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術長廊

講點節操

(http://www.epochtimes.com)

【大紀元12月26日訊】中國畫,特別是自宋以後的文人畫,竹,是反覆出現的題材。那原因,除了竹子的形態婀娜多姿,主要還因為它具有一種象徵的意義。竹子中空,象徵虛心(實心竹另當別論);竹子有節,表現了對節操的追求。“高節人相重,虛心世所知。”唐代張九齡的這兩句詩,恰是最好的註腳。

節操,指的是一個人的氣節和操守。氣節是指在敵對力量面前不改信仰;操守是指立身處世堅守原則。

清代畫家鄭板橋而今已是大大的名人,特別是他那“難得糊塗”四個字,賣得滿大街都是,但對他的題畫詩,如題竹的那幾首,知道的就不多了。若“老老蒼蒼竹一竿,長年風雨不知寒。好教真節青雲去,任爾時人仰面看。”“烏紗擲去不為官,囊橐蕭蕭兩袖寒。寫取一枝清瘦竹,秋風江上作漁竿。”“咬定青山不放鬆,立根原在破岩中。千磨萬擊還堅勁,任爾東西南北風。”都表現著一種不媚上、不趨時,堅守氣節操守的做人原則。

鄭板橋當過官,不大,只在范縣和濰縣做過兩任七品縣令。但他當官一不貪財,二想為百姓辦點好事。在濰縣當官的時候,遭荒年,“人相食”。他以工代賑,招徠飢民就食,命令大戶人家開粥廠濟貧,不許他們乘機哄抬糧價,救活了不少人。但也因此得罪了一些有勢力的大官老爺,只好托病辭職,回去靠賣畫為生了。人們後來思念他,主要是欽敬他的為人。如果只記得“難得糊塗”,又不懂這是他憤世嫉俗的牢騷,那就像不懂得蘇東坡的詩文而只記得東坡肘子一樣,枉對古人了。

臨大事要講氣節,孟子所謂“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就是說在富貴的引誘面前,在貧賤的磨難面前,在暴力的威逼面前都不能改變做人的原則。古代如文天祥,近代如譚嗣同,現代如方志敏,都是有氣節的大丈夫。大節動搖,其人即或有才,也不足觀了。周作人是魯迅的弟弟,五四運動和此後的一段時間,他在思想啟蒙方面做過不少工作,成績斐然。但是日本侵佔了中國的華北,成立了漢奸政府,他竟出任偽職。大節有虧,貽羞後世。

論品德要講操守。岳飛所謂文官不愛錢,武將不惜死,天下太平矣,就是講要有節操。臨財毋苟取,臨難毋苟免。不該要的錢一分也不能取;應當做的事情,再危險也不能逃避。平日講操守,臨大事才能有氣節。明末的洪承疇,官至兵部尚書、薊遼總督,松山一戰,兵敗被俘。勸降的人見他幾次拂拭衣上塵土,便知道他不能堅守節操,一件衣服還那麼愛惜,何況自己的性命!周作人的事敵,也與他平日生活過於講究,一點也不能將就有關。享受慣了的人是很難面對艱苦的,更不要說叫他把生死置之度外了。

氣節、操守,積之在平日。選幹部、用幹部要靠得住,先要觀其節操。那些,什麼錢都敢要,什麼酒都敢喝,吃喝嫖賭都敢做的人,把靈魂都出賣給了魔鬼,還能指望他們為人民辦好事麼!

轉自新生網

(http://www.dajiyua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