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代散文

舌尖上的家族記憶

蓮藕料理方式多元,最常見有涼拌、煮湯。(圖/Shutterstock)

每當春天快要回到人間的時候,「十香菜」的滋味總又漫上心頭,漾及舌尖,教我饞得連忙奔往菜市場,買齊各種材料,動手做起這一道家傳的春之味。

十香菜是父親江蘇老家過黃曆年必食的家常蔬食,盛行於江浙一帶,又叫十樣菜或素十錦,上海人也稱之為如意菜。其做法多半是一代傳一代,用的材料算不上名貴,多半是冬末春初不難取得的農產。

以我家的十香菜為例,基本材料有黃豆芽、胡蘿蔔、菠菜、木耳、金針、香菇、芹菜、青蒜或薑絲、蓮藕或冬筍、酸菜或榨菜、豆乾或豆皮(腐皮)等,不一而足。總之,一定要五彩繽紛,且必須湊足十樣。

各種材料中,黃豆芽須掐去鬚根,金針泡軟後要打個結,菠菜和芹菜得切成段,其他則一律切成細絲,一樣樣分開,先各自以油、鹽炒至軟中帶脆、熟而不爛,再統統回鍋,拌炒均勻,才算大功告成。烹飪手法雖然不難,卻相當費力又耗時,沒有耐心絕做不成,誠然是緩慢又低碳里程的「慢食」(slow food)。

十香菜冷熱皆宜,我偏好冷食,覺得比熱吃更爽口,臨上桌前最好再拌上兩滴麻油和少許醋,清香又開胃。我的荷蘭夫婿不會說中文,我頭一回做這道五顏六色的冷盤給他吃,一時說不清菜名,隨口稱之為「五彩中式春季沙拉」(The Colorful Chinese Spring Salad)。從此以後,十香菜也成了這位仁兄愛吃的春日佳餚。

自西方營養學的觀點來看,這道中式沙拉也的確適合春季享用。春寒料峭,易傷風感冒,多吃含維他命C的蔬菜,有助預防感染呼吸道疾病。而根據傳統中醫學,春季天地間陽氣漸旺,人體需要舒展,可以多吃一點有發散、行氣、行血功能的辛味食物,比方蒜、薑、芹菜等。春日也適合食用各種芽菜,以因應草木紛紛發芽的大地新氣象,促使天地人合一。你瞧,十香菜中不正有黃豆芽和兩三種辛香蔬菜?

父親說,一過立春,十香菜便經常出現在老家的餐桌上,除夕的年夜飯更非得有一大盤不可,因為十香菜有「十全十美」的寓意。過年嘛,討個吉利。父親來臺灣後沿襲故鄉的傳統,我家每年圍爐,也必定有十香菜,而在那一桌子山珍海味、大魚大肉中,頭一個見底的,往往是吃來清爽、不沾葷腥的十香菜。

至今仍記得,兒時每到除夕前兩天,父母便會連同在我家幫忙的陶媽媽,在北投舊家寬敞的廚房裡,圍著大圓桌,分工合作,一起切菜。父親的刀法最快,切的絲也最細;任教職的母親做家務比較沒耐心,切一切便嫌累,疼愛妻子的父親就會接下她的差事。我們這些孩子呢,刀子拿得不俐落,就在一旁看著,順便學學,我就這樣一步步地學會烹製父親的家鄉味。

母親走後,父親日漸老邁,換成已步入哀樂中年的女兒,也就是我的大姊良露,領著幫傭擠在台北市區公寓狹小的廚房忙活,炒出一大鍋十香菜。母逝後第十年,還有十天就要過中國新年時,父親往生。雖說哀傷難免,然而年總是要過,年夜飯還是得吃,而飯桌上怎能少了父親最愛的十香菜?這一道春餚不但是「爸爸的味道」,還蘊藏著家族的歷史與記憶。於是,我和姊姊頭一回聯手做了十香菜,倒也有熟悉的韓家味。

隔了三年,中國新年又將至,我在榮總的病房中,問當時正飽受病魔摧折的姊姊,過年想不想吃點十香菜,她默默點了點頭。然而,待我獨自一人做好十香菜,送至醫院時,人稱美食家的她,卻連吃上一筷子的胃口都沒有了。

差不多就在那時,我明白,自己即將失去摯愛的親人……◇

《最好不過日常:有時臺北,有時他方》內容簡介

是有滋有味的尋常風景,

才讓人念念不忘。
雨水,芒種,寒露,小雪……

52幀珍藏的記憶切片,韓良憶最真摯的散文集。
從台北遠走他方,再從他方返回台北,
到此刻才終於明白,

從前種種,甜美的,苦澀的,一切俱往矣。

從今往後,惟願珍惜日常。家族記憶是日常。逢年過節看著父親切剁十香菜,夏日裡瞞著母親吃下一碗澆了糖水和酸梅汁的清冰,舊式火車上和姊姊坐在敞開的車門邊迎風唱歌……每一幕都是她難以忘懷的風景。食指大動是日常。挑西瓜的關鍵在「胸前」,馥郁甜香的桂圓肉含藏著手工時代的人情味,冬雨裡剛起鍋的麻油雞最能飽人胃腸,喝下一碗細火慢煨的醃篤鮮,則讓她覺得嚥下了人生百味。旅行走看是日常。踩進異地市集接地氣,讓豐美的時蔬鮮果撫慰味蕾。也喜歡在台北隨興晃蕩,揀拾散落在街頭巷尾的回憶。

追憶想念時,讓人最痛的是日常。可凝望當下,最好的也是日常。走過人間寒暑,嘗遍四季之味,歷經生死契闊,她終於心有餘裕,因此能體察每一個當下的快樂。

在尋常的生活中,她感到逝去親人的愛從未消散;而當她回望島嶼的飲食身世,也更加懂得匯聚在此處的豐沛能量。於是,我們也跟她一起,在不經意的日子裡,深深記住時光流過的點點滴滴……

——節錄自《最好不過日常:有時臺北,有時他方》/ 皇冠出版公司

(〈文苑〉登文)

責任編輯:李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