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紀元2021年08月13日訊】(編者按:針對澳中緊張局勢不斷升溫的情況下,政治學博士林松 (Dr LIN Bin JP)就華人究竟在澳洲是否面對種族歧視進行了剖析。全文刊登如下。)
澳洲疫情越來越緊張,世界輿論把追查病毒源頭指向中國大陸,加上多國聚集南海進行軍事演習,澳中兩國緊張關係再三升溫。本地中文輿論,特別是某些具有特定政治立場者,則在這段時間把話題引向種族歧視。
澳洲雪梨這週末會有一個網上研討會《種族歧視?論華人如何在澳洲求生存?》,邀請在澳的台海兩岸三地華裔人士進行探討,究竟華人在澳洲面對的種族歧視情況怎樣?澳洲一些高端行業有沒有排斥聘用華裔人士?
被問「為何不說英語?」
親身遇到的一次,是多年前應邀參加SBS電台在雪梨西北區東林村的一個戶外論壇,這次論壇是由廣東話頻道主辦,因此台上發言都是廣東話。當時有一白人路過聽到廣東話,走到台前用英語大罵:「這是澳洲,為什麼不說英語?」我心裡想:「這是澳洲,你會說土著原居民的語言嗎?!」
在澳洲的確會偶然遇到個別白人,歧視英語有限的不同族裔。澳洲這麼大,出現個別事件毫不奇怪。即使在中國大陸,北方人也會歧視廣東人說廣東話,質問廣東話是啥東西?為什麼不說普通話?
但澳洲政府和澳洲社會,已經走向多元文化,包容不同族裔與不同語言。政府撥款成立公營的SBS電台,提供多種語言廣播,正反映了澳洲政府一反過往的白澳政策,摒棄種族歧視,改以多元文化取代。
澳洲推廣多元文化
如果說澳洲存在種族歧視,但請看看資料,僅在新州一個州,至今已經設有550間不同民族的語言學校,提供62種不同民族語言教學。不同民族語言教師約三千人,學生超過三萬六千人,全國各地學生更超越十萬人。筆者在澳洲從事教育工作幾近二十年,其中十多年擔任多家中文學校校長,教授中文華語及廣東話,包括正體漢字及簡體漢字。
反而在香港和廣州,多次傳聞政府有意推行以普通話取代廣東話,連廣州人都起來要求保存廣東話。只要再看看內蒙不允許學校教蒙語,西藏不允許學校教藏語,香港人和廣州人擔心廣東話的前景是可以理解的。
在澳洲反而不用擔心少數民族語言被打壓。雪梨大學教育學院還特別獲得政府撥款新成立雪梨社區語言研究所,為多元文化政策下的不同民族語言教育培養教師隊伍。筆者兩年前出席雪梨大學語言學校在職校長與教師培訓畢業禮,當時多元文化部長Ray Williams特別出席,鼓勵大家在澳洲推廣各種語言教育,台下的教師隊伍來自五湖四海穿著不同民族服裝,包括白、黃、黑等不同膚色的教育工作者。
印尼為何當年排華
反而是澳洲早幾年出現「文革式」的「紅海洋」,才真正引起澳洲社會對紅色顏色革命的警惕。1965年發生的印尼排華事件,就是因為當年印尼總統蘇加諾甚為親共,傾向共產黨國家陣營,共產黨勢力在印尼幾乎無處不在。翁東中校殺害六名將領,獲得印尼共產黨支持。最終導致軍事強人蘇哈托起來反共,發動對共產黨進行大清洗。由於印尼共產黨中以華人居多,禍及並非共產黨人的其他華人也受牽連被殺害。軍方襲擊共產黨人聚居的村落,估計被殺害者起碼五十萬人。印尼對華人的種族清洗,起源於共產黨滲透印尼。當然,共產黨不承認滲透印尼。
但更不得不令人警惕的是,澳洲政壇近年也明顯被外國勢力滲透。移民放棄本身原來國籍,宣誓加入澳洲國籍,享有澳洲的選舉權與參政權,本來無可厚非。但問題是某種外國勢力,一方面公開反對選舉,一方面又致力參與選舉,這種雙重標準令人產生非常大的疑問。
當然,這種外國勢力,他們反對選舉,是反對在他們的來源國家或城市推行選舉。但他們卻利用澳洲的選舉制度,希望進入澳洲政壇。通過選舉進入澳洲政壇之後,事實上為外國勢力服務,以至宣傳反對選舉。滲透澳洲政壇的,包括個人身分者,也包括某些具有「代表」性質的機構,非常熱衷去支持具有某種顏色背景的人出來參與澳洲的選舉。因此,難怪澳洲也必須警惕顏色革命!
針對中國人的歧視?
談到澳洲是否出現種族歧視,事實上近年一直出現一種具有特定立場的宣傳輿論,就是致力去宣傳「中國人的民智未開」,「中國人比印度阿三還不如」,宣傳「中國人只配吃飯」,「中國人與狗不得民主」,「中國人與曱甴(蟑螂)不得普選」!
在這裡有關市議會的一次會議上,筆者曾經提出在澳洲擔任議員者,都是通過選舉產生的,在擔任議員之後應該宣傳推廣有關選舉制度。但印象深刻的是,當時有人聽到筆者這番說話,真的投以「一笑置之」,懷有「種族歧視」的態度,認為「華人與狗不配普選」!
事實上,連北京的外交部發言人華春瑩在今年年初的一次記者會上也說:「為什麼外國人可以使用中國的通訊平台?而中國人就不可以使用推特和臉書呢?」華春瑩大姐說出了中國大陸百姓的心聲!中國人為什麼會被隔絕於世?!
種族歧視真的存在,也有的是針對中國人。但針對中國人的種族歧視並非源自澳洲,而是源自那些具有特定政治立場的輿論,如宣傳「中國人與狗不得民主」!
責任編輯:李子吟
了解更多澳洲即時要聞及生活資訊,請點擊 dajiyuan.com.au
(本文表達的是作者的觀點,不一定反映《大紀元》的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