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者促擬定配套措施落實金融改革

標籤:

(http://www.epochtimes.com)
【大紀元9月25日訊】 財政部限制部份農漁會信用部經營業務引發基層金融改革政策爭議。財經及農業學者認為,農會信用部逾放過高、不利經濟發展,落實金融改革勢在必行,現在政府必須提出配套政策,由政府負擔農會推廣費用,並且滿足正常的農業金 融需求,真正讓「農業的歸農業、金融的歸金融」。

據中央社9月25日報導,根據行政院最新統計資料,農會信用部平均逾放比 為21.5%、漁會信用部平均逾放比為17.5%,分別是民國85年的2.5倍以及2.9倍;光是去年一年基層金融機構就 虧損新台幣124億元,平均每三天虧掉1億元。

台灣金融研訓院院長薛琦指出,在去年財政部指定 商業銀行接管36家農漁會信用部之後,還有79家農漁會 信用部逾放比超過25%、甚至很多淨值已經降到零以下,問題還在惡化中,財政部提出的金融改革方向絕對是 正確的,只是現在要看政府應該以多強的手段來解決這 個問題。

台灣綜合研究院第三所副所長戴肇洋則指出,農會信用部積弊應該從制度面改革。

戴肇洋說,現在的農會信用部都是由總幹事主導,在地方政治勢力介入下,派系色彩大多相當濃厚,農會的資金也就因此有很大一部份是用在政治用途上,而不 是真正提供給農民做設備的重置和融資的需要等農業用途。這種結構性的問題應該從制度面來改革。

台大農業經濟系教授雷立芬則指出,農會正會員的平均貸款金額都在一百萬元以下,而且都有農地作擔保品,會產生逾放比率過高的農信部都不是與生產有關,而是有違法超貸事件,導致資金被掏空,部份農會總幹事利用職權違法超貸難辭其咎。

雷立芬並且表示,過去農會貸款對象只限於農會會員,幾年前農會法修改之後,放寬到一般法人也可以借 貸,就引來很多動機不單純的體系外人士來貸款,然後 炒作地皮,在不動產價格下滑後,授信品質嚴重惡化,信用部的逾放比當然就高不下。

不過,雷立芬強調,處理農會的問題不能單純劃分 為農業問題與金融問題,而是應該把農會的發展和農會 涉及「人為」的問題釐清來談。

雷立芬表示,台灣農業發展到現在的階段,小規模 的生產會被市場自然淘汰,農業會走向大規模、企業化 經營,現有的商業銀行就可以滿足農民的需求,不一定 要設立全國性的農業銀行,何況,「中國農民銀行」已經是「農業專業銀行」,由信用部組成的新的農業銀行 有可能因為業務重複而導致資源浪費。

薛琦認為,過去基層農漁會信用部的形成有其背景,但是近幾年來社會環境、產業結構和農業生產環境已經大大改變,農會扮演的角色已經與過去大不相同,不過,在台灣加入世界貿易組織﹝WTO﹞之後,農業再度面臨轉型,政府確實有必要以政策協助農業調整。

他表示,農會很重要的推廣、保險、供銷等業務也必須繼續,不能因為農信部出問題就一併被犧牲。

薛琦指出,過去由於農會信用部盈餘不必繳稅,政 府也就不編列預算支應農會推廣、供銷業務費用,現在 政府應該負責支付這筆費用,讓農業的回歸農業、金融 的回歸金融,不要把問題焦點模糊,讓事情泛政治化。
(http://www.dajiyuan.com)

相關新聞
南斯拉夫實施金融改革 關閉四家大銀行
張揆:九大政績 奠定台灣轉型
王丹:金融“黑洞”如火山口
四大銀行撤離內地 大陸官員學者看法分歧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