民退」。但這種做法必定會遭到美國更嚴厲地制裁,美國副總統彭斯的對華政策演講,已經開始對中共進行聲討了。

感謝您關注新聞看點,再會。

大紀元《新聞看點》製作組  #

責任編輯:李昊

相關新聞
習近平六大動作 清洗震懾軍方
周曉輝:習近平訪俄 官媒刻意迴避三件事
川普2000億關稅聲明全文 促習近平快行動
川普說要打電話問習近平一個問題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