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國最新對華政策草案:注重人權 深化對台關係

人氣 265

【大紀元2022年11月18日訊】(大紀元記者余平德國報導)隨著中國政局的變化、烏俄戰爭的爆發,德國政府認為,有必要調整對華策略:今後要更注重人權,並且與歐盟採取一致的對華政策。

最近一段時間,德國批准了中資部分收購漢堡港集裝箱碼頭的項目,但回絕了另一家中資收購德國芯片廠的打算。11月初,總理朔爾茨(Olaf Scholz)又執意訪華,這些事暴露出了聯邦政府內部對華立場的不一致。綠黨因此提出,必須統一立場。

根據《商報》報導,由綠黨執掌的外交部起草了一份草案,這份文件有59頁,目前已經交給其它各部委討論,預計明年第一季度或上半年就將公布。

文件中提到,中國及世界政局在變,德國的對華策略也必須與時俱進。新的對華政策將基於三個支柱:對華關係、與歐盟保持一致、經濟及政治夥伴多元化。

今後德國從中國進口商品時要增加人權考量,就是說進入德國的商品必須確保過程中沒有侵害人權的事件發生。為了保護德國公司的利益,德國將引入「中國壓力測試」,以便那些和中國做生意的德國公司儘早得知可能發生的問題,及時採取行動。另外,德國方面也將加強與歐盟的合作,以防止中共對歐洲各國採取各個擊破的策略,削弱各國力量。

總理立場搖擺 執政夥伴要求明確態度

過去一段時間,在對待中國的問題上,德國政府出現了混亂的局面,尤其是社民黨籍總理朔爾茨的作法,令綠黨合作夥伴不滿意。

10月底,朔爾茨不顧六個聯邦部委的反對,批准了中遠海運集團入股漢堡港一個集裝箱碼頭的計劃。幾週後,他卻又阻止了另一家中資企業對德國一家芯片廠的收購。

11月初,肖爾茨再次不顧各方反對,堅持赴京會見習近平。他也成為習近平鞏固權力後第一個到訪的西方首腦。這次訪華之旅促使綠黨決定,必須在內閣確定一個新的對華路線。

俄烏戰爭爆發後,德國嚴重依賴俄羅斯能源的問題使得聯邦政府意識到對中國市場以及原材料依賴的問題,這也迫使柏林政府重新思考對華政策,目的是減少對中國的依賴。再加上目前台海兩岸的緊張局勢,德國企業也迫切需要尋找新的貿易夥伴以及原料來源。

綠黨:為了人權可以不做生意

在俄烏戰爭問題上,德國與北約及歐盟一起,站在烏克蘭一邊,而中國則與俄羅斯越走越近。聯邦政府認為,中俄之間的這種接近很危險。

同時,中共政府也在變,有專家分析,北京方面越來越看重外資到中國投資,對貿易則缺乏興趣。而且中共領導人越來越把經濟市場當作政治砝碼來使用,這一點很多國家和企業都有切身經驗。

對華策略需要考慮各個方面,因為它涉及政治、經濟、技術、生態,它既是系統性的,也是軍事性的。對華政策草案中指出,如果中國發生嚴重人權侵害事件,德國方面甚至不惜停止進口中國產品。也就是說,從中國進口的產品必須符合人權法則,比如要確保在生產過程中不存在強制性勞動等問題。

此外,德國將注意出口到中國的武器或軍民兩用貨品「不會被用在侵犯人權和對內鎮壓」;至於歐盟與中國2020年底完成談判、目前遭歐洲議會凍結的投資協定,德國將評估批准後「對人權、尤其是強迫勞動,以及對彼此互相依賴的影響」。

為了保護與中國聯繫緊密的德國企業,德國可能定期進行「中國壓力測試」,目的是儘早發現風險並即使採取補救措施。

其實今年5月,大眾汽車在新疆建廠十年之際,德國政府就因為人權問題,拒絕再為大眾汽車提供國家擔保。當時綠黨籍經濟部長哈貝克(Robert Habeck)明確表示,「這是第一次因人權原因而沒有給予投資擔保。」

限制中共在西巴爾幹的影響力

德國政府最新的對中戰略草案也聚焦在限制中共在西巴爾幹地區的影響力。草案指出,在西巴爾幹地區,中共「某些情況下明顯在擴大其影響力」,例如「債務融資基礎設施計劃」和電信基礎設施的發展。

德國和歐洲聯盟將不得不採取若干措施來抵制北京當局這一步。草案也指出:「我們將加強與西巴爾幹諸國的合作,並推動它們的入歐進程。」

根據這份草案,西巴爾幹各國將成為所謂的「全球門戶」(Global Gateway)計劃重點。這項計劃是歐盟為抗衡中共「一帶一路」發起的投資倡議,預計至2027年投入3,000億歐元協助發展中國家興建基礎建設。

德國總理朔爾茨一再表示要讓擴大歐盟的進程重回正軌,也表明要將西巴爾幹各國的未來作為德國政府外交政策的優先要務。

朔爾茨說:「這個地區的穩定和繁榮,無法與整個歐洲的穩定和繁榮脫離開來。」

「迅速」漸少對中國的依賴 深化對台關係

自從俄羅斯入侵烏克蘭以來,德國社會為減少依賴俄國能源付出很高的代價,並從中學到教訓,準備在「成本經濟體可以負擔」的前提下,「迅速」漸少對中國的依賴。

具體作法包括供應鏈的多元化及增加重要原物料的庫存。草案指出,德國和歐盟在關鍵製造業「不應依賴沒有與我們共享相同價值的第三國的技術」。

德國在文件中也批評中國對台灣的武力威脅,「唯有和平且雙方都同意才能改變台海現狀」,並打算深化與台灣的關係,「台灣參與國際組織並不違背所謂的一中政策」。

德國也支持歐洲議會的要求,儘快對與台灣達成雙邊投資協定進行評估,「這樣的協定符合歐盟的一中政策」。

過去歐盟國家與中國打交道,很難避免各行其是的問題,身為歐盟最大經濟體,德國調整中國政策,對其它26個歐盟成員國與中國的關係將有深遠影響。

因此,為爭取盟邦信任,德國承諾與中國進行下一次政府磋商之前,將先與歐盟討論,磋商結果也將通知歐洲盟邦。

德中政府磋商是德國前總理默克爾建立的機制,由兩國總理率內閣成員討論經貿、社會、人權等議題,至今已舉辦過6輪;德國是唯一與中國定期進行這類高層會談的西方國家,可見雙方關係密切。

德國從未針對中國政策制定清楚的框架和策略,這份文件因此受到歐洲中國觀察家的矚目。目前德國同時在草擬「國家安全戰略」,預計在明年2月舉行的「慕尼黑安全會議」前公布,中國戰略的定稿隨後才會正式發布。

責任編輯:王亦笑#

相關新聞
默克爾時代結束 德國新政府對華政策如何?
肖爾茨正式出任總理 德國對華政策現不同調
分析:德國會決議警告北京 意味對華政策轉彎
終結默克爾路線 德國對華政策面臨改革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評論