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te logo: www.epochtimes.com

身心醫學博士:孩子變性 父母如何應對

孩子走自然的人生道路 是家長應該維護的責任和權利

陳彥玲博士。(大紀元專欄截圖)
人氣: 493
【字號】    
   標籤: tags: , , , , ,

【大紀元2021年03月25日訊】(大紀元記者李飛雁、陶靜慈加拿大溫哥華採訪報導)加拿大卑詩省一位父親因試圖阻止自己的孩子變性,被司法系統剝奪其作為父親的權利一事,引起人們對未成年人是否可以在家長不知情時進行變性一事的關注。

美國身心醫學與整體心理學博士陳彥玲就青少年變性會帶來什麼樣的後果,及父母應如何應對的問題闡述了自己的看法。

每個人對社會都有一份責任

陳彥玲認為要想釐清一件事情該不該做,需要回歸到一個原始點。她說,其實世間的萬事萬物都有傳宗接代的這樣一個很自然的狀態。而人體本身,不管是生理上還是心理上、精神上,都要為了這個生命能夠延續而去設計的。還不僅僅是這個生命個體,還包括為整個民族、整個人類的生存與延續而存在的。男人與女人,他們的生理不同、特點不同、職責不同,各司其職。也就是說一個生命不僅要對自己負責,同時還要對整個的民族和人類社會都承擔著一份責任。

當然歷來都有一些特殊的個體是達不到這樣的目的的,這樣的個體通常是因為基因異常引起的,但與正常的生命相比,這是屬於異常。

嬰幼兒對性別的認知

一個小嬰兒在他的生命剛開始的那段時間裡對性別是沒有什麼意識的。陳彥玲說,他最開始沒有語言,甚至也看不見,但他有鼻子,你拿著的是水、汽水、可樂或者是母奶,他的鼻子是能夠分辨清楚的。

隨著他慢慢長大,能跟人有簡單的語言上的互動,會叫爸爸、媽媽,到了11個月大左右,他能夠站起來了,也就差不多這個時候開始,他慢慢可以分辨父親和母親角色是不一樣的,比如說上洗手間採取的方式也不太一樣,他們的身體結構也不太一樣。其實孩子到了這個時候,他慢慢地就會從他的視覺、聽覺,從周圍的環境中,能夠將男性跟女性區分開來。

而到了3~6歲這個階段,是幼兒大腦發展速度非常快的時期,尤其是維持他日後學習的基礎,包括維持他的生理需求的最基本的知識,其中之一就是性別教育。

人們在學習一件事物的時候,總是應該先知道普遍的規律是什麼,等掌握了普遍規律的時候,再去學習一些特例。對於認知正在形成中的孩子來說,當學校、媒體、影視節目在向孩子傳達男性不一定是男性,女性不一定是女性的時候,孩子的思想就會產生混亂,進而對自己的性別也會產生懷疑。

當然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對很多事物都會產生懷疑,但慢慢隨著年齡長大,對事物的認知越來越深入的時候,過去錯誤的觀點會慢慢被歸正。但如果他們的一個錯誤認知開始付諸行動以後,就會產生後果。如果後果嚴重,甚至會影響孩子的一生,家長通常會去干預。

變性不可逆 代價沉重

一個孩子當他開始進行變性治療後,如果他們後悔了,能不能復原的問題,一直是人們爭論的焦點。因為後果太嚴重,最起碼他的後半生將一直與醫藥相伴。而很多研究表明變性人的自殺率要遠遠高於非變性人,2014年,Paul McHugh博士在《華爾街日報》上就這項研究寫道:「最令人震驚的是,他們的自殺死亡率比非變性人高出近20倍。」除此之外,還有骨質疏鬆等其它生理問題。

陳彥玲說:「這個不像說是你的手背(扎了)一根刺,那根刺拔出來你的皮膚就會自動癒合了。它不是這麼小的事情,這個是屬於創傷性的。我們說是深度很深的一種這種沉積。通常這種手術所帶來的副作用,很抱歉我們到目前為止,我們在這一類的當中,並沒有去看到醫界或者是教育界或者是政界老老實實的去告訴孩子說你做了變性手術,你付出的後果,你要付出的代價是什麼。你吃了這些藥丸你所要付出的代價是什麼。」

陳彥玲表示:「其實我們知道有一些聲音是被消滅的,比如說有這一類『我後悔了我去做變性手術』這樣子的論文、書籍或者是言論……而這些醫生,他有沒有接受過兒童精神科的訓練?還是只經過外科手術的訓練?這個醫生他本身思考的角度夠不夠寬?他是否為動手術的人考慮過手術的副作用有多大?其二,萬一有一天做手術的人生理上或者是心理上有適應不了的東西,然後他想回到他原來的性別的時候,他能做得到嗎?之前醫生是否很老實地跟對方,包括這個孩子做了分析了呢這東西是不是可以公開的被檢驗呢?」

對公開被檢驗,陳彥玲解釋說,在不公開孩子的名字的情況下,在學術的殿堂,這是可以公開探討的,因為整個決策過程牽扯到一個醫學倫理的問題。

再就是這個藥物成分裡有很多是性荷爾蒙,這種性荷爾蒙很多是用化學手段合成的。而這些化學合成的藥物究竟對人體有什麼樣的影響,有很多因素都是人類還不知道的,不可控的。

而一個孩子還沒有發育成熟,他並不了解他當時所做的事情對於他的未來會帶來什麼樣的結果,會付出什麼樣的代價,包括壽命的減短。而且作為孩子,情緒中感性的部分比較多,也比較容易衝動。在這樣的情況下要讓他來做可能改變其一生的生理和心理因素的決定,這對孩子來說也是一種對生命不尊重的做法。

陳彥玲說:「不說公不公平,連最基本的人道都沒有做到。」

陳彥玲還認為,在父母不知情的情況下就給一個未成年的孩子做變性醫療,這種做法對父母同樣是不公平的,父母要如何面對孩子日後身體上可能產生的由於藥物和手術造成的病變?!

