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te logo: www.epochtimes.com

新舊交融 多倫多唐人街日益變遷

人氣: 153
【字號】    
   標籤: tags: , ,

【大紀元2019年08月27日訊】(大紀元記者李平多倫多編譯報導)因城市中產化密集開發,北美大城市唐人街日益消退和萎縮,華人中掀起「唐人街反流離失所」運動,希望能引起人們對政府中產化政策對唐人街影響的關注。

日益衰退和萎縮

據《多倫多星報》報導,作為加拿大華人聚居最多的大城市,多倫多唐人街也難逃日益衰退和萎縮的命運。多倫多唐人街曾經的地標——Dundas街南側的遠東劇院(Far East Theatre),現已被一幢10層共管公寓代替;街北的一幢老舊商業辦公樓,今年2月迎來Nomad高檔專賣店入駐;St. Andrew街南側的新光中心(Hsin Kuang Centre),去年秋被拆,取而代之的是一幢4樓簡約風格的現代寫字樓。

多倫多華埠商業促進區主席、唐人街北端Grossman’s Tavern 爵士小酒館老闆、現年64歲的雷普信(Tonny Louie)說,如今多倫多Dundas街和Spadina大道一帶的唐人街,雖仍處處可見中文標識,但人口結構和商家,比過去更多元和混雜。

他透露,他小時候放學後經常幫父親打理餐廳和麵條廠,幫著發豆芽。現在他的一子一女,一個做會計,一個當老師,都不願幫他打理生意。老一代的唐人街守護者老去,年輕一代不願接管家族事業,其他人就會進入,唐人街每天都在變化中。

歷史變遷 新舊共存

1870年代末,多倫多Adelaide街東開始出現首批華人店鋪,後來慢慢拓展在Queen街西和Dundas街西一帶形成老唐人街。當時的華人來加後,在其它地方找不到工作,在種族歧視和偏見的大社會環境下,形成了最初的華人聚居區——唐人街。

1950年代中期,市府興建新的市政廳大樓,徵用唐人街老城區,許多商家和居民被迫西遷至Spadina和Dundas一帶,就是目前的唐人街所在地,還有些遷至Broadview大道和Gerrard街一帶(東區唐人街)。

後來,隨著70年代越南移民,80年代和90年代香港移民,以及後來中國大陸技術移民和難民的不斷湧入,唐人街的人口組成和商業氛圍也隨之變化,如越來越多的越南麵店、中國大陸的火鍋和刀削麵店,開始日益取代原來的以中國南方口味為主的點心鋪子;年輕一代華人開起了時尚餐廳、甜點咖啡館和泡泡茶店,還有韓國餐廳、南亞和加勒比美食等非華人商家。

多倫多華人歷史學家陳女士(Arlene Chan)是第三代華裔加拿大人,她表示,如今的唐人街不僅僅是語言能力有限的華人新移民聚居點,更是一個充滿活力、不斷變化中的新舊交融的社區。在這裡,傳統中草藥店和現代咖啡店和高端美食店並存,年輕華人一代的加入,使這裡的商圈發生翻天覆地變化。

她說,如今唐人街仍有中國寺廟、圖書館和華人社區服務,還有華人居民,但不再像過去是華人店、中餐館和華人社區服務為主的一個多元化社區。

雷普信認為,過去,Spadina 大道、Queen街和College 街一帶都是出租公寓,租金低,人口購買力也低。1990年代末和2000年初,市府城市規劃新規允許城區中產化和密集開發後,這些地區掀起共管公寓開發潮,引入不同背景、購買力高的人口,過去廉價小超市和老餐館被奢侈高端商家替代。這種發展趨勢,誰也阻擋不了,適者生存。

保護唐人街

今年5月曾組織一個唐人街保護活動的多倫多華人視覺藝術家林女士(Amy Lam)稱,保護唐人街不是維護一個什麼現狀,而是讓人們意識到,是什麼因素迫使人們不斷外遷。唐人街之所以是唐人街,是因為這裡的人。對於在這裡出生長大的她來說,這裡是她的文化連接之根,是一種情感上的鏈接。

她還說,唐人街是在當年華人被歧視的環境下產生,對於如今沒有經歷當年排華歷史的華人來說,記住這段歷史很重要。

陳女士認為,多倫多希臘城、韓國城、小意大利和小葡萄牙等社區,和唐人街一樣,都面臨因城市中產化和密集化發展而日益萎縮和衰退的命運,但華人移民每年大量湧入,以及越來越多年輕華人加入保存和維護唐人街的運動中來,在她有生之年,唐人街應該不會消亡。

責任編輯:文芳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