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少江:關于”中國制造”

胡少江

標籤:

(http://www.epochtimes.com)
【大紀元11月24日訊】無論是在經濟發達的北美和西歐,還是在偏僻落後的中南非洲和南亞,無論是諸如服裝、鞋帽和玩具之類的消費品,還是諸如鋼鐵、輪船、卡車之類的生產資料,附有中國制造標簽的商品如今在世界各地隨處可見。北京的一家研究所最近的一項調查顯示:中國的紡織品、家電、醫藥、電子等十多個制造行業生產的八十多种產品的產量已經位居世界第一。許多分析家認為中國正在成為一個世界加工厂。

中國制造流行于世界自然有著其內在的原因。首先是由于中國的勞動力价格相對較低。以非熟練工人為例,一個中國工人每小時的工資大約只是一個美國工人二十五分之一到三十分之一,熟練工人之間的工資差异就更大了。這种巨大的工資差异使得中國在勞動力密集型的產品的國際競爭中具有相對比較优勢。

由于歷史的原因和近二十年來中國實行對外開放政策的結果,遍布世界各個角落的海外華人與中國的聯系也日益增多。他們既了解其海外僑居地的市場情況,又與中國國內生產商有著十分便利的聯系,向世界推銷中國產品已經與很多海外華人的生存發展息息相關。這也是中國商品走向世界的一個有利條件。

除此之外,上個時期最後二十年經濟全球化趨勢的加速、原料和商品儲藏運輸技術的迅速提高、以及運輸成本的大幅度下降也都為中國產品迅速走向世界市場提供了便利條件。

中國商品遍布全球引來了不同的反應。有人對此持積极樂觀的看法,認為這一局面是經濟規律使然。而且,由于中國地域遼闊和國內不同地區之間的巨大收入差距,中國完全可能在一個相當長的時期內保持勞動力成本低廉的比較优勢,從而使得其世界加工厂的功能越來越強。從全球經濟發展的角度看,中國提供的便宜商品有利于降低了世界市場的价格總水平,控制通貨膨脹,提高消費者的生活質量。同時由价格低廉的中國商品引發的劇烈競爭也有利于技術進步。

但是,也有不少人對中國制造的崛起深感擔憂,認為中國制造品出口的迅速擴大不僅對發達國家的傳統產業形成了巨大的威脅,從而加劇這些國家非熟練工人的失業壓力;同時也形成了對以向發達國家出口為主的其他發展中國家的勞動密集性行業的威脅。這也是經濟層面的中國威脅論的一個重要內容。

其實,無論是上述的樂觀態度也好,還是憂慮態度也好,都是基于表面情況的過度反應。一個基本的事實被許多人忽略了,那就是,中國作為世界的工厂還名不副實。

不錯,中國的商標的确在世界上隨處可見。對中國而言,與二十年前相比這是一個不小的進步。但是人們也必須清醒地認識到,在中國制造并不等于是全部或者大部分由中國人制造。中國的出口產品中,有百分之五十五是由外資企業制造的產品;而且,中國的出口產品含有大量的進口部件和原料,真正由中國人加上去的附加价值不超過百分之三十。例如,中國已經是手機的最大出口國,但是中國僅僅是手機產品的裝配地而已,手機生產的關鍵技術、設備、以及零部件全部依靠進口,其進口部分的价值高達百分之九十五以上,也就是說,每出口一百美元的手機,由中國人附加的价值才五美元。

除了附加值低以外,沒有象樣的領導制造業潮流的新產品也是中國制造業的一個致命弱點。不少有識之士已經看到了這一點。外經貿部國際經貿研究院跨國公司研究中心王志樂教授就認為,所謂世界工厂,不單是世界主要的制造基地和出口基地,還要有領導世界制造業潮流的產品。按照這個標准,中國還遠遠不是”世界工厂”。

從世界制造業發展的歷史看,沒有領導世界制造業潮流的產品不僅不可能從出口產品的銷售中得到大的實惠,也不可能具有持久的競爭优勢,近些年來,美國、日本等國的制造業雖然一直在萎縮,但是他們在世界上制造業市場上的總体競爭力仍然名列前矛。中國要想在這方面更上層樓,還必須在建立和完善創新機制上下功夫。可是,創新機制的建立有賴于對知識產權、私有財產保護,這些都需要根本制度性的變革。而這一點恰恰是中國二十年來改革的軟肋。

(http://www.dajiyuan.com)

相關新聞
外電報導江澤民留下的「定時炸彈」
江澤民去留與中國經濟發展
關于中國經濟是否會崩潰之爭的感想
江留下財政危機 新一代領導人能否管好經濟?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