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漫談

亞洲「三國」風:《三國演義》在泰越

根據《三國演義》中情節繪製的頤和園長廊彩繪。(公有領域)

明清時代,中國小說大量傳入亞洲諸國。三國故事中,諸葛亮的忠貞與濟世至公的胸懷,劉關張「桃園三結義」,關羽的義薄雲天,赤壁之戰的恢宏,草船借箭的壯觀……故事情節既雄渾壯闊,又感人肺腑,充滿了傳奇。三國故事從各國譯員筆下脫穎而出,訴說著風雲世界的背後,蘊涵的忠貞、仁義、謀略和神蹟,慰藉世情,大快人心。

在東南亞,由宮廷高級官員翻譯中國古典小說的,惟獨泰國。在泰國,王室成員對中國文學有著濃厚的興趣。早在十七世紀,就有許多中國劇團出現在泰國王宮,上演中國傳統戲劇。得益於宮廷官員的資助,小說翻譯工作順利進行。

1.泰語《三國》衍生新版

泰版《三國演義》,經移植後命名為《三國》,由昭披耶·‧帕康(1750年-1805年)譯出全本,於1802年問世,時值拉瑪一世王朝(1782年-1809年)。帕康是福建人後裔,本姓洪,曾經擔任商務兼外交大臣。他是一位傑出的文官,因其政績卓著,被泰國王室賜予王族姓氏「昭披耶」。

帕康的譯著被稱為「洪版三國」,受這本書的影響,泰國形成了新的散文體——「三國體」(Samnuan Samkok)。繼三國故事之後,在官方的資助下,泰國又譯出了二十九部中文小說。

1914年,泰國六世王的「文學俱樂部」把《三國》評為「散文體故事類作品之冠」。在1935年-1940年之間,《三國演義》以全文翻譯或節譯的方式,被多次刊印,其中有關赤壁之戰的章節,就印刷了25萬份。

泰國王室的丹龍‧拉差努帕親王(Somdet Damrong Rajanuphap,1862年-1943年)享有「泰國歷史之父」的美譽,他曾發表了《〈三國〉紀事》。

受三國故事的影響,泰國衍生出不同版本的三國著作:譬如雅格(Jacob)的《乞丐版〈三國〉》、克立‧巴莫(Khukrit Pramot)的《資本家版〈三國〉》、智囊(Rueang Vithayakhom)的《賣國者版〈三國〉》。這幾部均以《三國演義》為題材。

泰國通用的中學課本,長期選用了《草船借箭》等精采片段。三國故事風靡泰國,甚至在寺廟裡也可以看到取材於三國的壁畫。

2.越南歷史小說 模仿「三國」文體

《三國演義》何時傳入越南?具體時間,至今難以考證。從越南詩人吳時仕(1726年-1780年)寫就的組詩《奉准撰三國各回詩並贊題障風屏》來看,至少在18世紀,三國故事就已在越南流傳。

在歷史上,中國和越南一直保持著宗藩關係。越南以前稱為安南,自秦朝到清朝曾是中國的藩屬國。安南王要接受中原皇朝冊封,他的王位才會合法。

清朝嘉慶七年(1802年),阮福映(1762年-1820年)兼併安南後,奉清朝為正朔。在阮氏奏請下,嘉慶皇帝下詔改安南為越南,封阮福映為越南國王。此後,「越南」稱法延續至今。

中國古典小說大量傳入越南,除了由中國官員、僧侶、士兵、商人等攜入,越南使者也起到了重要作用。

在《北史通錄》中,黎貴惇記載了清乾隆二十六年(1761年)十一月初七日,越南赴清貢使團經過廣西桂林返國時,使團在中國採購了二十部漢文典籍,其中三分之一是小說,比如《封神演義》、《山海經》、《今古奇聞》等。

二十世紀初,越南出現了翻譯中國古典小說的熱潮。在此風潮帶領下,中國小說大量傳入越南,影響了越南社會和文學創作。

《三國演義》越南語全譯本由漢學家潘繼柄譯著,名為《三國志演義》,於1909年在河內出版。從1900年至1930年,三國故事越南文出現了不同譯本。

在法國占領越南以前,越南一直使用漢語。並以漢字為藍本,以形聲、會意、假借等造字方式,形成一種越南語文字「喃字」。

受三國故事的影響,越南詩歌《夢湖詩選》收錄了51首歌詠三國人物的漢文詩;《三國詩》則收錄了340首歌詠三國的喃字文詩。在越南的傳統戲劇中,曲目有《三國演歌三顧茅廬》、《三國演歌江左求婚》、《華容小路》、《重湘新錄》等。

義薄雲天的關羽不僅受到中國人、韓國人的喜愛,也受到越南人的喜愛。越南許多地方建有關帝廟,不少家庭供有關羽像。

在《東方文學交流史》中,孟昭毅介紹他的研究,「在英國博物院收藏的50多種越南木刻板劇本中,有9種是關於三國故事的。它們雖然未刻明年代,但據其用喃字夾雜漢字寫成的形式分析,估計為19世紀前的劇本。劇目有《三顧茅廬》、《江右求婚傳》、《花燭傳》、《荊州赴會》、《華容道》、《截江傳》、《當陽長坂》等」。

「1901年8月1日,在越南西貢出版的報紙《農賈茗談》發刊第一期上刊登了由法國主編——卡納瓦喬(Canavaggio)翻譯的《三國志俗譯》,並進行了連載。這是在越南出現的第一個有關三國故事的國語字譯本。」

越語版三國故事被多次改版,越南甚至將《三國演義》的一些故事,編入了教材中。

據後人研究,受《三國演義》影響,越南的漢文歷史小說,其藝術手法「幾乎每一部都存在對《三國演義》的模仿與借鑑之處。而其中最為突出的是《皇越春秋》與《皇黎一統志》」。

3.《三國演義》其它版本

柬埔寨文譯本於1936年問世,由農孔翻譯。時值二戰時期,由報紙連載三國系列故事。翻譯者為福建人後裔,曾在寺院學習寫詩。

馬來語《三國演義》,由曾錦文(Chan Kim Boon,1851年-1920年)所譯,於1892至1896年分30冊在新加坡出版。

曾錦文,華人後裔,於1866年就讀於福州馬尾船政學堂(海軍學校),畢業後留校任教。1872年,他返回新加坡擔任商行會記兼出納。1890年4月5日,北洋艦隊到訪新加坡,中國海軍將官們特地去拜訪他,以答謝他的教導之恩。

1910年-1913年之間,印尼華裔錢仁貴譯出全本《三國演義》,分六十二次發表譯本。他在翻譯中,為了能使當時的荷屬東印度群島居民看懂,對一些詞語做了注釋,還翻譯了不少明朝毛宗崗的評語。這一版三國,為印尼熱衷改編《三國演義》的愛好者們提供了參考。

參考資料:

1.中外關係史學會編:《中外關係史譯叢》第3輯,第104頁至134頁,上海譯文出版社,1986年10月出版。

2.〈1900年-1930年中國明清小說在越南的翻譯與出版〉,《國際漢學》,2017年第1期。@*#

責任編輯:王愉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