好壞意念都會改變內分泌

對於已經出現了性別意識錯亂的孩子,作為家長、學校、社會面臨要如何從為孩子將來負責的角度去應對,如何儘量把孩子引導到正確的路上來的問題。

陳彥玲表示,男人與女人,他們的身體結構不同,同時他們也有著不同的內分泌系統。而近代的科學還發現人的思想可以改變人體的內分泌。

她說,「比如說你想好的事情,你就會有一種有希望,然後你就會有一種願意再嚐試,不怕困難,願意與人分享,那麼內在分泌的願意幫助別人這一方面的化學物質就會比較多一點,而這些化學物質又會促進你在這一方面的行為。你的協調性會更好,你的包容度會更大,你的語言表達也會更積極。」

「但是如果相反的,你常常給孩子看一些恐怖片,或者是報復啊,或者是玩弄手段等等這種負面的東西。孩子在發育過程中,他就會焦慮、緊張、害怕,這些東西他就會比較多。他內在分泌的化學物質在這一方面也會比較高,從而導致孩子容易緊張、孤獨、恐懼、不相信別人等等這些東西相對會出現。」

人的一生不可能一帆風順,遇到困難、解決困難貫穿著人的一生從始至終。在人未成年之前,父母及周圍的成年人都在幫助他、教會他如何應對這些人生中的難題,他自己也是在學習的過程中。但人性中善惡同在,陳彥玲認為,惡的那一面的體現經常是想要享受、衝動、不能忍耐。「而父母的責任是要培養你長長久久,那麼他就要有規範,要求孩子盡義務,對孩子來說也有要求。可是人性惡的一面一旦被要求、被規範他就不舒服。」

陳彥玲說:「就像喝茶一樣,第一口是苦澀的,最後是回甘的。」

按道理說,學校的功能應該是教會孩子怎樣去處理自己的不舒服,怎樣去抑制自己人性中惡的一面。

可是現在學校的做法就是讓你舒服,讓你得到快速、短暫的感官上的滿足和刺激。而傳統的家庭通常又會教育孩子讓他們去聽老師的。這樣就造成了有些案例甚至有的是在家長不知情的情況下,已經開始了變性的醫學治療行為。

保護孩子 尊重生命

可是一個67歲的孩子,哪怕是在12歲以前,他都不會想到他日後進入社會,他對自己將必須負起的社會責任是沒有概念的。陳彥玲說:「他不知道他以後要繳稅,他可能知道我拿到錢我可以去換我喜歡吃的東西,但是他對於日後的社會責任,他事實上是沒有概念的。」可是這就是一個教育者所要起到的作用,需要一步一步地去引導他,使他最終能夠長大成人,承擔起自己的責任。

每位家長都希望自己的孩子具有高尚的品格,尊重無疑是其中一種,但究竟需要尊重什麼呢?陳彥玲說,「你得先尊重人類的生活,你得先尊重生命的延續,在這樣的前提之下你才能夠教會孩子,什麼是真正的尊重。」而不是在他對世界與人生的認識還處在懵懂狀態,對自己今後需要承擔的社會責任都沒弄明白之前,就讓他把異常當作正常,去搖擺孩子的是非觀念。陳彥玲認為這「已經違背了最基礎的教育哲學」。

她希望:「我覺得就是如果我們對孩子更負責任一點,對家長更負責任一點,我們是要教會家長怎麼樣去保護他孩子天生下來的生理,心理上的一個純潔、純淨。我覺得這才是尊重生命的本身。」

家長有權質疑學校教育

陳彥玲還建議家長多多關心學校裡都在教些什麼:「關心你的孩子在學校他接受的性別教育也好,所謂的性教育也好。接受的內容跟接受的論點到底是什麼?我想這是家長的權力。你與其讓孩子出了事了,不如一開始你應該要去了解。要表達自己的意願。」

她說:「甚至我們也可以跟學校去表達,跟老師去表達。我們有這個權力,因為你是繳稅的,你是送孩子上學的,孩子是你生的。你起碼對他的教育在他18歲以前家長是有責任的,有這個責任他就有這個權力。」

她建議家長要看學校的教材,有問題就要表達,比如說,可以問老師:「請問這樣子的影片會不會引起我的孩子對他應該有的性別發展有所混亂啊,他是不是應該在他18歲以後,他性別穩定了以後,成熟了以後再來接受這樣子的教育呢?如果誰也沒有辦法回答的是yes,我是不是應該要拒絕我的孩子在這麼小的時候接受什麼教育,看這樣子的影片。」

她表示,如果社區裡或者是孩子的同學的家庭有類似兩個爸爸或者兩個媽媽這樣的家庭,在教會孩子與人和平相處、友善地對待每一個人的同時,也要教育孩子,人家在自然的狀態之下,自然的性別發展是什麼樣的。這與尊重別人沒有衝突,不是說你尊重了別人,就一定要做一個和別人一樣的人。「我想很多人的誤區也在這裡,就是好像只能選一個。如果你做了其中的一個,你就不尊重另外的一個。其實不是的,我講這個是沒有衝突的。」

陳彥玲說:「孩子應該自然地走正常的人生道路,事實上是家長應該維護的責任和權利。」

責任編輯:范德儀 #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